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中的常见语病分析
2015-05-29李晓威
李晓威
学生作文中常见语病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重复啰嗦;语序混乱,指代不明,概念模糊;前后矛盾;一个动词两个宾语;不合情理;归类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修辞不当,褒贬不分。产生语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平时说话不纠正错误,作文口语化,阅历浅,对字和词语运用不推敲,还受传媒影响。教师和学生应溯本求源,对症下药,减少语病。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作文语病小学生刚学写作文,作文中常出现一些情况:有的思路不清,有的中心不明确,常见的还是语病的问题。那么学生作文中的常见语病类型有哪些?之所以产生这些语病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溯本求源,对症下药,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一、学生作文中句法方面常见语病类型
1.搭配不当。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造成词语搭配不当。例如,在写《我最敬佩的人》一文时,学生王达非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明助人为乐,大家都在赞颂他。”“赞颂”一词在这里就用大了,可以说“赞扬”。学生李强在这次作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我们从小就爱培养远大的理想。”检查句法失误,经常用拨开枝叶先看主干后看枝叶的压缩法。这句话剩下主干,就容易看出“理想”不应该是“培养”,而应该是“树立”。此句“培养”和“理想”搭配不当。
2.句子成分残缺或重复啰嗦
(1)句子成分残缺。很多学生不能分清完整的句子。如这句:“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听了妈妈的话,热泪盈眶。”在这两句话中缺少了主语,应该交代谁很受感动,谁热泪盈眶,只有这样句子才具体、完整。
(2)重复啰嗦。一个学生在描述《童年趣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当繁星满天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孰不知“过去”和“往”重复,删除其中一个才可以。
3.词序混乱。在一个学生《记一次考试》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就有人陆续交卷了。”就相当于砌墙,“有人”和“陆续”这两个建筑材料顺序不当,墙也不会结实。这句话应改成“陆续有人交卷。”
4.指代不明,概念模糊。经常有学生在作文中写这样的句子“小艳和小纹放学后到她家写作业。”“洋洋和林林打架,老师批评了他没有道理。”“她”“他”指谁?指代不明,概念模糊。
5.前后矛盾。前后矛盾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之一。有一个学生在介绍《我的祖国》时说:“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大熊猫。”看来我国属于世界之外了。
6.一个动词两个宾语。小学生对句子的构成还不很明确,所以在作文中常出现这样的语病:今天妈妈穿了一件红色外衣和一顶白帽子。”“穿”只能是衣裤,怎么能和帽子混在一起呢?
7.不合情理。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太少,所以作文中有的语句常常不合情理,在一次《赞XX》习作中,有个学生写《赞农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田里收割麦子。”凛冽的寒风时,麦子早成了桌上的食品了。
8.归类不当。《赞农民》一文,有这样的语句:“地里的庄稼可真多,有水稻、小麦、杏子、高粱等。”“杏子”还是愿意做水果吧!
9.关联词使用不当。“虽然路途太远,所以我们只能坐汽车去。”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因果关系,应该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这就是学生作文中语病的一种,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10.修辞不当,褒贬不分。在《我的老师》一文,有学生这样描述:“我们的张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狐狸是人们心目中最狡猾的动物,老师像狐狸是褒还是贬呢?
二、学生作文中出现语病的原因
1.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在一点一滴中累积起来的,就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一样,学生在平时说话不纠正语病就像生活中的一滴水,也许这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这一滴滴的水汇集到一起的时候,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导致作文中常出现语病。
2.口头语言未能很好地向书面语言过渡。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可是现在的学生习惯了随意说话,只要对方听懂并引起听话人所期待的反应即可。再加上老师没有长期强化训练,当提笔写作文,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时,有的学生就“提笔忘字,无话可说。”文章也语病连篇。有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有这么一句:“爸爸时常很晚才回家,真不知说他啥好。”“啥”是我们常用口语,写作文应该换成“什么”。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写作时,口头语言没能很好地向书面语言过渡,这是语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3.阅历的客观原因。阅历指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由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老师和家长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没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往往写作经验与阅历相伴。一个学生写自己做错事后“脸涨得通红。”难道自己的眼睛和脸分开,才会看到脸红吗?“火辣辣”的才是真实感受。在写《丰收的国野》时,有学生写道:“我们东北盛产玉米,在三月间农民伯伯就忙着播种,七、八月玉米已经急着等待收割了。”虽说阳春三月,但东北还是冰天雪地,如何下种呢?“十·一”放假正是农忙时,七、八月我们正在吃鲜玉米,没长成怎么收割呢?这正是学生阅历少的客观原因,使他们写的句子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4.对字和词语运用不认真推敲,没有端正写作态度。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多学与少学短期内看不出区别,在考试成绩上反映不明显,不像其他科目,只要稍作努力,便会有收获,于是思想上对写作放松,造成写作时辞不达意的现象在所难免。
三、对症下药,减少语病
分析了学生作文中常见语病分析类型,也探讨了产生语病的基本原因。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减少作文中的语病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老师方面
1.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3.正解引导学生对待传媒。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文的创造者是学生,对自己所写的作文,要减少语病,除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外,学生应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怎样能减少语病呢?
1.提高阅历。
2.加强作文修改。
对学生作文中常见语病进行了分析,了解了语病类型,找明了出现原因,也寻求到了减少语病的方法。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作为教师,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新颖、健康、没有语病,才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