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2015-05-27冯景高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育

冯景高

摘 要:叶圣陶曾经说过:好的问题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叶老的话不就涵示出教师预设的课堂提问(问什么、如何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吗?精致、巧妙地设问,路在何方?

关键词:数学课堂;设计提问;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43-01

一、哪里入手——“五抓”

1、抓课题,了解需要。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以课题为抓手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了解课题相关的学习内容与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教

师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分数”一课时,手指向课题并提问:“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新的一类数——分数,对于分数,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要有分数?分数怎么读、怎么写?分数如何计算..一系列关于分数知识的问题,这些不都是后续学习的知识目标吗?还可以说,从课题处提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品质。

2、抓重点,启发思考。

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牛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在提问时应尽量避免那些没有启发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有某些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提问:(1)你见过圆形物体吗?举几个例子。(2)你画过圆吗?用什么方法画圆?(用圆规画圆,也可伸直两臂,在原地上转一圈,得到一个圆。体育老师在操场k画大圆时,用绳子环绕一个木桩一周,得到一个圆)(3)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①它们都有固定的一点。②从固定点到画出的圆上都有一条不变的长度。③它们都转了一周。)于是教师抽象出: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就得到圆。

3、抓难点,理解算理。

学生学习新知时都不同程度地会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将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障碍。因此,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难点之处设问,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其道理比较隐蔽,绝大部分学生能模仿例题解答,但不明白算理。为此,我待学生尝试列式后,问“为什么要先找出两人相遇时走的路程和?题中问题是求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为什么却要用路程去除以速度和呢?”

4、抓反馈。突出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做题要有依据,要有序地进行思考,决不能凭感觉,想当然,并逐步养成做题后叙述思考过程的习惯。若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多在练习后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5、抓结尾,画龙点睛。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有些教师把课堂小结当作“鸡肋”,通常是例行公事般草草了事。其实,有时以问“为什么”的形式进行小结,能使学生回忆获取新知的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条理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二、注意什么——“四忌”

1、面向全体——忌片面。

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总发言的优等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同样,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面向全体学生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种一呼百应“假热闹”场面,留给学生的只是随声附和,同时也为教师“口头禅”的养成提供了温床,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更何况这类无需多少思维参与的集体式回答,扰乱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人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

2、因材施问——忌随便。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倾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如果教師不管教学需要与否盲目设问,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则会适得其反,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紊乱,使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课堂提问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提问是一门艺术,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要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3、难易适度——忌过度。

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安排。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梯度,否则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失去提问的价值。既不能让其觉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也不能让期感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心理、智力和能力水平,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后能够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创造的源头活水。

切忌提问时的极端化,那种过简单、过肤浅,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反之,如果提问太深、太难、太繁、太偏,高深莫测,会使学生望而止步,不敢问津。恰当地提问应是“若隐若现,可望可及”,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4、充分预设——忌失足。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不管学生会如何应答,只管自己提问,那么设计地再有价值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甚至离教学目标越走越远。听课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只设计了个别关键性的提问,没去预设假如学生答跑了,我又该如何追问引导?这样就导致上课时总出现应对无策,甚至失措、落魄,课后丢下一句——“哎,失算了”!其实,每一个大问题下的小问题预议同样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看准时机撒网,更要学得如何更好的收网。

要提高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路在何方?路就在于自我不断地学习、实践、推敲、积淀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