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实践与研究

2015-05-30雍淑贤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鹰语感想象

雍淑贤

一、教学中运用读背相结合的方法感知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就有说法,读多了,其文章的内涵深意自然就能懂了,这里就是语感的体会与把握在帮助大脑理解文意。

朗读能力的强弱对于语感的把握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1.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教师可自己示范朗读。在一年级下册《咏华山》这篇课文中,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这可以激发出学生朗读的欲望以及在大脑中对华山的形象进行勾勒,从而对诗意有个整体把握。感情稍含蓄的课文,教师可以放录音,让学生跟着磁带一起小声读;充满对话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角色朗读,也可表演;感情特别强烈、很有感染力的文章,可以选择齐读等。2.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停顿五方面。叶圣陶说:“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3.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语感的培养需要一定阅读量的奠基,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背诵是学生训练语感的重要手段。背诵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而且能提高学生对语言信息反应的能力。通过我连续三年的调查研究,从刚入学一年级开始,我便在班级中开展了阅读经典活动,从《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开始,有层次地进行背古诗、讲故事活动和阅读经典交流活动。在一年级结束时,44名学生中已有32人全部会背,其中有6名学生只掌握了26首;在二年级上学期,每人都至少讲过一次故事,最多的一位同学一学期上台讲了12次。在二年级下学期中,有28名同学报名进行了分享,讲故事次数最多的那名同学分享了3次阅读感受。

二、阅读文本时发挥想象和联想领悟语感

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能够跳出文本的框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文本—现实—内在文本的阅读体验。例如:《小鹰学飞》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你往上看。”这句话是在小鹰鼓足全身力气,拼命往上飞,直到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看不见了之后,将信将疑地说:“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之后老鹰对它说的话。学生在读到这里时,则会在脑海中描绘小鹰飞行的画面,以及体会到老鹰对小鹰说话时谆谆教诲的语气。而这些画面都是从哪儿来的呢?自然离不开学生对文本展开的想象与联想,根据前面的描绘想象小鹰气喘吁吁的模样,根据平日生活中长辈的教导联想到老鹰说话的意味深长。此时,学生的语感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呢?首先,在语文教学时,要学会善于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实,这就是激发学生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途径。其次,要学会利用文本插图。插图是最好的教具,尤其对于低年级儿童,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应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最后,要学会挖掘文本空白部分。在对话之间、故事之后等,文章都会留有空白供学生思考。这些部分最为珍贵,也是文章的用意所在。老师在教学时,要学会挖掘空白,学会引导学生对空白部分进行“填空”。

三、丰富生活体验和课外活动积累语感

在本学期的一次主题为《春》的写话课上,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春天到了,下起了春雨,哗啦啦的雨水滋润着大地。小草绿了,花儿红了,燕子也飞回来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有同学立刻说不对,春雨怎么会是“哗啦啦”的呢,应该是“淅沥沥”的。瞧,这就是语感的体现。或许这位同学是在阅读中了解到的,因为大多数的书都是这么形容春雨的,又或者是他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不能为了写而写,于是我特意等到一个阴雨天,带着学生到走廊下,让他们先用眼睛看、再用耳朵听、最后伸出小手去感受,那位写“哗啦啦”的同学立刻就知道了自己用词不够准确。为了让他们加深体验,在往后的每一个下雨天,我都让他们去观察,每一次的雨有什么不同,直到前不久的那次大暴雨,那位同学兴奋地跑来跟我说:“老师,今天这个雨是哗啦啦的了!”瞧,从生活中形成的语感比我们文本中的更直接、更具体,也是更深刻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猜你喜欢

小鹰语感想象
快乐的想象
小鹰狩猎
妈妈的小鹰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追风的小鹰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