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准地铁站的个性化设计
2015-05-30王晓源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生活多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也随之加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张,人口也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交通出行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每天在越来越远的地点之间不断穿梭,生活方式也被私家汽车、公共汽车、地铁不断地完善而改变。汽车越来越多使得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公共交通不断健全和完善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疏通交通脉络、保护城市风貌的关键措施。在现有交通方式中,城市地铁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其他交通方式,地铁车站渐渐成为具有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公共空间。所以,具有个性化的地铁空间不仅带给人们对城市更好的生活体验而且让人们充满对城市未来更美好的憧憬。
关键词:地铁标准站;个性化;艺术装饰墙
地铁标准站是指不设置多条地铁线间以及与公交的换乘、无地铁综合上盖物业开发,只提供单条地铁线停靠、车站长度和外包尺寸均为标准大小的普通车站。一般设置在客流不大的地区。“标准站”这个词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产物。轨道交通最早源于欧洲,每个车站由不同的设计师来设计,耗资较大,耗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车站建筑体量不一,站内风格迥异,并没有地铁标准站和特殊站的区分和定义。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摸索。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实力的增强,地面交通问题愈发严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轨道交通作为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的通行手段开始加快发展步伐。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城市人口密集,为缩短建设周期,同时建设多个城市多条线路,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基本遵循统一的设计标准,只有在涉及到重点开发区域,或者设计多线换乘的站点会进行个别设计。同样,地铁站点内的公共区室内设计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建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一般标准建造装饰的车站便称为“地铁标准站”,这样的“地铁标准站”占了总车站数量的80%,也是人们乘坐体验最多的车站。在这样的统筹下,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在短短20年间初具规模,运量和密度提高,大大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这样的建设进程将伴随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
从建筑空间及基本装饰材料来说,标准地铁站的建筑形式基本统一,所以其内部空间几乎相同,按照换乘方式可分为岛式车站和侧式车站,平面均为长方形,剖面大部分为两层三跨,如图1。首先,由于建筑体量的限制,车站天花板装修线在距地坪三米左右位置,如图2。车站每天都需要检修维护,这就要求装饰材料拆卸方便,安装快捷,可操作性强。越来越快的交通枢纽建设也要求装饰材料的生产使用趋于模数化生产安装操作,并且地下空间必须采用耐火防火材料以保证乘客安全。目前,地铁标准站天花板装饰主要运用方通、圆通、铝挂片、铝板这些装修材料。其次,较早建设的地铁站墙面主要采用铝板材料,而近年新建站点墙面以搪瓷钢板材料为主,与铝板相比,搪瓷钢板更加容易清洁,不易老化变形变色,具有更强的耐火性能,视觉上也更加明亮美观。再次,地铁站的地坪铺设主要是水磨石、各色花岗岩,他们可以满足地下公共空间地面防滑、防火、结实耐磨的高质需求,并且市场价格适中,可大面积使用,控制室内装修成本。
由于建筑体量相似,装饰材料相同,车站建造成本的控制形成了现有站点相似的空间环境,以至于让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无法直观辨别自己身处哪个城市,哪个方向,哪个站点。从视觉方面来说,几乎每个车站都设有大幅广告,琳琅满目,频繁更换的广告给人们形成了很多视觉障碍、记忆障碍,这也大大减弱了车站的可识别性。人们只能依靠的导向标识系统信息量较小,各界面和设计实体的材料、质感和色彩基本一致,仅在柱头柱脚作微小的形体变化,匆匆而过的乘客难以留下特别的印象。在现有建筑体量、现有模数化生产材料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下,如何提高人们对车站的认知感,如何区分车站之间的辨识性,如何在共性中找到个性,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地下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应该与周边地域文化相结合。轨道交通日益作为城市的主要元素存在,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每个城市独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的城市风貌可以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轨道交通也应该以城市名片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将城市魅力融入公共区域的设计理念,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不仅是提高乘客乘车体验,提高城市间地铁辨识性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苏州地铁站为例,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与苏州整体城市建筑氛围相互响应。苏州市是吴文化发源地,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苏州地铁站出入口设计运用了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黑白色调,如图3,两侧运用了传统园林中的景窗,整个造型既传统又简约,与整个城市建筑格调相统一,成为城市文化的风景名片。
同时,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出入口的设计上,在车站内部的公共区内,设计师也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每个站点固有的文化元素来展现其不同的文化特色,提取各个站点不同的文化元素来进行地下公共空间的装饰设计,在客观限制较大的公共空间内,艺术文化墙的设计给车站公共空间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与此同时,艺术文化墙的设计也成为车站个性化的发掘点。苏州地铁在艺术文化墙的设计上与车站周边的地域元素相结合,各个车站风格各异。金鸡湖西站《中新共育繁花绽放》的艺术文化墙以中新两国的国花锦簇橡胶为背景,并在其间穿插苏州标志性建筑和集成电路等符号,以表现出合作创新的主题,如图4。木渎站的艺术文化墙取名《盛世滋生人间天堂》,如图5,这是一幅包括太湖、山水、塔桥、园林、民居等元素的江南水墨画,表达了木渎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由于相门站所在区位最大特点在于其北是中国昆曲博物馆和中国评弹博物馆,张家巷将建设成为苏州传统演艺一条街,所以相门站艺术文化墙主题为《古韵今声》以展现其区位特色,如图6。
通过特定区域艺术文化墙的装饰是提高车站辨识性及人文性很好的设计手法。同样在上海、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的车站建设中,我们表现它的现代、时尚、快捷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地域文化来设计。在满足功能实用主义的前提下,充分进行文化艺术主义的渗透,通过文化艺术特色的表达来提高车站视觉的辨识性是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和趋势。在地下公共区装饰设计应把握城市特色,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再设计,与现有装饰材料的可操作性相结合,力图做到既能保证公共空间快捷出行的要求,又能与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相融合,以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下公共空间,体现人文关怀,使其成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刘淑燕.地铁车站装修设计分析[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07).
[2]漆文年.浅谈地铁车站装饰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J].世界轨道交通2015,(01)
[3]章明.巴黎地铁空间设计新理念[J].时代建筑,2000,(04).
[4]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J].装饰,2007(03).
[5]李毅.日本地铁车站空间设计的启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作者简介:
王晓源,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