从《离骚》中的“修”字看屈原的修己精神
2015-05-30张潇桐
张潇桐
摘 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代学者对其模仿和研究,也不计其数。仔细阅读《离骚》不难发现,“修”字在文中的出现率很高,共出现18次,通过分析“修”字在诗中的具体含义,让我们看出屈原是如何一步步坚持自我修养的,这也是屈原高尚人格和坚贞情操的体现。
关键词:离骚;屈原;修;修己精神
《离骚》一诗,表达了屈子一生的经历,是屈子一生中种种情感的抒发,也表达了对楚国的现状和将来的忧虑。阅读《离骚》我们不难发现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修。
屈原并不是纯粹的文学家,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屈原比较有唯物主义思想,他相信教育的作用和力量,他希望教育出一批胄子来辅佐君主,使楚国强大。我们读他的作品,时刻感到他是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姜亮夫先生认为,屈原悲天悯人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教育问题,教育人,也教育自己,即修人和修己。在《离骚》中,我们看到的,反复出现最多的就是“修”字,即他的修己精神,这也是他清高人格的直接体现。
全诗“修”字共出现18次,其中有3处的“修”字与“灵”字组成了名词“灵修”,是喻指楚怀王的。如下: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以及后面的“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把这里的“修”解释为远,“修,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喻君。”“喻君”就是比喻成君主,就是代指楚怀王。朱熹《楚辞集注》里也有:“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托词以寓意于君也。”“寓意于君”也是指楚王。可见,这里的“灵修”没有异议,就是喻指楚王。屈原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但不被楚王采纳,内心十分痛苦。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同前文的“灵修”,一样是喻指楚王。由于楚王昏溃,群小的馋毁,屈原在浑浊的世间感到很孤独,但他矢志不渝,甘愿“伏清白以死直”。
剩下的15处“修”字,下文将一一列出,并做出解释和分析: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虽然先天内美很美,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出身和先天优越条件,他积极修己,加上后天的修饰,锻炼自己的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整治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里认为,“修,远也。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又重有绝远之能,与众异也。”黄寿祺、梅桐生译注的《楚辞全译》里认为,修能,即修态。修饰的美态。是与内美相对的后天的修饰,指人对道德品质和学术的修养。虽然两家的解释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的“修”指的是屈原的修己。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老年渐渐逼近,只怕美好的名声还没能树立。这一句是屈原在《离骚》中抒发自己情志的名句。《楚辞补注》:“言人年命冉冉而行,我之衰老,将以来至,恐修身建德,而功不成名不立也。……[补]曰:修名,修洁之名也。”游国恩《离骚纂义》:“修名者,美名也。”屈原并不是贪图美名之人,然而没有善名以传世,君子认为是耻辱的。所以,这里“恐修名之不立”,体现了屈原对自己“美名”未修的一种紧迫感和对生命意义的重视。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什么是“世俗之所服”?是与香花美草相对立的臭恶之草。那“前修”的又是什么呢?是彭咸之遗则。屈原表示自己不穿“世俗”的“服”,要效法彭咸之遗则,其实就是表明自己严以律己,绝不随波逐流。《楚辞补注》里说:“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远贤,固非今时俗人之所服行也。……我倣前贤以自修洁,非本今世俗人之所佩服。……前修,前代修习道德之人。”汪媛的《楚辞集解》认为前修是“前代修习道德之圣贤也”与《楚辞补注》的注释相近。屈原为国家努力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污秽了。屈原自己却积极学习前代圣贤,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这里的“前修”虽然指的是前代修习道德的圣贤,但最终体现的是屈原积极修己。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楚辞补注》里认为“修姱”是“为修洁而姱美也”。屈原爱好修己,严以律己,无奈被人污蔑被免职。这里也体现了屈原的修己精神。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屈原遭到小人谗言诋毁时,他不仅“退将复修吾初服”,他又做新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体现了他毫不动摇修己的信念。《楚辞补注》:“将復去,修吾初始清洁之服也。”《楚辞全译》认为是比喻继续进修原来的品德。这里的“修”字体现的是屈原想辅佐君主使国家富强的愿望破灭后,只能“退”而修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的“修己精神”,并不是为了私欲,他把“修己”当成一种习惯、准则,甚至是人生的信念。《楚辞补注》:“我独好修正直以为常行也。……下文云:汝何博謇而好修。又曰:苟中情其好修。皆言好自修洁也。”《楚辞全译》里将“好修”解释为“爱好修饰”,即比喻加强自己道德品质和学术的修养。理想既然不能实现,就回来加强自修,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楚辞补注》:“好修謇謇,有此姱异之节,不与众同……”说屈原“好修直节”。《楚辞全译》是说“在各种事情上都实话实说”。这里体现了屈原与其他人的冲突。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楚辞补注》:“自前世修名之人,以获菹醢,龙逄、梅伯是也。”因女嬃的劝诫,不得已去向重华陈述自己的意见,诗人引用了前朝一系列史实来阐明自己的政治思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诗人百折不挠,上天下地地去追求和探索。《楚辞补注》:“修,长也。”《楚辞全译》说是形容路远。一个说路长,一个说路远,虽然解释不完全一致,但表现的都是,屈原在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然而,上求失败了。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楚辞补注》里说,謇修,伏羲氏之臣也。五臣云:令謇修为媒,以通辞理。而《楚辞全译》里只是把“謇修”粗略得解释为“人名,诗中虚构的人物”。上求失败后,下索也失败了。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楚辞补注》里解释说,楚国谁能信明善恶,修行忠直,欲相慕及者乎?己宜以时去也。《楚辞全译》里将“信修”解释为“真正修好”。在去留问题上屈原犹豫不决,于是请灵氛占卜前途,灵氛劝他走,并告诉他很多应该走的理由。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除了仪态和容貌上的修饰,屈原更注重的是内心的修炼。《楚辞补注》:“诚能中心常好善,则精感神明,贤君自举用之,不必须左右荐达也。”《楚辞全译》里将“好修”译为“爱好修节”。屈原认为,只要自己内心真正的“好修”,又何必别人来“行媒”?即便无媒,也可以做到两美必合!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五臣云:明智之士佯愚者,为君不好修洁之士,而自损害。[补]曰:时人莫有好自修洁者也,故其害至于荃蕙为茅,芳草为艾也。楚国君主昏庸,奸人猖獗,屈原痛心疾首,昔日的芳草也已沦为恶草。屈原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不“好修”。这里的“好修”和上文的“修”一样,也是指“修洁”。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及“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里的“修”都是指路远。主要表现了屈原在去留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主,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他蒙受冤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也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一次次求女不遂,也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诗中的投影。诗中的“修”字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持修己,这也是千百年来他让后人一直追崇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宋)朱熹.楚辞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明)汪媛.楚辞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