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社会规范行为的探讨

2015-05-30梁永新李慧贞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社会工作

梁永新 李慧贞

摘 要: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社区居民的污名化和排斥、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位与乏力等,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容易出现和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又会影响他们的社区适应和社区融入。此研究以在某城中村的实践经历为基础,从能力建设、心理调适、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的综合发展策略介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社工在能力建设中发掘促进农民工子女行为改变的积极因素,在心理调适中强化他们改变的愿望和意识,在社会支持中巩固他们改变了的效果。这能增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及自信心,顺利地融入社区,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民工子女;社会规范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28-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加速,城乡二元壁垒逐步松动,大量农村劳动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涌入城市务工就业,形成一股“民工潮”。“农民流动的家庭化”衍生了农民工子女这一新兴群体。农民工子女从农村到城市后,他们往往渴望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良好教育和社会关怀,而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社区居民的污名化和排斥、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位与乏力,农民工子女的不良社会规范问题容易出现和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又会影响他们的社区适应和社区融入。而从农民工子女的主体性出发,发现他们难以被居民接纳、难以融入社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存在着不良的社会规范行为。

一、农民工子女不良社会规范行为的表现

在生活行为规范方面,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有饭前不洗手、不勤剪指甲、不勤洗头发、不勤洗澡、作息时间无规律、生活用品摆放杂乱等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大多是“后转生”(在老家留守几年再到广州学习生活的),中断了受教育的连续性,孩子需要承受变换着的教育要求、学会去适应身边的同辈群体、不同教师的教学习惯,这不但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也在社交上面临压力,老师跟驻校的社工反映到,三年级以上的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常不求甚解;在交往行为规范方面,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会取笑对方,用一些诸如“贱人”“骚货”等贬义词去骂人,甚至用一些难听的粗言秽语。

二、社会工作介入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社会规范行为的策略探讨

要帮助农民工子女改变不良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需明确三个主要问题:如何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如何影响服务对象以及如何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

如何评估服务对象即农民工子女的需求,让社工能够认识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分析哪些能力能发挥功能,这是介入策略中能力建设的部分。能力建设规定了社工专业服务的范围,它是专业服务的服务宽度;如何影响农民工子女,是为了在他们内部心理的各个层面影响他们,促使他们的意识觉醒,发生某些行为改变,这是介入策略中心理调适的部分,它是专业服务的服务深度;如何维持农民工子女良好的行为改變,甚至在专业服务结束之后,服务介入的效果仍旧发挥作用,我们需让他们的改变与周围系统的改变连接一起,这是介入策略中社会支持的部分,这是专业服务的服务广度。

介入策略要求社工把自己置身于农民工子女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处境中,把能力建设、心理调适、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三者的平衡。

(一)能力建设——介入策略的宽度

1.从不良行为的问题中寻找能力

社工的目标不是停留在“问题”解决的层面,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农民工子女面对压力和挑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问题”中的能力。如社工介入小江的个案,小江流浪在社区,有偷盗、打架的行为。在建立信任关系后,社工发现在他“打架、偷盗”的行为背后是受朋友的唆使,是小江眼中的“义气”,而这种“义气”让他甘愿为朋友去冒险偷盗。我们投入小江的处境体会他在群体中所承受的压力,鼓励他多留在社工站,参与“认识你自己”的小组活动,让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勇敢”和“非法的行为”的区别。这个案例中,我们在小江的“偷盗”行为中寻找到他“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帮助他认识自己,建立新的朋友圈子。

2.从日常生活的安排中发掘能力

在农民工子女的各种能力中最容易忽视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的能力。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忙碌中更能理解生活的不容易,更能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他们往往更愿意去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些日常生活安排的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品格对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规范起着关键作用。如我们的服务对象小颖是家中的大姐姐,经常帮奶奶买菜,从中可以看出她独立、懂得去照顾别人。我们给予小颖积极的称赞,帮助小颖连接生活中类似的“大姐姐”榜样作用的经验,帮助小颖巩固和加强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品质,再回归小颖“不刷牙不洗脸”的问题上,让她明白应当学会刷牙洗脸。

(二)心理调适——介入策略的深度

1.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社工为强化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一同和社工站的孩子建立“社工站行为规范”和“社工站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小管理员”领袖训练小组、“我是小主人”自立小组等小组活动,增强农民工子女在社工站、社区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从被管理到自己管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孩子在社工站里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并将其转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规范,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步成熟。

2.强化“成功经验”的感受

成功经验是服务对象的重要资源,在成功经验中服务对象可以远离“问题”的困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获得自信和尊严,体验生命中的愉快。在非结构访谈中,我们的服务对象农民工子女大都有改变不良行为规范的意愿,但他们没有采取具体行动的决心和行为。我们需通过强化他们过去“成功经验”的感受,强化他们改变的意愿。如我们跟进的个案,小亮,因打老师、打架、迟到等原因被学校开除,存在夜不归宿、打架、偷盗等问题,使用暴力打架、以偷盗自行车和电动车维持生活,多次被派出所抓获。我们发现他过去读小学的时候,曾经画画得奖、在表演中扮演“孙悟空”一角色赢得同学们的赞许。我们便从小亮“画画得奖”的成功经验中入手,让其画出“自画像”,我们询问其对自身的看法和评价,发现其对自己的身材、长相等自卑,承认自己的偷盗行为也有改变的意向。

(三)社会支持——介入策略的广度

1.从对各系统容易做的切入,激励不良社会规范行为的改变

仅仅找到愿意合作的资源系统还是不够,我们社工仍需要寻找办法确定具体一个成效大的启动点。一个好的服务介入启动点,无论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周围他人以及社工来说都是容易做的,并且把服务对象的复杂问题化解为一个个容易做的事情的过程。

我们的服务对象小城,五年级,经常讲粗口,习惯性地用粗俗的詞语去评论事情和指点别人,有时候更是仗势欺人,欺负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先从小城“讲粗口”的不良行为出发,让社工站的同辈群体担任小城的“文明使者”,当小城在社工站中讲粗口时,就有其他农民工孩子立即指出来,在“积分表”上记录讲粗口的次数,并让小城马上转化表达方式来代替粗口。这个介入的启动点对小城来说是容易做到的;对他身边的同辈群体来说,也容易配合和帮助小城做出改变。由此看出,我们寻找的介入启动点是对服务对象及身边的人都是容易做得到的,这能激励服务对象更积极地改变,身边的人更加配合。

2.从多个互动系统拓展,巩固良好社会规范行为的改变

在生态系统理论下,每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与其他系统以复杂的方式影响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行为。我们如何在介入问题中发掘和调动农民工子女及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的能力和资源呢?将这些系统进行一个良好的连接,社工对农民工子女微观、中观、宏观系统的介入进行一个整合,让各系统良好互动,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起到预防的作用,并且能够巩固社会规范行为的改变效果。

社工不但从农民工子女自身的社会规范行为介入,也在学校系统中跟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文明有礼”的主题班会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在家庭系统中通过家庭剧扮演和一些言简意赅的方法让家长们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技巧和完善亲子关系等。

即使有些资源系统是浅层介入,有些资源系统是深层介入,但对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社会规范行为的介入来说是个整体的服务,多个资源系统是逐步推进、联动、融合的。在这些层面介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强调的是预防性和发展性,使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和社会环境达致适应性平衡。

三、结论

本文总结分析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规范的表现,摸索出一套整合能力建设、心理调适、社会支持综合发展的专业化介入策略。

若单从农民工子女存在的不良社会规范行为出发,急于求成地规范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会出现农民工子女被动和抗拒、服务活动内容松散、社会支持缺乏等难题。根源在于,运用了“问题”视角规划和设计介入服务活动,使该群体成为被动的参与者。在MG社区里,我们转变服务介入的视角,以农民工子女的能力和发展为核心,通过尊重、合作的方式挖掘和调动孩子的能力,加强孩子家人以及其他人之间的社会支持。我们在能力的原则、全人的原则、社会人的原则下,提出整合能力建设、心理调适、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平衡发展的专业化策略介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养成问题。这个介入策略能清晰评估服务对象需求、有效影响服务对象、有效启动和维持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社区,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明伟.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究,2002(11).

[3]李蕾.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状况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4]李超海.农民工群体行为规范缺失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06(6).

[5]卢昌文.城市农民工剥夺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6]石红春.城市农民工子女社会化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7]童敏.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姚进忠.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1).

[9]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中国人口科学,2003(4).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社会工作
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农民工子女信任行为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