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语课堂在五步走中更高效

2015-05-30柏如云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讨自学教师应

柏如云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客体,又是自身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虽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能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构建紧密联系、逐步深入、相互促进的“自学——质疑——研讨——运用——创新”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自学是基础

自学是教学模式最基础的一环。曾经的“听——记——练”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老师的讲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而自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独立地获得和更新知识。在自学环节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学生以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自读课文,查阅字典认字识词,圈点画记,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汇报通过自学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读课文,提倡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范围学习交流的形式展开自读,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在自读中解决一些问题。

二、质疑是引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方法。如“揭示矛盾法”、 “辨别差异法”、“比较优劣法”、“找原因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对现有的答案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目的是培养他们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和理解课文内容关系比较密切,有的关系则不大;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只有个别学生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马上梳理归纳,有的当时解决,有的则放到“研讨”一环中去理解。

三、研讨是关键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质疑作恰当的处理,因读书不认真而产生疑问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释疑;学生自身经过学习可以解决的,就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教师首先要表扬提问的学生,而后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受到文本内容的熏陶,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并揣摩、体会写法技巧。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展开研讨,教师相机点拨,最后汇报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在汇报中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时间、空间,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去开启智慧之门,发展个性。教学活动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发展他们的智力,要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按照小语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做到 “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指导读书为主”。

四、运用是目的

“学以致用”,“运用”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长期以来,人们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在深入推进“两个有效”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主张给学生布置运用性作业,让学生获取生动活泼的发展。比如根据课文特点,或背诵积累语句,或练习复述,或表演再现课文内容。学习了一句歇后语,可以直接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根据训练的需要,适当安排小练笔,或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等等。

运用性作业有别于传统作业的被动复制,它在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和合理表现。有人这样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把五彩缤纷的生活搬到语文课堂,通过有效教学、有效训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

五、创新是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小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芦沟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研讨自学教师应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