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思考

2015-05-27马新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科人文精神人文

马新莉

(黑龙江工程学院 人文科学系,哈尔滨150050)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我国目前正面临从精英型向大众型教育转变的阶段。工程文化教育理念是基于一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阶段能够顺利完成由专科到本科层次的提升,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全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的需用而提出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先进办学理念,它用来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和过渡。

现代工科院校的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最突出的就是注重实践,轻视人文,而这种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固化为理所当然的认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专业教育内涵狭窄的弊端,具体表现就是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遍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知识匮乏和人文修养不够。因此,教育界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深刻认识到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教育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才是工程教育的真正内涵。人文素质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诉求,往往隐藏于各学科之内,渗透在各学科之间,包括存在于理工科的学习体系之中,而人们往往忽略掉了这个更加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工程教育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文思想的教育。所以必须把文化育人的使命铭记于心,弥补现今大学教育的不足,端正大学教育的方向。

一、工程的概念

18 世纪,欧洲创造了“工程”一词,其本来的含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建筑屋宇、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可以建造出比单一产品更大、更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再是结构或功能单一的东西,而是各种各样的所谓“人造系统”,如建筑物、轮船、铁路工程、海上工程、飞机等。于是工程的概念就产生了,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艺。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于工程概念的解释,一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包括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二是把工程定义为一种活动或过程:“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多种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过程。”三是把工程看成是实物:人工改造物质世界的建造活动的产物。

由此看来,工程除了科学、技术的因素,还包括文化、道德的因素。

二、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百度百科)。

从教育层面来探讨,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庞杂的体系,主要涵盖价值、观念、道德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内涵。

三、工程文化的概念

重庆交通大学吴宗元从三个维度对工程文化进行了界定:一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一种专门文化,即由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学术规范、建造标准等构成的一系列知识和技术体系;二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工程师职业文化,即工程师在从事工程建设活动中体现的职业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对工程和环境、社会、经济等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等;三是把工程文化界定为工程建造物“有形文化”及其蕴涵的历史、艺术等特质文化,亦可称为“产品文化”,是工程活动结果在人们生活中体现的物质文化[1]。

基于以上工程文化的理论研究,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探索,笔者总结工程文化的具体内涵包括:科学理论体系,即科学理论知识、客观规律等;实际操作过程,即人类生产、制造产品,实践理论等的行为过程;人文素养的修为,即一切关于道德、审美、价值等文化层面的要素。

四、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正经历着“偏重文科教育—偏重理科教育—文理教育融合”的阶段性转变。正在从理科教育为主向文理教育融合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课程体系和结构都能跟上这一转变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工程文化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通识教育中强化人文知识和素质。人们以往都片面地认为只有文科的学习才能培养人文素质,其实理科学习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但是关键在于如何把文科理科紧密融合起来。任何学科都是人类创造的,并服务人类、符合社会与自然规律的文明产物,在发展过程中两者应该是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不应该是彼此独立,互不联系的,无论是哪种学科都应当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人自身的完善,在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目标之下共同携手进步。

钱学森写给钱学敏教授的信中强调,在大成智慧教育和人才培养上要做到:大成智慧教育必须理、工、文、艺齐发展,要打通,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大成智慧教育必须坚持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加强情感和品德的教育。工程文化观的教育理念与钱学森的教育观其实是一致的,在工科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文理学科相互融合,大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之“高等”其实就体现在人文素质和文化氛围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身心是健康的,又具有社会责任感,且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基础宽厚又能融会贯通,那么他的视野一定是宽广的,思想肯定是活跃的,创造能力也是很强的,其综合素质也必然是很高的。事实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不矛盾,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往往也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只是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理科与文科的学习被割裂开来了。理科的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技能和本领。科技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迪人的科技思维,培养人的科技技能,鼓舞人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而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不断获得精神需求的丰富源泉。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会思想、有灵魂、辨真伪、能创新。人文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启迪人的科学思维,熏陶人的灵感,孕育人的创造精神。可见,要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是绝对不能分家的。

具体说来,人文精神体现在理科类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方法和学习态度上,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上。渗透人文精神的理科教学将更丰富,更富有生机,更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使学生得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五、工程文化教育的核心

文化体现了关乎精神、物质、理智和情感特征的复合体,工程文化涵盖了工程领域里所发生、传播的具有工程特色的文化现象。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基于工程文化理念而衍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包括很多要素。

“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来构建,可以体现出多方面、多视角,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展开,从而可以使学生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2]这是中国教育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人为本”是工程文化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工程文化教育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工程科学知识体系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文化的陶冶。在工程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学习协调各种关系:正确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确面对种族歧视、国家冲突、利益争夺、热战冷战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正确审视精神萎缩、信仰危机、道德沦落问题(即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问题)[3]。说到底,工程文化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观,掌握在具体工作中进行正确判断和人际关系协调的技能和技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这就是工程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

[1]吴宗元.试析工程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4).

[2]钱致榕.文理贯通——大学教育的挑战和方向[G]//甘来,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2.

[3]张秀华.信仰与工程[J].江海学刊,2006,(2).

猜你喜欢

理科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不服输的理科男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