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开放空间理论的里弄住宅小区调查报告
2015-05-30李璋洁
李璋洁
摘 要:上海里弄始于19世纪中叶。里弄中多区域不同类型的活动节点以及街道各部分与建筑相互渗透的灰空间为居民交往提供了空间的物质基础。按照正在不断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上海发展状况,以及不确定因素来看,未来将要重建的社区,很可能会由多元的人群构成,年龄分层、文化分化、职业分工,会使统一的社区难以复建。因此,提供相应的多样化的公共开放交往空间是必要的。尽可能多的交往可能性,能适合居住区社会结构发展的不确定性,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相互结识。
关键词:里弄;开放空间;住宅小区;调查报告
一、概述
上海里弄始于19世纪中叶。里弄是由弄直接连通的住宅群体。清代时期上海由于密集居住的需求,产生“五户为邻”,“五邻为里”的居住社区模式。这里的里即指小户数规模的居住集合,相当于微型的居住组团,弄即是穿梭于里之间的小路,相当于微型的小区道路和入户道路。
里弄中多区域不同类型的活动节点以及街道各部分与建筑相互渗透的灰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交往空间的物质基础。本文涵盖了基地简单的城市地理状况和以公共开放空间与社区交往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旧式里弄住宅小区的现状报告。
二、城市地理状况
(一)区位分析
调查基地位于上海城区东北部靠近内环的地区,行政区划上属于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并且位于该街道东北部分。
在距离基地2千米范围尺度内,北面相邻的嘉兴路街道已经进行大规模更新,并建成了瑞虹生活广场综合服务设施,该广场作为居住区绿地投入服务使用。大连路绿地与大连路毗邻,国际客运中心综合绿地通过交通流线与基地发生联系。三处景观节点均位于干道流线上。
总体看来,基地位于城市内环以内,被城市干道串联,具备道路交通服务优势;与大型商业区和商务区相近,具备提供商业流动人员临时居住的功能;拥有多样化的景观节点,居民休闲和游憩需求可以获得满足;历史文化风貌符号进一步增强该地区建筑的场所性和生活者的场所意识;南部与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CBD遥相呼应,可以获取城市地标天际线景观视线……因此,基地具有非常良好的城市区位优势,可以获取快速的、大量的供应和服务,可以提供大量的高密度居住和办公以及相应的交通等配套服务功能,具有国际性的历史文化符号,但基地本身缺乏自然资源。
(二)用地现状
调查区域由道路边界分割成四个街区,规划面积15.33万m2,道路红线用地面积11.09万m2,建筑密度86%,净容积率2.3,公共绿地率 <1%,街区主要用地类别为居住用地,户籍人口20000至22000人,由市场为主导因素形成沿街形式的连续社区商业,人均12.8m2(估算)。街区内部包含一处商业用地(东安菜场),一处混合用地(娱乐室、宾馆与住宅),一处工业用地(现状为空地待建),以及两块相近的商务用地(家化公寓)。
调查发现,东余杭路上的商业用地(东安菜场)和安国路上的混合用地会吸引大量人流聚散,对紧邻的居住户产生噪声、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其中东安菜场市场经营和环境维持良好,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不舒适的生鲜气味,生鲜经销商会在附近的道路等公共区域丢弃散发气味和有碍街道整洁的有机废物,这体现出菜市场普遍的环境管理遗漏。环境卫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商业的生意,也会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建筑质量
基地靠近保定路即是靠近东部的街坊已经形成较现代的界面形式。北面多层商务楼和南面高层居住小区从大面积的里弄住宅群中高耸独立开来。一方面,高层住宅和旧式文化生成的里弄界面显得不太和谐,不和谐的构图方式期待城市更新模式在低层里弄社区生活和高密度重建的社区生活之间的抉择;另一方面,高层居住小区的出现,已经影射出这片街区里弄的居住空间紧缩的现状,狭窄的基本生活空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亟待改进和更新。
(四)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和布点
提篮桥街道社区下属逢源里、恒泰、业广里居委会,与提篮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紧密相连。街区内还配备了邮局和便利的公交站,衡山虹妇幼医院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近在咫尺,按照义务教育规定应当就近入学的学生可以方便地享受到邻里单元中的幼儿园,配备先进师资的舟山路幼儿园和虹口区保定路第一小学、霍山路小学,澄衷高级中学、白玉兰中学也坐落在就近的街区。
(五)历史文脉
历史上,提篮桥街道辖区属于上海公共租界,大部分为石库门里弄。此区中心的提篮桥地段,曾经是航运中心,并以提篮桥监狱、犹太难民区(“上海隔都”)著称。(潘磊,胡振宇。里弄里的“小维也纳”——上海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概念设计, 住宅科技, 2012.12。)
三、里弄和街道公共空间
该街区的里弄空间是不同空间组织混合起来的类型,其中既有传统的主弄-支弄架构形式,也有只有一条主弄直接入户的较简单的弄。此外,由于建筑采光需求,东西延伸,又由于商业或其他需求,本来应该作为支弄尽端的封闭围墙被打通,创造出了可以从支弄进入里弄空间的新空间模式,即是,在从主弄进入里弄而后入户的流线上重合了从支弄对街道开口进入而后入户的另一条流线(混合型)。人们在特定的节点上停驻的几率很大,如棋牌室门外,靠自家墙外的窗户下,凹进的门洞或墙附近,有餐饮摊的居委会办公室门口,水果零售摊等等,而在另一些节点人们停留的几率却比较小。
停留与物质空间的联系一般有:边缘效应,处在空间边缘既可以为观察空间提供较佳的视角,还具备背部受保护的心理安全感;壁龛效应,“凹”型空间三面围合满足了寻找依靠的需求,一个立柱、一尊雕像或是一棵树等均给人依靠,这是空间的“局部隐蔽”;界面效应:具有艺术气息和充满活力的界面总是可以吸引人并停留驻足。(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简·雅各布斯指出,城市中的活力依赖于各种活动的交织和重叠。所以,我们应当在物质空间的建立环节就创造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人们由于生活需求会自觉行动,构成动态的可能性;而社会交往又需要有引力的空间使人们相互靠近观察和交流,这就使我们有了设计静态空间,即合理的交往空间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4年对社区作出界定:“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也就是说,要较快且有效地重建社区,在更新物质环境后,新的社区要尽量拥有同质化人群。但是按照正在不断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上海发展状况,以及不确定因素来看,未来将要重建的社区,很可能会由多元的人群构成,年龄分层、文化分化、职业分工,会使统一的社区难以复建。因此,提供相应的多样化的公共开放交往空间是必要的。尽可能多的交往可能性,能适合居住区社会结构发展的不确定性,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相互结识。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群的社会交往的范围是有限的,这不是一个空间距离的限制,而是把熟识的人记在大脑里的记忆局限。研究表明,人在社区中交往的极限是500户(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在一个上海的现代居住小区内,容纳人口2000户到4000户,于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划分组团(300户到700户),配套有利于组团人群进行停驻的活动场地,并且考虑到一个组团里的居民也会具有多层年龄和多元文化属性,公共开放活动空间应该按照与划分组团相同的逻辑分散布局,以期在新社区内形成多中心的交往场所,让不同的社会群体保持协调平衡的关系,并努力使它们倾向统一。
四、居住区设计任务书
(一)主题:重建社区
要求进行合理的居住区更新,利用区域优势,继承历史文脉,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解决由厕所导致的生活质量提升的障碍,解决老年人出行的困难。
居住区的更新难点在于,通过合理的物质空间规划,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从里弄社会交往文脉中学习,创造多中心的交往空间。
(二)图纸规格与表达要求
A1硬质不透明纸张出图。
方案构思和设计特点的文字说明以中文为准,简洁明了;图纸内数量单位和数字以公制、阿拉伯数字为准。图纸如有特殊加宽需要,可按照A1宽度的1/4、1/2延长。成果表达以墨线绘制,彩色渲染,电脑与手绘方式结合。每张图纸必须清晰标注主副图名、图序、比例、指导教师及学生姓名、制作时间等。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