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荧幕上的“小说之神”

2015-05-28张芮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葫芦正义日本

摘  要: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也是“白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之一。他凭借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赢得了芥川龙之介的尊崇,在日本被尊称为“小说之神”。对心灵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追求是志贺作品永恒的关键词。他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赤西蛎太》《正义派》《暗夜行路》等。

关键词:志贺直哉  心境小说  翻拍电影  《赤西蛎太》  “白桦派”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也是“白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之一,在日本被尊称为“小说之神”。对心灵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追求是志贺作品永恒的关键词。在他的创作前期(1914年以前)主要以反映作者内心苦闷与感情纠葛的“私小说”为主;例如《到网走去》《剃刀》等。而后期(1917年以后)写作风格则开始向“心境小说”转变,开始探讨与自然、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协调融合,例如《在城崎》《暗夜行路》等。

纵观志贺一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他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都不是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是用文字传达出细腻的内心描摹和充满艺术感的文章架构。这种写作风格似乎并不是特别适合搬上大荧幕。如果没有那一位志同道合的电影大师——伊丹万作[1]的话,或许志贺作品的电影化,可能不会实现得那么早。

一、《赤西蛎太》

美国当代著名电影评论家、日本文化专家及散文家Donald Richie曾经在他出版的私人日记《日本日记:1947-2004》中这样写道:“伊丹万作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战前导演之一,一位富于创新的人,帮助日本的历史片在短时期内转变为人道主义的表达。他因此激励了战后整整一代的导演——黑泽明,小林正树,内田吐梦。他把具体的日本人普遍化,并因此拍出艺术的电影。”[2]或许正是因为对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共同的追求,当伊丹万作遇到了志贺直哉时才撞击出灿烂的火花。

1936年6月18日,由日本著名作家兼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编导的《赤西蛎太》在日本公开上映。正是这部由时代剧大明星片冈千惠藏领衔主演,日活与片冈千惠藏制片社合作拍摄制作的黑白电影,让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第一次走上了大荧幕的舞台。“小说之神”的影视之旅,由此启程。

这部电影《赤西蛎太》根据志贺直哉的同名短篇小说《赤西蛎太》改编而成,原著以历史事件“伊达骚动”[3]为背景,描写的是江户时代伊达兵部的府邸里正在酝酿掀起一场诸侯家庭暴动的阴谋,大致情节如下:

“在仙台坡伊达兵部的府邸里有一位武士叫做赤西蛎太。虽然是三十几岁的年纪,长相却显老,看上去像是四十多岁的人。他为人正直认真,勤奋踏实,但因为相貌丑陋,说话还带着土里土气的乡下口音,所以经常被人当做笨蛋利用。一次,蛎太受差遣前往原田甲斐的宅邸,任务完成后,需要有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离开。他的友人银鲛鳟次郎建议他写情书给宅院里的漂亮女人,因为以蛎太的容貌必定会遭到拒绝,成为大家的笑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离开。蛎太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是出于无奈,便回去认真地写了一封情书交给宅院里最美丽的侍女小波。不料小波被蛎太的真诚与人品打动,真的爱上了他,同时蛎太也对小波产生了感情。然而这是一封为了离去而送出的情书,蛎太为了自己武士的使命必须离开……”在这样一些不凑巧的事情当中,作者对人生展开了无情的嘲弄。故事围绕着赤西蛎太认真而滑稽的行为,恬淡而自然地描写了日本江户时代诸侯和武士家族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将原著的魅力用电影语言表现出来,伊丹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花费了很多心思。在他的镜头下,人物塑造十分鲜活,充分表现了角色的性格;而剧情行至关键处又善用留白的手法引发观众的思考。影片中有一段用猫的大小来体现季节的转换,绝妙的构思令人印象深刻。从拍摄手法上来看,这是一部镜法精湛,机位灵活,各类组合技巧搭配娴熟的优秀作品。

而在台词表现方面,伊丹导演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例如:在时代剧中融入一些在漫画中用到的夸张、诙谐的语言方式,还在台词中加入了很多“落语[4]”的元素。在描写讨伐原田甲斐的场面时,则是完全用歌舞伎[5]的形式来表演的。这种不调和的对比取得了非常讽刺的效果,对于表现原著的张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原作者志贺直哉的高度称赞,两位大师之间也因此有了相互认识和了解的契机。在千禧年的时候,电影《赤西蛎太》被杂志《电影旬报》[6]列入“20世纪最佳100部日本片”之一,成为日本电影界一块闪光的里程碑。

伊丹万作的儿子伊丹十三[7]后来继承了其父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复兴日本电影的电影人”,而他用赚的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他父亲当年的心血之作《赤西蛎太》,足见这部电影在伊丹家族心中、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为了纪念这部经典之作,《赤西蛎太》又分别在1961年、1968年和1999年三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其中61年和99年的电视剧仍然采用电影版的剧本拍摄,遗憾的是都未能重现当年的风采。

二、《清兵卫与葫芦》与《正义派》

《清兵卫与葫芦》是志贺直哉早期(1913年1月1日)发表于《读卖新闻》[8]上的一篇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这篇作品以现实的笔法,批判了封建思想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大众尊重个性、倡导自由发展,富有教育意义。虽然它的主题经典而严肃,但内容却并不艰深,对于情节的处理也是有张有弛。因此,《清兵卫与葫芦》被国内许多教材所引用,选作阅读课文供学生学习。大致情节如下:

清兵卫对葫芦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他经常买葫芦玩。有一天他买到了一个自己非常满意的葫芦,片刻也不离身地带着。清兵卫的老师不能理解清兵卫的痴迷,没收了葫芦并且告诉了清兵卫的家长。清兵卫的父亲非常生气,把儿子收藏的葫芦一个个都砸碎了。清兵卫后来有了新的爱好——画画。可对于这件事,他的父亲又开始说三道四了。而被清兵卫老师没收的那个葫芦,后来辗转到了一位古董店老板的手上,以一个昂贵的价格被卖给了当地的富人。endprint

这部作品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却蕴含了许多深意。一方面表现了志贺直哉一贯的价值观——提倡发扬个性,追求自由发展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中可以表现为对清兵卫(被扼杀的个性)的同情,和对父亲、老师(封建思想)的批判。另一方面,对清兵卫自身面对压制时的描写也十分引人深思——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热衷,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在一次关于“什么样的葫芦更好”的讨论中,父亲呵斥了清兵卫一句,他就不敢作声了。而后教员没收了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彻底地摧毁了他的爱好;他也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从热衷到无言,从无言到屈服,清兵卫没有捍卫他的兴趣爱好,而是一味地退缩,任由外界扼杀他的个性、禁锢他的思想。这更像是在形象地描写“小众价值观”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同后无奈的屈从。

而志贺的另一篇短篇小说《正义派》则正好与之相反,讲述的是一个“抗争”的故事:

一个五岁的女孩子被列车轧死了。列车公司方面为了隐瞒过失,欺骗警察说“女孩突然跳到车前面,我们刹车制动了但是没来得及”。而当时在肇事现场附近有三个列车公司的工人正在施工,他们目击了整个事故,基于正义感挺身而出,证明了女孩当时离列车有一定距离,但是司机在慌忙中忘了刹闸,造成孩子死亡的事实。公司警告他们说“你们也是拿公司薪水的人”,但工人们没有动摇,“像英雄一样”坚持了自己的证词。

然而当警察的取证结束以后,他们心中做英雄的兴奋与愉快渐渐退去了,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如人意,现实的阴影逐渐笼上他们的心头,他们只能借酒浇愁,然后放声大哭……志贺直哉在这部作品中想表达的思想同样是复杂的——面对这些勇于抗争的工人们,他既承认他们的正义感,同时却也排斥他们的单纯与愚蠢。

可以说,《清兵卫与葫芦》和《正义派》都是志贺直哉的作品中短小精悍而又别具深意的名篇。1957年初,有一位导演大胆地将这两篇小说融为一体,拍摄出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正义派》,他就是被称为“冷静过人”的涉谷实[9]导演。

电影《正义派》的主人公是做黑市买卖的阿京,和她任职公交车修理工的儿子清太郎。这对母子的设定从《清兵卫与葫芦》中的父子关系脱胎而来。与这对母子相熟的公交司机藤田失误撞死了人,而清太郎执意拒绝为藤田作伪证;这段故事的主线则是《正义派》的投影。涉谷导演独具慧眼地把“清兵卫”放到了《正义派》的世界里,围绕着一个有理说不清的道德问题展开了整个故事。

这部影片的人物刻画相当的细腻,尤其是对于清太郎的描写——他性格正直诚实,不肯做假证替撞伤小女孩的藤田洗脱罪名。清太郎的心中既有想要声张正义的英雄主义,又有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的无奈,还有对自己坚持信念的骄傲……各种感情夹杂在一起,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心理。

我们可以从《正义派》的开头中看出,涉谷实是一位十分重视开篇的导演。在影片的开头,用较为写实的风格对平民的生活状态有一段生动活泼的描写。当三好荣子饰演的阿京从公交车上下来以后,由于火车经过,道路暂时封闭。她回头瞥见警察骑着自行车来到自己身后,下意识地避到了另一边。然后竟然还掉了东西,被警察提醒后才拾回。让观众不禁对她的身份产生好奇与怀疑——果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发现她的袋子里装的都是向顾客提供的“黑货”。

在影片中阿京与她的儿子清太郎相比,在道德上是站在对立面的。在影片中这种道德观的冲突后来通过一场母子间的“对辩”达到了高潮。而涉谷实的冷静(或者说冷酷),也正体现在他的这种矛盾设定上——他把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与父亲的矛盾变得更严重,也把小说《正义派》中三个工人所承担的压力变得更沉重。在激化了影片的“中心冲突”的同时,涉谷导演更多的不是让我们去同情主人公的两难境遇,而是启发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情节会有这样的发展”,进而对社会、对人性、对所谓的“道德”产生反思。可以说,这部电影留给观众心中的问题,要比它本身给出的答案要珍贵得多。

三、结语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虽然说许多电影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但是当它被搬上大荧幕,用影像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很难说到底是因为文学的精彩决定了电影的成功,还是因为电影的成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文学。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著作被改编、翻拍成优秀的电影作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流传于世。与更偏重剧情的川端康成、东野圭吾等作家相比,“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荧屏之旅才刚刚开始,笔者期待着能够在荧屏上欣赏到更多电影大师与志贺的小说共同演绎出震撼心灵的作品。

本文中主要涉及以下出版物及影视作品:

出版物:

《牵牛花》 (日)志贺直哉著,楼适夷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收录了《赤西蛎太》《清兵卫与葫芦》《正义派》等短篇小说的志贺直哉小说集。)

《日本日记:1947—2004》(美)Donald Richie 著,周成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志贺直哉全集》2卷 (日)志贺直哉著,东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 1974年8月

电影作品:

《赤西蛎太》(1936) 导演:伊丹万作 编剧:志贺直哉(原作)/伊丹万作  主演:片冈千惠藏

《正义派》 (1957) 导演:涉谷实 编剧:志贺直哉(原作)/斋藤良辅/马场当  主演:佐田启二

电视剧作品:

《赤西蛎太》(1961) 导演:饭岛敏宏 编剧:志贺直哉(原作)/伊丹万作  主演:水岛道太郎、北村和夫

《赤西蛎太》(1968) 导演:信太正行 编剧:志贺直哉(原作)/茂木草介  主演:名古屋章、仲谷升

《赤西蛎太》(1999) 导演:市川昆 编剧:志贺直哉(原作)/伊丹万作  主演:北大路欣也endprint

注释:

[1]伊丹万作:(1900—1946)日本著名作家和电影导演,出生在松山。是日本影坛首屈一指的“才智派”导演。代表作:《国士无双》《赤西蛎太》等。

[2][美]Donald Richie著,周成林译:《日本日记:1947—2004》,上海译文出版社。Donald Richie是美国当代著名电影评论家、日本文化专家及散文家,游历日本近五十年来的私人日记,着重反映了战后日本第二次现代化转型过程,述说日本文学、绘画、影视及哲学社会思潮方面出现的震荡。

[3]伊达骚动:江户初期发生的伊达氏部族间的内乱。辅佐幼主的重臣伊达兵部宗勝、家老原田甲斐宗辅二人与伊达安芸宗重等人之间的对立激化。1691年,由于大老洒井忠清的介入,伊达安芸一派获胜,兵部被流放到土佐。(大老:日本江户幕府总管政务的最高职位。家老:日本江户时期协助藩主处理政务的重臣。)

[4]落语:是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300多年前的江户时期。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内容,落语都与中国的传统单口相声相似。

[5]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6]《电影旬报》:是1919年7月于日本创刊的电影杂志,由电影旬报社(キネマ旬报社)发行。每年选出多项大奖以表扬杰出的电影工作者,得到广大电影爱好者信赖,是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之一。

[7]伊丹十三:(1933—1997) 著名社会派导演伊丹万作之子,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导演。曾做过演员,同时亦为日本文学艺术界知名作家。伊丹十三成功地建立了“伊丹电影”流,他的电影作品对日本社会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且富有娱乐性。于1997年12月20日跳楼自杀。代表作:《出殡》《葬礼》《民暴之女》等。

[8]《读卖新闻》:是日本的一家全国性报纸,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874年11月2日在东京创刊。政治立场倾向亲美保守派。2003年时每日发行量已超过1400万份,排行全世界日报发行量第一名,被列入金氏世界纪录大全。

[9]涉谷实(涩谷实):(1907—1980)日本著名的编剧,导演。他的著作有《本日休诊》《现代人》等等。擅长改编文学名著,电影多反映战后的贫穷现象,有锐利的社会批判性,亦富有喜剧感。代表作:《本日休诊》《正义派》《恶女之季节》等。

参考文献:

[1]吴光辉.自然与生命的调和“心境”——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的文学表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2,(04).

[2]阿川弘之.暗夜行路·解说[M].东京:岩波文库,1978.

[3]宮越勉.映画のなかの志賀直哉——伊丹万作、小津安二郎らの場合[J].文芸研究,2009:5-36.

[4]永井善久,刘立善.论志贺直哉《赤西蛎太》的文学地位[J].日本研究,2010,(02).

[5]潘丽.志贺直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特色[J].考试周刊,2009,(27).

[6]蓝泰凯.“具备着全人格的大艺术家”——志贺直哉[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7]赵敬.论志贺直哉心境小说的表现特征——以《护城河畔的家》和《在城崎》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04).

[8]马艳波.志贺文学中夫妻伦理关系之考察[J].东北师范大学,2009.

[9]陆红娟.从《暗夜行路》看志贺直哉的调和意识[J].苏州大学,2010.

[10]郭文锐.志贺直哉小说的自我心境与生命体验——以《暗夜行路》及《在城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6).

[11]李会珍.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观[J].读与写杂志,2009,(5).

(张芮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240)endprint

猜你喜欢

葫芦正义日本
探寻日本
实践正义是否可以脱离理论正义
葫芦瓜
宝葫芦
画葫芦
日本神社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