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视角下苏绣的技艺与传承

2015-05-30李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 要:苏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民族传统工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谈论苏绣的技艺、传承与发展,力求在发展中取得创新和提升。苏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现代的手法来展示苏绣的魅力,带给观者更精湛的艺术作品。从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苏绣,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人们日益重视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性的主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也是十分丰富的,刺绣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智慧。中国刺绣主要以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主。“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2006年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苏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既有历史文化的痕迹,又有现代艺术的活力气息,更是承载着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雅士的时光记忆,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苏绣也是女性的艺术,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

手工艺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产物,我们在不停的宣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一直在寻找自己内心的心灵,用心灵和双手来创造文明,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增强大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苏绣文化及传统技艺

(一)苏绣文化

苏绣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基本成熟。自古以来,苏州就是江南的腹地,这里曾经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中心,这座城市对于发展刺绣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种地域文化所蕴含的内在气质,影响着刺绣艺术家们的创作。在苏州镇湖,秀娘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气息与艺术思想的刺绣作品,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有着新的突破。通过一代代艺术家们的穿针引线,呈现出了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传统的刺绣技艺也就这样世代传承。

一直以来苏绣在变化和发展中取得创新,从最早的单线轮廓发展到精美的装饰性图案,从传统的平绣发展到乱针绣,从单面綉发展到双面绣。最初的单面绣背面比较杂乱,只能通过裱框来悬挂在墙上让观者欣赏,而双面绣是在同一块底料上綉出正反两面图像,人们可以从正反两面欣赏。每一次发展都并非照搬,而是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有时代性、有鲜明特色的刺绣作品,更是对以往作品的颠覆,每一次进步都呈现给了观者更多叹为观止的作品。

(二)传统技艺

针法是刺绣语言中最主要的元素,苏绣的传统针法大致可归纳为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綉、网綉、纱綉、辅助针法等七大类,有齐针、戗针、正戗针、反戗针、平套、集套、散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锁綉、平金、盘金、打籽、鸡毛针、编针、格锦、网綉、冰纹针、挑花、桂花针、戳纱、扎针、刻鳞针、施毛针等四十余种。苏绣绣品以“精细雅洁”著称,有着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极为浓郁。

同时,针法又是刺绣图像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苏绣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是运用针法变化(即不同绣线的组织规律)来塑造形象的艺术作品,也是以此来表达作品审美效果的重要要素。不同的针法可以表现出不同造型的纹理、光影和质感。这也是刺绣艺人重视创造针法与在创作作品中慎重选择针法来表现作品的原因。

(三)走访刺绣艺术之乡

中国刺绣艺术馆坐落于著名的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笔者怀着敬佩之心来到这里进行了调研与走访。中国刺绣艺术馆在建筑上采用的是最具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粉墙黛瓦、廊阁相连、竹木扶疏、匾联成趣。展馆内部设四个区,分别是刺绣历史展区、江苏刺绣展区、全国刺绣展区和刺绣演示区。走进馆内,可以看到一幅幅精美绝伦、价值高昂的艺术作品(如图1)。对于首次看到这样精美的作品,笔者除了感叹之外就是敬佩,敬佩苏绣艺术家们如此高超的技艺。艺术家们不同的画面中也渗透着不同的韵律美感,这些有着灵性美的作品似乎是被赋予了灵魂的生命体,从作品中渗透出创作者的学识、修养和眼光,刺绣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同绘画一样,她们用针和线这种特殊的媒介来代替画笔和颜料,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画面中最细腻处甚至用如发丝十分之一的细线来绣制,这样精细的丝线仿佛能够漂浮在空中,可见每一件刺绣艺术品都是十分繁复珍贵的。这样的精品,绣制一副通常需要花费半年、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便是刺绣艺术品的难能可贵之处。

随后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在馆内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刺绣艺术品。通过观察,发现在不同的题材内容上,作品中用到的针法和绣法是不同的,各种针法都有一定的运针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效果,艺术家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来选择针法与绣法。针脚细密处隐藏了她们的温柔细腻,她们的唯美娇柔,我们借此来感受苏绣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苏绣这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苏绣的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细致优雅的,在刺绣众多题材中无论从花鸟鱼虫、还是到人物动物,画面都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体现了江南水乡那种温文尔雅的文化气质。艺术家们纷纷凭借着对线条的精美勾勒,以及对丰富多彩画面的把握,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具有中国意蕴的原创苏绣精品。

苏州——一座古老文化内涵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细致优雅也是这个城市的代名词,苏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重要的记忆。从中国刺绣艺术馆到苏州博物馆,从丝绸到刺绣艺术品,都是对这座城市的真实映射,如同山石倒影在水中一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众多的苏绣艺术家之中,笔者比较欣赏邹英姿大师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在于她对刺绣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的理解,邹英姿艺术家认为设计的创意和独特性更为重要,认为当下的苏绣要用现代的审美来创作,试图在创作中不断的寻找突破口,在设计之中融入更多现代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新理念。但她提倡在创新的同时要留住精髓,这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邹英姿艺术家视野变的更加广阔,接触到很多新的艺术观念。使她的作品更有深度。

邹英姿在创作《我的眼睛》(如图2)这幅作品时,尝试着使用了很多种技法,但都未达到想要的效果。后来想到小时候妈妈给她做的那双千层底鞋,鞋底上那些细密的针脚。于是她用灵活的排针方式,使绣线在绣料上呈点状或短线状针脚,这些针脚之间,以相隔、相叠、相接和相交的四种形式构成绣迹,锈迹在绣料平面上以疏密变化的方式排列布局。这种针法就是邹英姿大师获得的首项专利针法“滴滴针法”。取名的寓意是为了感谢母亲的教育以及母爱的伟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副作品在当时是具有重大突破的,她独特的形式和质感,都是对以往传统作品的全新超越,有着强烈的素描效果和独特的魅力。邹英姿的作品融入了艺术的味道,透漏出高贵、细腻与典雅,一度受到其他刺绣艺术家的赞扬,邹英姿现在已成为苏绣的传承人之一。

三、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刺绣大师们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拓出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刺绣艺术品,在创作中加强了对于色彩的运用和造型的控制,将刺绣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传统配色基础上,吸收了新的配色方法,从浅到深、逐步过渡,呈现出的作品也极具震撼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传统的智慧保存下来,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工艺最美的一面。一些优秀作品也经常作为文化交流活动出现,1971年顾文霞的作品《猫花戏蚱蜢》曾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随后她的《白猫戏螳螂》也作为国礼送给了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外国元首。刺绣,诠释着人与物的关系,传统与当代的紧密融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汲取、创新到推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积淀是耐人寻味的,更会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记忆。只有发展创新,苏绣才能持续已有的辉煌与成就,才能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在新的载体中继续延续。智慧与精细的融合,奠定了刺绣艺术的基础。在我国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从中获取的资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在当今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太多的工业化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影响着我们,甚至每天都在快步伐、快节奏、浮躁中度过。我们需要追求这种宁静致远、淳朴美好的艺术品,需要让内心呼吸、回归质朴、放松心情来多一些时间思考,去追求精神文明生活的享受,这种人与物融合愉悦的情怀正符合苏绣艺术的文化特征。

苏绣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进一步满足了现代人的艺术品位,更加展现了传统民族工艺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笔者对苏绣的情感或许承载着某段记忆,她成为个人情感上的依托,一针一线化为心灵之笔,记录下真实的情感。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一个传统元素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她独特的文化意义,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表现形式,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各种设计思想,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刺绣艺术品。

以突出文化韵味为主的作品也许没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文化的引入注入作品灵魂,蕴藏其中的故事却是让人无法忽略的,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也是最能打动观者的内心。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非物质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对艺术的熏陶和对文化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佩兰.吴地苏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

[2]李明,沈建东.苏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

猜你喜欢

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