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贡形象的塑造手法和意义
2015-05-30王俊卿
王俊卿
摘 要:《悭吝人》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该剧不但展现了他高超的喜剧艺术,刻画了阿巴贡这一经典吝啬鬼形象,还反映了十七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莫里哀在剧中不但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来塑造阿巴贡,还通过阿巴贡表达了《悭吝人》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从深层次展现了他对于时代、社会、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阿巴贡;形象塑造;意义
一、引言
阿巴贡是文学世界中广为人知的一个吝啬鬼形象,莫里哀对这一形象的刻画真实、深刻,极具讽刺意味,生动刻画了一个视财如命、吝啬虚伪的丑恶形象。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还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之一。我国以往对《悭吝人》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作品文化内涵和文学批评价值,而对于塑造阿巴贡这一形象的手法和意义却鲜有涉及。《悭吝人》是莫里哀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莫里哀运用了大量文学手法塑造阿巴贡这一形象,又以阿巴贡来讽刺他所处的时代中资本家的本性,可谓极具艺术性和概括性。从形象塑造和意义的角度研究阿巴贡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意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莫里哀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以及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二、阿巴贡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
莫里哀的手法极富戏剧性,且语言幽默、文笔辛辣,对于阿巴贡“吝啬鬼”形象的塑造可谓栩栩如生、真实深刻。笔者认为,莫里哀的塑造手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夸张
阿巴贡在责骂克雷昂特的仆人阿箭时,阿箭说:“你这种人!您还以为人家能偷走你的钱吗?凡有东西的地方都上锁,并派人日夜守候,管得严严实实,最高明的小偷也别想得逞。”后来阿箭又自言自语:“像他这样的,担心人家偷他的,他就该被人偷。要是我能从他那儿偷到一丁点儿东西,才大快人心呢。”(第四幕,第五场)“最高明的小偷也别想得逞”,此处可以看出阿巴贡是何等的爱财如命。因为爱财,他把自己的财物管得严严实实,甚至将一万埃居埋在花园。阿巴贡知道儿子谈恋爱以后,便对他儿子的爱情万般指责并粗暴无礼地干涉,甚至自己还想占据儿子心爱的姑娘。克雷昂特非常愤怒,与阿巴贡大闹一场。最后,克雷昂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深知父亲是一个守财奴,于是派他的佣人将阿巴贡在花园中藏匿的一万金币全部偷走。(第四幕,第五场)
最能让读者看透阿巴贡视财如命本质的事情,就是他得知钱箱被盗后的丑态和语言。在得知钱财被偷后,他说: “抓贼啦!抓贼啦!上帝啊,这还有没有王法,这苍天还有没有眼啊!我的钱都被偷了,后半辈子可怎么活啊,这简直是要我的命呀。我那可怜的钱啊,我那可怜的钱啊!”
在女儿的感情上,他极力向女儿说明嫁给昂色尔迈是个明智的选择,他说:“他有钱,经历多,人也稳重,而且他只有五十岁!”为了金钱,他甚至忍心将女儿嫁给一个老头,把他的自私自利彻底暴露出来。在他的眼中,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年近五十的老头是一件十足的好事,而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的这位“女婿”不要嫁妆。
莫里哀通过运用一系列夸张的手法,深刻揭示了阿巴贡的贪婪和自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2.对比衬托
阿巴贡的吝啬还可以通过与身边人的对比体现出来。两对年轻人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与阿巴贡的贪婪吝啬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法莱尔与爱丽丝的情真意切,还是克雷昂特跟玛利亚娜的爱意浓浓,都让我们看到爱情的无私和伟大。
对待爱情,阿巴贡与他的一对子女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已年近花甲,但阿巴贡内心的欲望却丝毫不亚于前。他贪恋女色,甚至连儿子心爱的人都不放过。令人可笑的是,阿巴贡看上了弗洛西娜家的佣人玛利亚娜,也就是他儿子心爱的姑娘。阿巴贡想娶玛利亚娜,但是他的初衷并非出于爱,而是因为这位姑娘不要嫁妆,平时省吃俭用,而且还能为他攒钱。阿巴贡说:“必须搞到一些钱财不可,如今是不会有人想娶一个毫无嫁妆的女子。”他的一对子女的心声,无疑将爱情的伟大演绎到极致。而在阿巴贡看来,子女选结婚对象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至于幸福和快乐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通过对比阿巴贡和他的子女,在伟大的爱情面前,阿巴贡的贪婪吝啬显得无比卑微、无地自容。
3.引用他人评价
“见你的鬼去吧!活像一只铁公鸡!恨不得你被阎王爷看中,我死活缠绕,他就是不肯出点血。”(第二幕,第五场)媒婆弗洛西娜靠讨好别人来牟利,而从阿巴贡这里她分文未取。在碰壁后,弗洛西娜对阿巴贡做出如此评价。
阿巴贡得到的最深刻的评价,就来自厨师雅克师傅。雅克师傅说:“这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说您好话的,而且一旦人家开口提起您,就是铺天盖地的酸话,他们还时时刻刻地以您吝啬这一点作为笑料讲给人听,以此嘲笑您。他们凡是谈起您总是以吝啬鬼、钱串子、财迷、放高利贷的称呼作为您的代名字(第四幕,第二场)。”
他的仆人阿箭说:“阿巴贡先生是人类中最无感情,最心狠手辣,最为抠门的人,对他而言,钱比声望、荣誉和良心要重十倍或者更多。”
阿巴贡的极尽贪婪和吝啬,在他身边人的眼中早已一目了然。整部剧中,除了阿巴贡自己,几乎无人不认为他是个自私、贪婪、吝啬、虚伪的角色。莫里哀也通过这部喜剧,尖锐地揭露与鞭笞了阿巴贡的形象。通过他身边的人的各种评价,一个贪婪自私的吝啬鬼形象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这些评价就是他身边的人给这个吝啬鬼的墓志铭。
4.讽刺
阿巴贡虽然富有,但是极其自私、吝啬,自私到对于子女的生活都不管不顾。克雷昂特的日子非常拮据,甚至都要靠赌博来养活自己,而且他和妹妹爱丽丝甚至连几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而他的父亲还怀疑他用来买衣服的钱是偷自己的。为此,克雷昂特不得不靠借债来熬过这拮据的生活。阿巴贡认为他和妹妹买几套衣服是铺张浪费,还 说:“你们为什么要如此铺张浪费,穿着华贵,学侯爵的行当?你们这样做,迟早会偷我的东西。”(第一幕,第四场)阿巴贡的吝啬使得他的儿女在生活上穷困潦倒,所以才有了克雷昂特无奈之下只能向债主借钱的情况出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巴贡作为一个父亲,竟然舍得看着自己的儿子沦落到借债度日,人性也可谓是泯灭殆尽。莫里哀也以极具讽刺的口吻,写出了对于阿巴贡如此自私的不屑和唾弃。
三、阿巴贡形象塑造的意义
1.时代意义
莫里哀生活的年代是法国资产阶级蓬勃发展,封建王朝统治不断衰落的年代,所以他创作的戏剧中包括了大量反封建、反教会、揭露资产阶级贪婪无耻本性的题材,民主倾向十分鲜明。他作品中的讽刺对象包括腐朽无能的封建贵族、吝啬的高利贷者、一毛不拔且利欲熏心的剥削阶层等。他创作的选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也从民间创作中汲取了许多经验和灵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阿巴贡这一经典的吝啬鬼形象,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代资产阶级贪财敛财、自私自利的本质。
十七世纪,欧洲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后,资本主义从萌芽状态迅速发展,大有喷薄欲出的势头。在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可谓通过种种手段积累、扩大财富。殖民和贸易等方式是一种手段,而“节省”“艰苦的生活”等方式是另一种手段。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资本家早已将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以阿巴贡为例,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既无家庭温暖,也无人间真情”,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对于金钱的贪婪。
莫里哀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就非常清楚资本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所以,在资本主义大规模发展之前,他就已经就看出资本能够扭曲人性。于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真情流露,以及对他对于这种状况的嗤之以鼻。他尽全力去揭露资本家的贪婪,竭尽所能重建人间温暖。正是因为这种高尚的情怀和观念,随后的启蒙思想才得以散播和发展。可以说,后来出现在法国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已经在莫里哀的作品中展现出蓄势待发之势,这正是阿巴贡这一形象的时代意义。
2.社会意义
不可否认,阿巴贡的贪婪和吝啬说明“唯金钱论”能够扭曲、腐蚀人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追求财富和金钱不但是人类的本性,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人类有衣食住行等需要,而金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支撑。人类还是社会动物,有获得认同的需求,有证明自己实力的意愿,对于人类精神方面的要求,财富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财富与人性可谓紧密相连。
正因为财富与人性的这种天生暧昧的关系,决定了阿巴贡这一形象不仅仅存在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在任何时代,乐此不疲追求财富的人都存在。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戏剧家,莫里哀的作品中必然有他对时代的思考。莫里哀生活的年代是法国资产阶级最初兴起的年代,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攫取钱财,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获取暴利。为了金钱,他们早已将公平、善良、仁爱等传统的伦理道德抛之脑后,最后只剩下吝啬和贪婪等人性中最为丑恶的一面,可谓是礼仪人伦都已消失殆尽。笔者认为,莫里哀想通过塑造阿巴贡这一形象,真实深刻地批判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狂热和金钱的罪恶,以及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莫里哀珍视人间真情,他痛恨金钱所扭曲的爱情和亲情。《悭吝人》中的一幕幕情节,同样能够影射当今社会,同样的戏码每天仍在当代社会中上演。莫里哀希望通过《悭吝人》这部喜剧,唤起人们对真情的珍惜和追寻,莫成为金钱的奴隶造就悲剧。这也是莫里哀作为一名伟大文学家,对于时代、社会、人性的思考。
四、结论
综上所述,莫里哀的戏剧真实再现了十七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面貌,他对阿巴贡这一形象的塑造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悭吝人》这部喜剧通过夸张的手法和极尽嘲讽的语言来描述阿巴贡的吝啬及资产阶级的腐朽贪婪。作者还通过这些事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性中的丑恶面,以此来表达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 惇.“高度悲剧性”的喜剧——读莫里哀的《悭吝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02).
[2]韩 璐.国内外莫里哀研究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