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声悠悠 情深幽幽

2015-05-30王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月光曲曲子贝多芬

王艳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何体现主题整合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重整教材,大胆取舍,让学生品语言琴声荡漾,展想象情溢心田,在提取信息、联想与想象中,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走进音乐之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艺术学科整合,让文字描述下的“无形”场景变成想象中的美丽画面,变成画笔下的“有形”图画,变成聆听的“有声”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1:

师:《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我们先来听一听。(播放曲子)

师:听完月光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由弱到强再到弱。

生:先舒缓,再激昂,又恢复平静。

师:你听出了变化,那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

生:第9、10自然段。

师:如果按照弱—强—弱,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9、10自然段和曲子相对应,也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从以下活动中选择感兴趣的一项,小组合作完成。

(师出示共学提示:1.给三幅画起名。2.根据文字画三幅画。3.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组给三幅画起名。第一幅图是微波粼粼,第二幅图是波涛汹涌,第三幅图是风平浪静。

生:我们组根据文字画三幅画。第一幅图是海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第二幅图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第三幅图是风停了,浪息了,海面恢复了平静。

生:我们组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我们选择第一幅图,配的是舒缓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二幅图,配的是激昂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三幅图,配的是平静的音乐。

与信息技术整合,变死板为生动,iPad提供了学生自主体验、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缺乏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禁锢。这个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运用iPad根据文字画三幅画,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重点,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与艺术学科整合,变无形为有形,利用微波粼粼、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的三幅画面,配上舒缓、激昂、平静三个乐段,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拨动情感之弦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美的语言,在想象中感悟美的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在情感体验中,体会弦弦掩抑声声思的心境,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体会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揣摩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以读写结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教学片段2:

师: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听到了这些,贝多芬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于是,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结合背景资料写话)

师:谁来说一说?

生:盲姑娘家境贫穷,却能在艰难的环境里这么热爱音乐,真是出乎意料!我一定替上帝回报这对兄妹。

师:音乐就是他们的生活,音乐就是他们的希望。

生: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还有人喜欢我弹的曲子,我找到了知音。古有俞伯牙寻知音,今日,我终于遇到了自己的钟子期了!我一定要为她弹一曲。

师:知音难觅,盲姑娘能听懂我的心。

生:在这幽静的夜晚,月光是那样轻柔,只有用音乐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要把这份安详和美丽弹奏出来。

师: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月光下的安详和美丽。

生:盲姑娘一遍一遍地弹我的曲子,她真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要为她演奏,让她快乐!

师:一首乐曲足以让兄妹

快乐,他们的快乐也是贝多芬的幸福。

生:我要为盲姑娘演奏,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给她力量。

师:看不见世界的她,却听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她的世界不再是黑暗的。

(回扣问题:贝多芬究竟带给盲姑娘什么?)

生: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力量。

生:盲姑娘看不见,我听力严重下降,我们同样痛苦,但我们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师:坎坷的生活给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坚强。

生: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师:音乐就是贝多芬的语言,为姑娘照亮了世界。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篇课文没有记录贝多芬的所思所想,这空白点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我适时而巧妙地引进了贝多芬与盲姑娘命运十分相似的资料——面对多舛的命运,贝多芬曾想自杀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经历。面对坚强的盲姑娘,贝多芬的心一下子就与盲姑娘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学生一下子就闯进了贝多芬激情涌动的内心世界。学生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情感为生长点,展开想象,情溢心田。学生写话不仅是发展语言的过程,更是整合前面的所读、所思、所学,促进思维生长的过程。找准读写结合点,创设表达时机,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促读,让教学从一个起点走到另一个新的生长点,此时的教育润物无声。

三、奏响灵魂之音

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因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这一切需要层层品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

师:美妙的乐曲,动人的传说,其实关于月光曲的传说还有很多,同学们预习都知道哪些?

生: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把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师:传说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大家偏偏相信它呢?

生:这个传说和乐曲的内容相符合,这个传说中贝多芬是为穷苦人创作乐曲。音乐家不一定都为穷苦人创作,大家喜欢的是为他们作曲的贝多芬。

师:在这传说的背后,大家想要表达的是对贝多芬的喜爱。(板书:善良、同情心、正义)

师:拓展阅读有三个关于贝多芬的小故事,你们选择其中一个阅读,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把想到的批注在共学单上。

生:从材料一中,我读出了一个勤奋、热爱音乐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不畏权势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正直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师:走进贝多芬,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善良正直、不畏权势、坚强不屈。他是我们心中“伟大的英雄”。

师: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幸福的!”请你把这句话送给贝多芬。

生:你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是幸福的!

师:贝多芬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坚强不屈,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推荐欣赏《命运交响曲》,推荐阅读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从音乐和文字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贝多芬?

此处是课文的延伸,补充资料使贝多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实现了资源与文本的有机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内化,在内化中得到升华;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课内学习得方法,课外阅读求发展。学习并不能因为下课铃声而画上句号,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历程。

贝多芬的伟大正在于他把自己身上那么多的痛苦、烦忧、压抑、搏斗和孤独感都转化成了审美的人生,转化成了本体音响诗,转化成了内省符号化的音乐创作,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既是古典又是浪漫的德国音响哲学体系。它犹如一面镜子照鉴出时代的精神。借此,只有站在文化哲学整体性的高度,才能参悟贝多芬音乐思维的绝对美;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贝多芬旋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美和崇高美,才能深深感受并体验到贝多芬那伟大的灵魂。

为了备这节课,我读了有关贝多芬的系列作品,至今《贝多芬之魂》仍时时不离我的案头,每每捧读便对音乐有了新的体会,对贝多芬有了新的感悟,在读琴声的同时,还读出了深深的情感。琴语拨动心语,我也随着贝多芬那壮丽的心路历程升腾、融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月光曲曲子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有风吹过
月光曲
吹曲子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