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015-05-30李怀源
李怀源
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主题教学立足于“为聪慧与高尚的生命奠基”的理念,把能够启动人生的“核心语词”作为主题,给学生提供了生命启程的总枢纽。
一、主题教学为什么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题教学强调“立人”。人的核心素养,内在的是精神品质,外在的是行为习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在的是语言理解能力,外在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人的素养,就像一棵树,内在的是根基,外在的是表现,并且是不断变化,不断生长的。
长久以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受到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并产生了各种争论,争论的聚焦点无非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还有就是谁决定谁的功能问题。我个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共生的关系。因此,核心语词就具备双向的作用,对思维有激发作用,对语言有提示作用。核心语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思维,进而提示语言表达的方向,能够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共同发展。
“核心语词”是主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就是体验主题意义的过程,就是阐释主题意义的过程……语文主题教学在完成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理解的过程和语言表达的体验,进而养成语言表达的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主题教学怎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主张,有其深广的思想内涵,也有其支撑的具体操作模式。
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在“1+X课程”体系的实施中,构建主题教学的实践操作体系,在优化整合“1”的基础上,拓展延伸“X”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1”,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又结合清华附小学生的特点,优化整合多版本教材(包括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以主题统整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元,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础。“X”,补充拓展经典吟诵以及整本书阅读,通过晨诵、吟诵习字、主题阅读、主题实践等途径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课程资源。“1+X”既优化了课程结构,更以主题的方式整合丰富了课程资源,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减负增效,以及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同时,根据主题的内涵可以将主题分为两个层面,一类主要指向核心价值层面,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一类主要指向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由此将指向精神成长的主题比喻为“花园”,将指向实践技能的主题比喻为“田园”,通过“田园”与“花园”的教育滋养,共同实现儿童完整的人的发展。
(一)主题整合,教会方法,发展能力。
根据主题进行整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太阳”主题单元整合教学为例,这个单元是以“太阳”为内容的,教师确定的是“光明与温暖”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理解太阳带来了什么样的光明和温暖,领悟作者是怎样写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语,如,“小屋”“奇观”“关系”理解课文
内容。
2.领悟作者是如何写太阳的“光明”和“温暖”的。
3.能领悟到诗歌、散文、说明文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结合学习单讨论
交流。
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是立刻回答,还是看一会儿书再回答?
看书需要多长时间?
谁能说出你的答案?
2.阅读理解。
教师出示分项学习单。
学生根据学习单,自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语句。
交流:结合课文语句,描述每篇课文中太阳的样子。
讨论:三篇课文中,太阳的共同特点。(可以使用维恩图表示的方法)
3.领悟表达。
教师出示学习单。
学生聚焦太阳的“光明”“温暖”,画出文章中的相关语句。
同样是光明与温暖,为什么每篇课文写得不一样?
4.整合学习。
教师出示学习单。
根据这张学习单,说出自己的收获,体会每篇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主题阅读,整合内容,提升素养。
主题阅读课程,以一本书为载体,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带领学生进行读书讨论。教师在这个话题下整合内容,培养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下面以《丁香娃娃奇遇记》整本书教学为例。
《丁香娃娃奇遇记》是我校自编的一本书。丁丁和香香是清华附小校园吉祥物的形象,丁丁代表男孩儿,香香代表女孩儿,他们是清华附小学生的象征。《丁香娃娃奇遇记》以丁丁和香香为主角,从“清华附小100本必读书”中选取一个情节,把100本书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编写故事的时候,多数是丁丁或香香直接转换成书中的人物,参与到其中。有些不太好转换的,他们就作为旁观者,目的是让小读者能够入情入境。每个故事代表的是一本书。在每个故事的末尾都有一句话,是提出的问题,目的是唤起小读者的阅读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因为这个小故事而去找原著来读,这样就从书目走向了阅读。教学过程如下:
1.发现“奇遇”。
(1)什么算是“奇遇”?
(2)找一找,这本书里,哪里算是“奇遇”。
学生自读,圈画自己发现的“奇遇”。
这部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奇遇”,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丁香娃娃奇遇记》中找出相关部分。
2.分享“奇遇”。
分享找出来的“奇遇”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是“奇遇”。
出示分享提示。
(1)内容:选取发现的一个规律。
(2)方法:用举例的方法。
分享“奇遇”的时候,让学生找到书中不同的部分,通过这些部分的比较,得出一个自己认为的规律。分享规律的时候,要能从书中举出具体的例子。
3.创意空间。
每位同学都拿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们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可以按照《丁丁香香奇遇记》的方式,把书中某个部分编写成一个故事,然后再配上一幅画。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从读到写的一种实践。
4.分享创意。
把自己设计的“奇遇”与全班同学分享。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分享的作品进行点评。通过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奇遇”的表述方式有更多切身体验。学生既能多角度地阅读,也能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进而实现思维整合。
(三)主题实践,实践操作,提升综合素养。
主题实践致力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一年级确定了“棋盘中的世界”,二年级确定了“思维与判断”,三年级确定了“神奇的编码”,四年级确定了“交通万象”。这四个年级的主题实践内容,只有二年级的更像我理想中的主题实践课程。但是,老师们要经历一个认识过程,他们的着眼点还在于内容,需要经历了这个阶段才能跨越这个阶段。
主题实践课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来设计,让数学、科学、艺术等科目的教师来上课。当我看到一个体育教师在上“神奇的编码”的时候,我觉得主题实践课程已经开始在推进了。因为,学生眼中的老师已经变了,已经模糊了学科边缘,慢慢开始整合了。
以二年级的“思维与判断”主题实践课为例,课程设计内容分为五类:(1)找不同;(2)迷宫;(3)拼图;(4)逻辑思维判断游戏;(5)综合实践活动游戏等。一个学期内,学生要经历这五种类型的实践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动脑动手,还要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如此,学生的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都会获得提升。每一个类型的课,都不是学到了具体的内容,也不是学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在实践的情境中,发展了综合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实践课程中,戏剧课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经典的戏剧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剧作为课程,需要慢慢积淀,我们希望所有的戏剧都固定下来,每个年级都有固定的剧目,学生到了这个年级就排演这部剧。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校都可以留下相同的文化印记。学生对学校的共同记忆,其中之一就是校园里戏剧的场景和人物。不同届的校友在毕业多年后相见,可能会因为曾经饰演过同一人物而一见如故。以四年级的戏剧课《威尼斯的商人》排演为例: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读这本书,然后进行读书讨论,熟悉书中人物,领悟作者塑造人物的方式方法;戏剧教师带领学生排演戏剧,通过对人物的表现,理解人物,加深文学审美;英语教师和学生一起排演英文版的《威尼斯商人》,学生参与角色设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台词,设计场景,等等。一部戏剧的排演,三个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学生经历了一部经典作品的排演过程,会受到文化的熏陶,会提升语言的素养,会增加团队合作的意识……
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开发拓展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获得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