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人文教育培育学员战斗精神理想模式构建
2015-05-30周云芳
周云芳
【摘要】人文教育在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思想层面、心理层面、情感层面等维度上,都为学员战斗精神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和充足的精神养料,成为激发学员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因此军队院校要重视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员战斗精神。
【关键词】军校;人文教育;战斗精神
培养和强化军校学员的战斗精神,是部队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战斗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加强人文教育不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军队院校来说,
人文教育在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思想层面、心理层面、情感层面等维度上,都为学员战斗精神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和充足的精神养料,成为激发学员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人文教育可以熏染勇敢精神,培养阳刚气魄,塑造血性人格,锤炼坚强意志,铸就强力民族魂。所以,在军校人文教育中突出战斗精神培育,构建未来具备“血性”精神的军官队伍,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只有建构合理的、可行的军校人文教育培育战斗精神模式,才能够极大提升战斗精神培育效果。
一、加強人文课程课堂教学,拓宽战斗精神培育渠道
人文课程是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哲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员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人文知识外,在对古今经典战争进行分析表述时,既可以有对战争策略和胜负的剖析总结,还可以有对爱国将士同仇敌忾、前赴后继、捐躯为国难的大无畏精神的赞颂;在对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解概括时,可以对其价值信念、道德情操、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借鉴;在引导学员赏析边塞诗时,可以深入挖掘诗人那一往无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战斗精神的培育就是感情的陶冶,灵魂的洗礼,人文课堂就是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意蕴,引导学员自觉汲取中外历史上优秀战争文化的养料;通过一系列饱含情感,性格鲜活的历史英雄人物形象和他们生动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和鼓舞学员,使学员更好的把握战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树立献身国防建设的使命意识,强化他们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
所以对于军校领导和教员来说,要对人文课程培育战斗精神加以重视,要遵循学员战斗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战斗精神培养纳入人文课程教学规划和学科建设之中,将战斗精神教育渗透于整个人文课程体系,要突出人文课培育战斗精神的针对性,让每一堂人文课都成为学员的战斗精神培育阵地;要优化整合人文课程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加大战斗精神培育的针对性,要深入挖掘人文课程课堂教学培育战斗精神潜力,使人文课程成为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支撑。
二、拓展战斗精神培育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军校人文教育培育学员战斗精神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拓展军校文化的内涵,围绕战斗精神培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系列人文教育主题活动,将战斗精神培育引向深入。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专题军事学术报告,邀请军事专家分析国际安全局势、我军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现状等,强化学员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能打仗、打胜仗的思想在学员头脑中固化,随时做好奔赴战场的心理准备;可以经常聘请战斗英雄做报告,使学员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会英雄壮举,激发坚忍不拔、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和敢打硬仗、恶仗的战斗精神;要组织学员定期召开军事题材的优秀作品研讨会,不断提高学员的鉴赏能力,通过这些作品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培养他们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高尚情操;组织学员观看优秀的军事影视作品,然后撰写影评或读后感,通过感受影视作品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体会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大爱,从而培育学员足智多谋、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要让铿锵嘹亮的军歌旋律时常回荡在校园上空,军旅歌曲节奏遒劲有力、音调高亢激昂,通过豪迈的歌声可以使学员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有效强化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文艺晚会、绘画书法、板报墙报等活动的熏陶、引导、激励功能,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营造“军味”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学员的战斗精神
环境熏陶是战斗精神培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军校的硬件环境对于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军校办学的物质基础,是构建战斗精神培养的物质条件,所以军校要突出军事特征,积极打造具有浓厚“军味”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这一无形的力量,在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下,提高学员对院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首先,要将战斗精神融入到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管理哲学、价值追求等大学精神文化的内容之中,才能铸造出具有我军特色尚武精神的军校灵魂,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学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军事斗争准备而奋斗与奉献的热情与干劲。其次要使校园环境具有浓郁的军事特色,如建造具有军事内容的雕塑园,标语牌,张贴古今中外著名军事家的画像、名人名言,悬挂献身国防,扎根基层等内容的标语口号等等,使学员时时处处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强化军人的角色意识,激发发奋读书,献身国防的强烈责任感和使用感。
再者,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不断发展的要求,强化心理战的物质技术建设。军队院校应建立现代心理战研究、试验中心,从事心理战研究,研制开发心理战试验设备,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人文教员合作教研,提高战斗精神培育实效
在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观中,课程往往体现着以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相对独立的课程为形态的特点,教学以教员为中心,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中,教员是作为独立个体进行教学,具有“专业个人主人”的特点,“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这种教学方式之下,教员分别注重本门课程知识的逻辑系统,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缺乏教员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是教学上的相互沟通与对话。如今,学员战斗精神培育成为了人文教员肩负的历史责任,它要求改变过去人文课程教学每门课程“单打独斗”的方式,而强化多门课程战斗精神教育内容交叉整合;要求改变过去人文课程教学一味注重人文知识传授的状况,教学中战斗精神培育的成分大为增加,这种变化给教员创新的空间与余地大大增加,同时教学中人文知识与战斗精神解读之间如何衔接是对每个教员的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员个人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靠单枪匹马去迎接挑战,实在是势单力薄。所以,教员合作教研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家坐下来,畅所欲言,做真正的交流,让相同的、互异的教学理念在教研中融合,达到教员思想上的转变和共识,只有思想上的转变,才能使教员在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思想在碰撞中成熟,成熟的思想指导教员的行为,有了行为上的转变,才能在实施中采用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来培养学员。现实中,人文教员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诸如“人们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习惯等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它已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因而教员的教学方式要由个人单独工作转变为与他人共同合作,教员要将自身教学的差异性变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达到共享,达到沟通。
人文课程培育学员战斗精神所具有的开放的,跨学科的特征,使得教员“单兵作战”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教育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人文教员教学合作的模式,建立同行互助的人文性合作的专业发展机制就具有客观必然性。对军校来说,不但新教员在教学成长中,会关注自己是否得到同事的认可,而且老教员的课堂驾驭能力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的对象、工作上的同事相互切磋、仔细摸索,才会有所领悟。尤其对于人文教员来说,绝大多数毕业于地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战斗精神培育,对所有的教员来说都需要适应,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文教员都是在教研活动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教研组就是教员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基地。
总之,教员之间如果加强合作教研,形成合作的人文教员团队,营造出合作的氛围,构筑成学习型组织,培育学员战斗精神就必定能取得巨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宋铁平 关于战斗精神培育的几个问题 [J] 军队政治工作,2005(7):35
[2] 王世华 试论部队战斗精神及其培养 [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