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与应对

2015-05-27张全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对异化民办高校

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合肥 230601)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与应对

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合肥 230601)

摘要:一些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异化现象,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是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弱化,一些举办者和管理者办学目光短浅。为了规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政府应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正能量,民办高校要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职能。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应对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受到其他学科的挤压和排斥,转变成为异己之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和主体相分离、相对立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应引起政府和办学者的高度重视。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异化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尤其是外部资助少,办学资金匮乏。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长期办学以来的资金积累,政府资助少,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多采用比较原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办学直接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等社会科学不能给学生的就业带来直接的便利条件,也不能给学校带来任何收益,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往往忽略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及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有些人甚至坚持政治理论课可以不开或少开,要把相应的课时分配在专业课上,让学生多学一些专业技能。这些观点在实践中表现为压缩或变相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定学时,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遭受到其他学科的排斥和挤占。因此,在有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眼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被异化为可有可无的无用之物[1],甚至异化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异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主体和客体共同完成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体是指政治理论课教师,广义的主体是指党委、学工部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指大学生。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能够完成党和国家的培养任务,能够基本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但还有不尽人意和急需改进的地方,还存在教育客体与主体的异化现象。

1.客体与广义主体的异化

民办高校为私有化学校,办学者在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决策权。除办学者亲属以外,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是打工者。也就是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广义主体绝大多数都是聘用人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学校的待遇和人文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广义的教育主体多数有打工混日子的思想,忘记自己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人的职责,与私营企业中的普通打工人员没有两样,不能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更为严重的是,在少数民办高校,因教职员工的工资过低且不能及时发放,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冷漠,不仅影响了教育人、服务人的质量,还会因管理人员的工作懈怠而与学生发生冲突,进而造成管理人员和学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出现教育主体与其角色不相称或相背离,客体和广义的主体相对立的异化现象。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狭义主体的异化

作为狭义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样有将自己看作打工人员的思想,没有公办学校教师那种主人翁意识,自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有多坚定也不得而知,从事教育工作主要是出于谋生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教育活动,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相异化。出于谋生和提高收入的考虑,也因为较多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不足的缘故,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负荷,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没有多少时间去搞教研和科研,教学水平提高缓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基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思想状况和学生评教等因素,两种现象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不能有效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也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关系,实现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和目标[2];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而是为了迎合学生,片面追求热闹场面,哗众取宠,舍本求表,结果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3]。上述现象进一步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职能与其本职应有的角色、职责相背离,即与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和职责相异化。

3.教育客体和主体关系的异化

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有其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是情感关系的异化。私有化的民办高校,充斥着较强的市场氛围。身为打工者的教师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校给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能否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教学和爱护学生身上,全凭其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良知。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花了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费,按照市场规则,他们期望能够从民办学校获得更好的教学和服务,认为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尊师、敬师的伦理秩序,无法和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些买卖关系的意味,不能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虽然公办学校也存在此类现象,但民办高校表现更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情感关系相异化。二是教与学的异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较差,但市场意识较强,最关注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所以多数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学科,尤其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不端正,表现为逃课、厌学等。同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去迎合学生,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弱化

公办高校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直接实现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同时由政府派代表进驻民办高校,担任党委书记,并对高校的办学进行督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多采用家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才是民办高校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虽然党委书记作为政府代表可以在总体上监督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在具体参与学校的方针政策的讨论和监督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多是自筹资金办学,很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政府对民办学校没有资助或资金帮扶少,相应地在民办学校的发言权也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就小,因此政府派驻的代表——党委书记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领导力不从心,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弱化,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异化现象。

(二)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目光短浅

较多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把办学当作投机性的盈利企业来做,没有办教育的公益性意识,举办者及其家族急于从办学中获得回报,也没有办一流名校的梦想,不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更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学科对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办一流学校的重大意义,只是把目光放在眼前的市场需要上,片面追求学生当前的就业和节约资金,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学校的未来前景。当然,国内民办高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国外私立大学相比差距很大,它们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投资和发展的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在立见成效的环节上。因此,民办高校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这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异化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应对思考

(一)政府应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正能量

政府欲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和监督力度,这既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统领民办高校的重要手段。

1.适当予以财政资助

对私立高校实施适度的财政扶持,为私立高校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了几十年来,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扶持,尤其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领导和给予资金支持。当前,公办高校拥有政府的拨款,资金较充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保障,而在民办高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也会提供一些经费预算保障,如生均15—20元的教学、教研预算计划等,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者、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偏差,实际上很少会动用这些预算经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无法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政府有责任为民办高校创设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并提供适度的支持,至少要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给予人才培养支持

目前,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外聘教师多为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年纪轻,教学经验少。专职教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极少数公办高校退休教师;二是在民办高校服务多年的本科生,后经过在职学习拿到硕士学位;三是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从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来看,专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主体,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教师的水平明显要低得多,这与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公办学校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不相称。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设置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培养计划,如博士培养计划,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3.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要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和特点,在对民办高校施以帮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民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流于形式,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评估检查,通过检查和指导,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二)民办高校应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职能

1.强化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作为政府代表的党委书记,应想方设法为民办高校争取政府的各种支持,履行好督导职能,加强在民办高校中的话语权,领导党委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4],指导和监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党委、学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营造浓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2.转变思想,着眼长远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如哈佛、耶鲁等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相应也提高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国民办高校的举办人和管理者应摒弃重理轻文,尤其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有长远眼光,善于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挑战是在生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自保和发展。民办高校应紧紧抓住机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的名校意识,不断强筋健体,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民办高校要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多学科、跨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懂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学科门类,更应引起民办高校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民办高校应把它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民办高校应克服各种困难,竭力为员工的切身利益着想,增强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人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育人环境[6],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舒心,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学生对教师、管理人员的亲切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学其行,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姚明,黎万和.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异化”与“超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55.

[2]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46—47.

[3]宋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误区及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63—64.

[4]宁德君,邓肖丽,覃升堂,蒙振海,蒙文艳,莫祖伟.广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5):103.

[5]周石其,刘茜.赣州驻市高校内涵发展策略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4):38.

[6]张全福.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以安徽省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2):31.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2-0098-03

作者简介:张全福(1975—),男,安徽霍邱人,副主任,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3-23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2.038

猜你喜欢

应对异化民办高校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