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新问题
2015-05-27杜先能等
杜先能等
摘 要:在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素质、劳动素质等五个基本方面中,当前高校要做到:一是需要更多关注品德素质教育,通过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理念的融合,遴选品德教育的先进元素,不断完善品德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二是需要更多重视中文教育、多语言外语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等四项重点内容,通过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新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1. 文化素质教育的“五个基本面”及素质教育现状反思
周远清同志对素质阐述为: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对素质教育,杨叔子院士解释为涵盖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等五个方面的教育。从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我们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素质、劳动素质”五个基本面。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16年来,“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素质”三个方面在内容、方法、效果层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有所欠缺的是“品德素质、劳动素质”教育。就“劳动素质”教育而言,其“三下乡”等措施仍然有限,其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就品德素质教育来说,十多年前,杨叔子院士批评的“大学教育过分功利,过分重视教学生做事而忽视教学生做人”的不足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从当前高校的品德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品德教育目前尚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的生机和活力,思想品德课因为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思想品德课做到“三进”(“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容易,但真正做到“三入”(即“入耳、入脑、入心”)仍然有待努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价值追求多元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带给高校的实用主义、学生个人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使得大学生的品德认识、品德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冲突与失范。“经院式的本本教育”难以准确解释大学生品德与价值观面临的冲突问题,教学内容及其理论体系也难以很好地回答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现状、高校师德现状和学生文明修养水平的矛盾现状。
解决以上问题,当前应积极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理念的融合,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重新遴选品德教育的先进元素和历久弥新的思想文化,不断完善品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及其理论体系,并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
2.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四项重点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主要有四把,即国文、数学、外国文、科学方法。”当前,高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既有公共基础教育等模块的规定要求,也有学分和课时的限制,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五个基本面”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中文(母语)教育、多语言外语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这四项重点内容。
母语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基本内容,一个人的母语口语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获得,但是书面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则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结果。美国2006年由时任总统布什主导制定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将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哈佛大学开设有Expository Writing(阐释性写作)课程,普林斯顿大学也开设有Writing Seminar(专题写作研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必修课的。与之相反,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对“国际化”战略的理解值得商榷,其表现之一就是对英语教学和英语水平的关注重视、热情和投入都超过了汉语,汉语的地位反被边缘化,汉语教学从内容体系、方法形式到实际效果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进行必要的制度安排,切实提升汉语教育的地位,拓宽母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以思维和写作训练为核心重新构建汉语教育的内容体系。安徽大学作为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和“孔子学院”办学单位,近年来借助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反过来促进面向校内本科生的母语教育,即以“快乐学语文”为诉求不断创新“寓乐于学”教学方法,以写作训练和竞赛奖励为抓手不断强化语言表达的核心能力,以聘请著名专家教授、诗人作家、电台主持加入教学队伍为手段,保障富有活力的多元化的师资配置。安徽大学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外语教学不应“英语一统天下”、母语教育更需重视的建议,呼吁国家将语言文字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的统一安排之中。学校外语学院有6个外语专业,借助比较充沛的师资力量,学校积极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部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大学外语教学部”,提高多语种师资队伍建设与共享水平,拓展建立了英、俄、日、法、德、西、韩多语种的公共外语教育,一年级本科生可以自愿主修或辅修。
在数学教育方面,安徽大学独立设置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心”,面向全校组织开展数学教育。2011年起牵头组织实施大学数学课程分层分类改革,面向中文、外语、新闻、法律、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等学院学生开设数学文化(大学数学D)课程,希望通过扩大高等数学教育覆盖面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科学方法教育”改革方面,安徽大学积极响应全国高校教研中心组织教学方法改革工作,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三个维度努力把握创新方法的要素,通过与兄弟高校、境内外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及大院大所联合改革联合培养实践,通过调整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育,努力做好创新方法的基础性工作。
二、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1. 素质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问题
素质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问题主要是:高校学生间因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带来的素质教育基础的严重失衡。通俗地解释就是部分在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似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而一些贫困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面对素质教育、面对全能型的优秀同学则相形见绌,显得更加弱势。
当前,贫富差距的扩大已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虽然各个高校都建立了一套面向贫困学生的扶弱济贫、奖贷助免政策,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高校学生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形势下,这种贫富差距对素质教育的冲击也来得更加直接,更加发人深省。
优越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有的是数码网络高手、有的田径游泳等项目全会,甚至还兼具琴棋书画特长。甚至有小提琴、钢琴10级的学生平时成绩也还不错。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现在的素质教育格局,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如龙在渊,非常适应这种环境。
而贫困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特别是7000万留守儿童群体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在整个成长期间甚至连起码的家庭教育都是缺失的,素质教育对他们来说显然是“奢侈品”。一些学生原本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还建立有一定的自信,可在进入大学之后,处于素质教育、综合指标测评的模式之下,反倒更显弱势。部分学生因而自卑,缺乏信心,往往怯于参加各种素质教育活动,有的甚至厌恶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也不愿和同学老师接触,喜欢独来独往,甚至一发不可收地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又会进一步限制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发展,导致内心过于敏感,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和潜能的发挥。这种情况最终更多地反映在心理健康测试结果上,体现在考试考核分数上,反映在休学、退学等学籍处理决定上,总体上相当会人忧心。
因此,我们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正视素质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问题,从制度保障、体系内容安排等多个方面入手,努力保证素质教育的公平,保持教育的良心。
2. 研究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流培养问题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重点工作。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未来本科教育的研究型教育和职业型教育将以“两车道”形式分流实施。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的“三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对我们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和乃至整个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模式、内容体系、方法手段都是新的一系列的改革要求。
目前我国共有2400多所大学,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55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论坛上透露:部分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并将实现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的本科教育以及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互通。这个占比达79%结构调整,对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影响更是需要充分思考与解读。
3. 个性化更强的高考制度改革形成的倒逼压力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试点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高考将终结文理分科的3+X制度,将取消文理分科转而实行新的“3+6选3”制度;即加大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目中自主选择。
相信高考制度改革后,将有更多的偏才、怪才能幸运地通过高考独木桥进入到大学里面来,因为有第一个“三”即语数外必考科目的压力减轻,加之第二个“三”门选考科目的选修范围的扩大,更多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爱好和兴趣方向了。
由此形成的倒逼压力,将迫使我们在专业招生、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要进行大的改革,其中依托高水平师资并将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应是一个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