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楷书创作的当代启示

2015-05-30李林

中国书法 2015年8期
关键词:北碑笔意帖学

李林

中国书法在清代突破了帖学独尊的局面,形成碑学和帖学共存的景象,因此书法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自唐代以来一直处于创作低谷的楷书,也显示出多姿多彩的面目,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清代,覆盖人群最广泛的楷书创作群体是『馆阁体』书家。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圣祖则酷爱董其昌书……朝殿考试,斋廷供奉,干禄求仕,视为捷途。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高宗宸翰尤精,特建淳化轩以藏淳化阁帖……其时承平日久,书风亦转趋丰圆,董之纤弱渐不厌人之望。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赵书又大为世贵。』其后『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楷书专注于馆阁体,不仅是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且会使入仕者仕途际遇更为顺畅。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大量读书人选择师法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因为馆阁体是一种实用价值大干艺术价值的书法种类,长期的揣摩学习,必然限制书家的审美和见识。虽然出现『颜底赵面』『欧底赵面』等书法面貌,但由于长期取径狭窄,辗转模仿中,其实已经把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简单化乃至庸俗化了。这一派书家人数虽多,但成就普遍不高,代表人物有张照、沈荃、王鸿绪、董邦达、嵇璜、高士奇、李兆洛、徐恩庄等人。

馆阁体书风虽然贯穿整个清朝,但从乾隆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一些不甘束缚、寻求突破的帖学书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重视唐碑。清中期,在书法理论方面出现了很多研究唐碑的著作论跋,如黄本骥的《颜书编年录》,姚鼐的《跋褚书圣教序》《跋颜鲁公送刘中使序》,翁方纲的《欧虞褚论》《欧颜柳论》《化度胜醴泉论》《跋皇甫府君碑》《跋徐峤之书姚文献碑》《跋宋广平碑侧记》《跋多宝塔》等,钱涵的《书学》也专列『唐人书』一节。通过研究,大多数论者认为唐碑渊源篆分,可以振帖学萎靡之风气。如王澍《虚舟题跋》云:『《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如商周鼎彝,不可逼视。』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评《麻姑仙坛记》:『字形大如指顶,笔笔带有隶意,鲁公最得意书也。』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楷书中带篆法者,平原之玄静碑、家庙碑。楷书中带隶法者,兰台之道因碑。』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明人言兰台《道因碑》真书之分隶也;鲁公《家庙碑》真书之玉箸篆也,语亦良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一些书家在取法方面突破赵董书风束缚,由近及远,由明而宋上溯晋唐,复古求变,代表了清代帖学书法的最高水平。其中,最著名的有『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的刘墉,『出入颜、柳、米、董』的梁同书,专讲风神的『淡墨探花』王文治,『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敕诸碑』的翁方纲,另外还有姚鼐、钱津、永理、铁保、翁同龢等人。

除学习唐碑外,一些帖学书家已经开始涉猎汉魏碑版,如刘墉『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翁方纲『书法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敕诸碑』,并有《两汉金石记》传世。翁同龢晚年还兼写汉魏碑版,且颇有心得,一八八一年他在给他孙子翁安孙的信中写道:『若写六朝书,则必须悬臂,笔势要长,否则局促,转嫌其俗,知之。』但刘墉、翁方纲、翁同龢并未像赵之谦、陶濬宣、张裕钊那样直接取法北碑,写出纯粹意义上的北碑书法。长期浸淫帖学使他们学习北碑时有『排异现象』,正如翁同龢所说:『写碑极不惬。』所以北碑书法对刘墉、翁方纲、翁同龢来说始终是隔着一层,其书法是『碑味书』而非『碑体书』。就整个清代的碑学运动来说,他们是保守派,而对帖学来说,他们又是探路者。这种『碑味书』未尝不可认为是一种碑帖融合。至今还有人不承认碑帖融合的存在,或者一提到碑帖融合就会想到以碑为主的书法,其实碑帖融合也未尝不可以帖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碑之长正是帖之短,帖之长又是碑之短。故凡一味崇碑,或一味崇帖,都极有可能走向偏执。因此碑帖融合,正是各取所长,补其所短,实际上符合传统审美中的『中和』原则。

康有为云:『国朝书法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貴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康有为所说的北碑,主要是魏碑。其实在乾嘉时期的邓石如已经开始写魏碑了,『邓石如的真书,全法六朝碑的,因为他对于汉碑已很有根底了,趁势去写六朝碑,是毫不费力的。』虽然成就不及篆隶,但有『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

其后以北碑为主,书史留名者有张裕钊,字廉卿,康有为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集碑学之成』;沙孟海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认为康有为是因为感激他的启悟之恩,所以才有此过誉之词,其实其书只得了魏碑的『团结镇重』的好处,未得『开张跌宕』之妙。

赵之谦字撝叔,写魏碑多用曲线,沙孟海认为他『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利的笔纸行所无事地写出来』,整体表现是巧多于拙,而康有为对其书贬多于褒,认为『撝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撝叔之罪也。』

康有为字长素,清末民初碑学重镇,沙孟海在《清代书法概说》中说:『康有为本人书迹,题榜大字,大气磅礴,最为绝诣……气魄从《石门铭》《泰山金刚经》出来,真可以雄视一世。』

除以上几位外,习北碑有时名的还有陶浚宣,专写龙门造像而失之于板滞;李瑞清和曾熙,二人均喜用颤笔表现金石气。另外还有一家郑孝胥,他的书法先写欧阳询、苏轼,后来写六朝碑版,多以楷书名世,沙孟海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评价颇高:『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濬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就清代的魏碑书法创作而言,其成就是不及篆隶的,但是为长期生活在帖学庙堂之内的时人和后人打开了一扇门,而门外则是另一个广袤的天地,这令时人眼界大开,一时间从者如云,『迄于成、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可以说这是当时习北碑的盛况。对于北碑的价值康有为认为:『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竣宕,拙厚中皆存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譬如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虽多有偏颇或夸饰之词,但这段话除『魏碑无不佳者』过于绝对外,其他评述还是比较中肯的,特别是指出魏碑风格众多,择其一种而学之,都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即『已自能书』还是很有道理的。魏晋时期的第一代帖学名家,其主要学习对象恐怕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民间书法』。魏碑这扇门既然打开了,我们就没有理由把它关上,但当代却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关上这扇门,其主要表现是把汉魏南北朝刻石排除在传统书法经典之外,刻意贬低碑学的地位等。从这个方面来说,当代部分人的见识、眼界、开拓精神和包容性是远逊于清人的。这也是最值得当代人警醒的,排他式的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衰落 赵董书风影响下的清代帖学派的教训犹在眼前。

除馆阁体书家、帖学革新派和北碑派之外,还有一种观念跨越整个清代,影响了碑帖两派的很多人,这种观念就是『篆隶笔意』。『所谓「篆隶笔意」,指在今体书的形式美内融入篆书与隶书的某些形式技巧成分,以增其古意。』有关『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论述,最早可上溯到宋代,由于隋唐以后的书法古意渐漓,引起宋人的注意,经过反思,宋代的书家们发现『篆隶笔意』逐渐丧失,是书法古意渐漓的根本原因。因此每当帖学出现明显问题时, 『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论述就会增多,到了明清时期,日益为书家们普遍接受。清初的傅山对『篆隶笔意』有过精辟的论述『: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这些论述虽然没有『四宁四毋』思想那样震耳发馈,但确是金玉良言。不过傅山没有解决用笔上的『篆隶笔意』问题,只在楷书創作中使用了篆隶结构。与傅山相似的还有王铎、郑板桥等人。王铎在晚年所临的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使用了大量的篆隶结构,清张庚《画征录》云:『余于睢州蒋郎中泰家见所藏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清阮元《广陵诗事》称郑板桥『少楷法极工,谓世人好奇,因以正书杂篆、隶……』在楷书中使用篆隶结构,仅是对『篆隶笔意』一种形而下的理解,『篆隶笔意』其实是笔法追求的核心内容。金农以隶法作楷书,自是醇古方正,其在用笔上对『篆隶笔意』的理解要比前人深刻一些。

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实践的积累,人们对『篆隶笔意』的理解逐渐深入,如刘墉、翁方纲、翁同龢等人都是受汉魏碑版中『篆隶笔意』的反哺而卓立于清代帖学书家之林。而清代在楷书中融入『篆隶笔意』最成功者当属何绍基。何绍基书法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人手,后广泛攫求北碑,上追秦汉篆隶,于汉隶用工最深,自云: 『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化篆分入楷,随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何绍基不仅崇尚『篆隶笔意』,而且实践也比较成功,如向荣云:『(何绍基)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于三代篆籀或未知逮。蝯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评价不可谓不高。

清人对『篆隶笔意』的提倡和实践,其意义不单单在于指导碑学的创作,更是触及到书法最核心的东西。自宋以来,很多论者论及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人的书法时,都从『篆隶笔意』方面给予肯定,可见这些书论家是把『篆隶笔意』作为衡量书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上,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是直接在汉魏篆隶古法基础上形成的,颜真卿和欧阳询,特别是颜真卿,是在唐代书风由『古质』向『今妍』转变的大趋势下,反其道而行之,以篆隶古法作楷书,而成为继王羲之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所以,不论帖学和碑学,『篆隶笔意』都是其核心所在。当代楷书创作包括整体的书法创作,忽视『篆隶笔意』的大有人在,一部分人在楷书创作中加入篆隶的结构,这仅是在重复前人对『篆隶笔意』形而下的实践,而对清代『篆隶笔意』深入的探索,则关注者寥寥无几。

总的来看,清代的先贤们在楷书创作中作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开辟了很多可持续探索的途径。可惜当代很多人有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书法言必称汉魏、『二王』,对明清和民国书法不屑一顾,其实笔下却是辗转模仿来的当代展览书风。清代和民国的书法家构筑了离我们最近的一座书法高峰,不认真思考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得失,殊为可惜。

猜你喜欢

北碑笔意帖学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欧来荣——“拟宋人笔意”作品四例
清四家书法作品赏析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甲骨文
孤独的先行者
品读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缘圆椅的风骨,一挥而就笔意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