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游戏活动的“游戏化”问题及对策
2015-05-29王慧君
王慧君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认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在集体活动中,严肃、负责和认真的游戏,应当占最重要的地位。通过正当的游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情绪。”游戏活动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娱乐性,它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放下负担、抛掉紧张,自觉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共情、分享、谦让、诚信、友善等非智力因素,并完善人格。正因为有这些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这一方式,大受学生欢迎,并效果明显。然而,“过犹不及”,思想品德课游戏活动教学中也出现为活跃气氛而游戏、为游戏而游戏、表面热闹但实效低下的倾向,即“游戏化”问题,没有实现让学生在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教育的教学目标。纵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游戏活动的运用,笔者在归纳总结“游戏化”问题表现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以引起同行重视,使游戏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真正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
一、“游戏化”问题的表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游戏活动的运用,存在的“游戏化”问题有如下不良倾向:启之过急,匆忙导入;偏离目标,事倍功半;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少数参与,多数游离。
(一)启之过急,匆忙导入
教师对游戏活动组织得比较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有时由于引导出现偏差,使学生的感受和体会没能按照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还因为时间所限,教师只好匆忙作结,出现课堂启发短暂的问题,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所谓“启之过急”。如《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中,教师用游戏“进化论”热身活动导入新课:全体学生先蹲下作为“鸡蛋”,寻找目标进行猜拳,赢者进化为“小鸡”,再找同是“小鸡”的同学猜拳,赢者进化为“大鸡”后再找同是“大鸡”的同学猜拳,赢者进化为“凤凰”;与此相反,输者要退化,同类输者与输者猜拳;游戏在直至剩下最后一只“凤凰”时结束。接下来,教师分别采访了成功进化为“凤凰”的学生和还是“鸡蛋”“小鸡”“大鸡”的学生:“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什么?”由于提问很宽泛,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太好玩了”“我运气怎么这么差,一直退化”“看到人家都进化了,我非常着急”。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匆忙总结,引出“人生难免有挫折”的主题。至于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对“挫折”的感受与体验则“一笔带过”,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二)偏离目标,事倍功半
在《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中,有位教师开展了这样一个小游戏:9至10人一组围成一个圈,各成员伸出左手掌心向下张开五指,伸出右手掌心向上并且竖起食指。教师将叙述一段话,当话中出现“情”这个词时,各成员赶快用左手抓旁边同学的右手食指,而右手食指赶快逃掉,不让抓住。既抓住别人的食指,同时自己又逃脱了,即为胜者。教师的本意是通过这一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示各种表情,知道情绪的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的情绪类型,但实际上却让学生在感受挫折了。另一位教师教同一内容,设置了“成语猜猜看”的游戏:让每组派两位同学,一个比画,一个猜,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哪组猜出的成语最多,猜出最多成语的小组获胜。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呈现多种多样的情绪,猜对或猜错分别有什么样的表情。但实际上,学生的心思都放在如何猜得对、猜得多上了。
《竞争合作求双赢》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理解合作共享与公平竞争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开展了“啄木鸟行动”的游戏:全班分为4组,每组10人。每人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塑料吸管,每组有3根橡皮筋。各组成员将吸管衔在嘴里,将双手放在背后扮成啄木鸟,用口衔的吸管吸住虫子(即3根橡皮筋)往下传递,用时最少组获胜。此活动本来是引导学生体会竞争的激烈和合作的重要,却在讨论责任两字的含义了,让学生认识到平时不愿承担责任所产生的后果。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游戏活动都比较热闹,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但出现的问题就是游戏活动偏离了教学目标,结果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
娱乐嬉戏本是课堂游戏的特点,适度的娱乐嬉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放松学生心情,促进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探究,在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教育,所谓“寓教于乐”。然而,当前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中,存在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的问题。让学生活动了,课堂热闹了,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快乐、高兴了,但没有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也没有任何感悟,这样的课堂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不高的。如前所述,《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抓手指的小游戏,《竞争合作求双赢》中的“啄木鸟行动”游戏,不但偏离教学目标,而且还出现讨论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沟通、勇于沟通,积极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有一位教师组织开展了情景剧表演活动: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要求学生分角色将小刚和林老师的故事续演完整。由于事先预演充分,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游戏,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将小刚因为没有主动沟通,其产生的结果表演得生动形象。但由于这位教师未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而是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结果丢失了让学生思考和感悟的大好机会。
(四)少数参与,多数游离
“哪些同学愿意来参加”“愿意参加的举手”“谁代表小组来发言”等课堂用语,表面上看起来有征询学生意见的意味,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民主、尊重。但现实情况是,举手的、来参加活动的、代表小组发言的往往是那些表现欲强、能力比较强的一小部分优秀学生,而许多普通学生成了“捧场”的“看客”。特别是那些内向、不善言谈、缺乏自信的学生被冷落一旁。当“看客”的时间长了,这些普通学生就会觉得游戏活动与自己无关,渐渐地就成“游离”状态了,他们表面上在参与,实际上心不在焉,甚至干脆“你们玩你们的游戏,我做自己的事”。另一种情况是,为了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不致中断,或者为达到课前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表演相对出色、能干的学生来参与游戏。这些情况尤其在公开课、观摩课活动中十分突出。
二、“游戏化”问题的对策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以为造成思想品德课游戏活动中“游戏化”问题的原因在于:游戏活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为热闹而热闹,为游戏而游戏;问题情境设置不合理,未能让学生在游乐的同时有思有悟;教师没有发挥好调控指导作用,使游戏活动偏离教学主旨。笔者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四方面。
(一)教师要发挥“导演”作用
游戏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调控、指导可以削弱,相反,教师更应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一是要善于组织调控,保证游戏活动顺利开展,包括合理分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引导制定游戏规则,让全体学生都自觉遵守;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个别学生捣乱、起哄,教师要适时介入,恰当处理等。二是善于设疑引思,让学生在乐中受教。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促进群体讨论,使游戏活动真正“寓教于乐”。三是善于灵活应变,合理驾驭生成。对游戏活动中的意外情况、生成资源,教师应合理利用,将“错误”转化为有利资源,将意外演绎成课堂的精彩。四是善于激励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力和能量。游戏活动中教师善用激励,不但能使活动井然有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他们积极参与、有效体验。其激励手段尤其对表演、表达能力上的弱势群体更为有用并有效。在游戏活动中、活动后,教师要善用各种方式,如语言激励、鼓掌激励、肢体神态激励、教师示范等,鼓励不敢上前表演、表达的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活动结束后得到肯定、表扬和奖励。如《挫折面前也从容》“垒棋子”游戏活动中,对一次性垒得高的学生,教师赠言:你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对垒得高但不敢再往上垒的学生,教师赠言:你很小心谨慎,珍惜现有的成绩,但是你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向更高的方向挑战,是吗?如果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你始终不敢迈出这一步,不是很可惜吗?对失败后又重新垒起或屡败屡战的学生,教师赠言:我佩服你在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你,如果给你更多的时间,你一定会比第一次垒得更高。显然,这样的语言是很有激励性的,也是富有启发性的。
(二)明确游戏活动的教学目标
游戏活动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游戏活动不管怎样生动有趣,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方向和灵魂。正如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偏离教学目标的游戏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思想品德教学运用游戏活动,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方案的设计、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应在每课教学主题一定的教学目标引领和指导下进行。游戏活动不应只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应是通过玩游戏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思想和积极的情感。
前面提及的《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中,不管是抓手指的游戏活动还是“成语猜猜看”的游戏活动,都不应离开这一教学目标:面临各种情境,学生分别有怎样的感受、呈现怎样的表情,让学生知道人的情绪是丰富多样的。这既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为下一环节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情绪的类型做好铺垫。《竞争合作求双赢》教学中的“啄木鸟行动”游戏活动不应是讨论“责任”两字的含义及不愿承担“责任”产生的后果,而是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竞争的激烈和合作的重要。
(三)游戏内容要切合实际
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和开展游戏活动,或借用心理游戏,或充分利用资源自己改编游戏,或同伴互助合作开发游戏等,使教师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但在资源丰富的游戏面前,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应该随便选取,拿来就用,用后就弃之不顾。游戏内容要切合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实际上,前述“抓手指”的游戏不适合运用于情绪的教学,更适用于挫折体验的教学。正因为有的游戏活动学生不感兴趣,有的游戏活动过于复杂、过难,脱离了学生实际,所以才出现了“少数参与,多数游离”的不良现象,游戏活动成了少数优秀学生的“秀场”。鸡蛋变小鸡、小鸡变大鸡、大鸡变凤凰的“进化论”游戏活动,由于学生感兴趣,容易操作,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所以非常适合有关“挫折”的教学内容。通过活动,既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热身目的,也让学生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中体验了“挫折”。
(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游戏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大悟、小悟还是不悟,有赖于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游戏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抛开顾虑动起来,而合适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只有问题但无活动,会使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枯燥乏味,影响学习兴趣;有活动但无问题,犹如脱缰之马,就会出现重娱乐嬉戏、轻思考感悟的不良现象,课堂教学就会偏离目标,影响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教学中既有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又设置合理、巧妙的问题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上述《人生难免有挫折》游戏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提问设计宽泛所致;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抓手指”“成语猜猜看”,在《竞争合作求双赢》中“啄木鸟行动”的游戏,如能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其教学效果完全会不一样;《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教学中,在学生精彩表演后,教师如能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小刚为什么会被老师误会?逃避老师是不是好办法?对此,小刚应该怎么做?”那么,不但让学生懂得了主动沟通的重要性,而且也学会了主动沟通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