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5-30刘艳
刘艳
[摘 要]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水平来实现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分析。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63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就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如下七种模式。
1 引企入校模式
引企入校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实现教学、实习、培训全真化。将该企业(设备、业务、管理、技术、工人)引入进驻学校,建设现代生产实践基地,引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促进了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管理,企业派师傅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氛围,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学校提供技术能手参与技能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在全真的实践实训环境中锻炼,不仅实现“做中学”,更能让学生“做中思”。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不断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为扎实,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边生产边教学,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实现了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手段现场化、实训工厂企业化、实习情景真实化的课改模式,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2 办校入企模式
把班级建在企业,“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办校入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办校入企,使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在企业分校,根据生产任务灵活安排工学交替,教学现场就是生产现场,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在企业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经过企业教学的学生,岗位技能娴熟,业务知识全面,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 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實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法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可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不但能解决职业学校经费短缺问题,也许能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形成当地的产业支柱。
4 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培养过程的管理,指派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并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彰显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订单式培养”是在坚持满足企业需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有实力并与校方有共识的“订单式培养”企业。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寻找“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增强学校抗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企业也比较看中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与管理水平。由学生、学校、就业单位共同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考核标准,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一种培养方式。
5 工學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的“工”就是具体参与真实的项目,所谓的真实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真正要做的项目、企业真正想做的项目和企业潜在的项目以及教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帮企业创新设计的)项目。相对来说,教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项目更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社会、学校和教师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工学交替”模式对学生培养的基本思路为“学习”和“工作”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结合本地优势确定专业方向,明确办学定位,以岗位群细分专业而每个行业和产业都有大量的技术岗位群,经过对行业和产业的技术岗位群的分析,可以找准专业所针对的岗位,从而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是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和实验设计创新的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
6 “2+1”模式
“2+1”培养模式是我国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目前,对什么是“2+1”人才培养模式,表述各不相同。一种:“2”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1”即1年企业顶岗实习。另一种是:“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三年学制下,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专业教学设计进行改革,用两个学年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第三学年按照所面向的岗位,或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重点优化“2”阶段的教学组织,关键实施“1”阶段的订单式培养。第三种是:“2+1”模式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育,以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模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7 项目驱动式模式
“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项目”概念是多层次的。首先,以产业为渠道,选择实际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围绕行业需求能力的形成,驱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以教学为中心,优选相应的教学项目,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实现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将“项目教学法”充分应用于教学实施,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无缝连接。第三,以科研为强势推进,开展应用性科研项目,加强教师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或子项目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创新的工作思维和习惯;并以服务寻求企业的支持,以贡献谋求更大的发展。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市场性等显著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条件、培养途径及机制的全面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市场,与行业企业联姻,面向市场,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服务区域经济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达到高职办学的目的,实现高职办学的宗旨。积极构建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模式,深入分析探索,强化工作实践,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校企联合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2]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4]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5]徐兴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