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校信息德育的内涵、特点及方法
2015-05-30胡利琴
胡利琴
[摘 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网络技术正全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这也给高校德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开展信息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对高校信息德育的内涵、特点和方法需要进行探讨,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有伦理道德的信息社会人。
[关键词]高校 信息德育 内涵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58-03
21世纪人类已步入以网络化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网络已经打破传统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模式,并渗透到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正在被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所影响和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之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的发展战略。信息德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文试图论述高校信息德育的形成、内涵、特点及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信息德育的形成及内涵
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情况下,一方面,传统的道德受到很大威胁与挑战;另一方面,这也为传统道德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可以说,这是信息道德形成的物质条件,其主要体现在几方面。第一,信息技术使社会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信息技术正在从生产力层次上深入广泛地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应当说,相比较而言,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信息技术的“文化效应”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信息技术除了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观念想法、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产生影响。第三,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德育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道德在德育模式上使用的是灌输式的、单向的模式,现在采取的是自助式、 交互式的德育模式。这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模式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道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重新认识,这是信息德育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的隐秘性,这对人类长期逐步形成的道德体系带来很大挑战。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很多人出现了新的看法,认为现实生活中与网络社会是不同的,在现实世界里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而在网络社会里可以“无拘无束”,不需要道德规范。这种“双重”的道德标准,实际是行不通的,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需要道德规范的调节。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信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信息德育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兴趣。
根据上述信息德育的形成条件及发展情况,应当说,信息德育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也很宽泛,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关于“信息德育”定义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二,信息伦理就是在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调节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第三,网络德育是信息化社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它具有两种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接触网络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根据上述不同的界定,我们将信息德育的基本内涵表述如下:信息德育是使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教育活动。高校信息德育是教育大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活动。
二、高校信息德育的特点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兴起,特别是电脑、手机等的普及,出现了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即信息德育,信息德育应当属于现代德育的领域。而作为高校的德育,信息化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过程。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在成为信息德育时,其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相比较传统德育,在新时期高校德育中,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德育主体一般是指教育者、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信息德育的兴起和产生,德育主体的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宽。第一,大学生的身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大学生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现在因为其懂得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一跃成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第二,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和开发人员也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不能算作高校德育的主体,因为其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但由于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精通信息网络技术,为了适应高校信息德育工作的新需要,必须与这些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联合起来,以解决在信息德育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第三,在高校以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也使得他们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很快地传播开来。此时,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也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广大网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根据百度的定义,信息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并因此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可见,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正是由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才出现了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根据信息德育内容开放性的这个特点,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要根据信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增加新的信息德育的内容,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内容,通过网络获得更多信息资源,扩展自己所学的内容,丰富自己的思想。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德育会遇到很多新事物、新矛盾,且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信息的丰富而不断扩展。因此,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的内容处于变化、发展和创新的状态之中。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其交互性。网络空间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交互性,信息德育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因此,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理应作为信息德育的一种基本特征。但是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不同,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在于它不但有信息德育主体、客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还包含了网络行为主体、客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信息德育的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多极交互性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互动的形式上。信息德育过程中的交互,按照是否同步可以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可分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以此来达到提升思想的目的。
三、高校信息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疏导方法
疏导方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信息德育的教育,导的重要性往往大于疏。疏导中的导主要是引导、开导的意思。为了促进大学生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对其进行引导很重要。引导者通常可以由以下人员来担任:各个论坛的版主、管理者、专家、专职德育工作者以及意见领袖等。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引导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网络上的引导不适合讲些大话、大道理,也不适宜作全面概括的综合分析,而是要求一事一议、有理有据、生动翔实、深入浅出,否则欲速则不达。
其二,对大学生的引导要及时,不能任由发展,否则会形成不好的网络舆论导向,进而影响现实社会的稳定。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很快,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一股思潮,再进行引导就来不及了。
总之,网络信息的出现,更加凸显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信息德育必须改变传统德育单一、灌输、强制、片面的教育方式,把疏导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指导大学生学会思考、选择,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制力、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评判力,以形成具有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个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自我教育方法
自我教育方法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原则,就是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促进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空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网络这个层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更多的只能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强调个体成员的自我教育,而且更要大学生发挥其群体自我教育的功效。自我教育包括有两个层次,其一是个体的自我教育,其二是集体的自我教育。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如果能扩大成为群体的自我教育,即集体的团结互助,就会形成一股强大而且持续的教育力量。网络的特性,尤其是虚拟性更加要求大学生要提高自我修养,洁身自好,加强道德自律。要引导高校大学生提高网络公德意识,积极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三)咨询方法
咨询方法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主要是以有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主体为对象的一种咨询,其主要是针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急剧转型期人们心理问题随之增加而突出强调和应用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咨询方法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如在咨询领域里,有人际关系咨询、就业咨询、心理咨询、学习方法的咨询等;在咨询的形式上,有交谈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报刊杂志专栏咨询等多种形式;在咨询的对象上,有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等。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交互性等属性与咨询方法使用的要求非常契合,通过网络中介,利用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是很有效的。因为网络的特性,很多大学生都能向咨询者打开心扉,且这样有能够保护被咨询者的隐私。由于网络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咨询者能够随时寻求帮助,通过网络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些具有传统咨询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咨诲方法的使用一般多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同步聊天方式,或者是专门论坛的异步留言的方式。当然对大学生的引导,也可以采用网下咨询的方式,以发挥面对面进行咨询方式的优点。在咨询方式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坚持把网上咨询与网下咨询两者有效结合,以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工作。
(四)调适方法
调适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德育的又一重要方法,也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产物。调适是指协调、调整、适应的意思。调节、调整人们原有的心理、认知状态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的需要。当前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调适,关键有两点:一是引导大学认识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闻的关系;二是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运用网络交互平台对现代人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网络的出现,网络社会的形成,现代人生存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社会没有形成之前,人类存在的是一维的物理空间。网络社会形成之后,人类存在的是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并存的二维空间。大学生也在这个二维空间里生存和发展,甚至越来越依赖这个网络空间,但是,大学生作为现实中的社会人又生活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主力军必须能够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之间学会合理调适、转换自如。有些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变化,但是有些大学生却沉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不能自拔,失去自我,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成瘾。尽管信息网络生活有诱惑人成瘾的风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空间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心境的平台。由于经由网络空间的互动是在虚拟世界里的互动,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能够放下戒备,毫无顾虑的向对方倾诉。倾诉是将自己个人的想法、心理、情绪等全说出来,是宣泄的一种方式。宣泄的心理实质就是释放或者是排解紧张不良情绪的过程,最终达到心理平衡、心理净化、自我保护、自我护养。但是要特别强调,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在利用网络进行倾诉宣泄时,不要过度沉湎于在网络世界之中,不能用网络空间代替现实世界。
[ 参 考 文 献 ]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霍福广,刘社欣,等.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罗家英.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 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7] 赵永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与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2).
[8] 熊习岸,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及其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