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中文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辩证思考

2015-05-26陈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教学

陈杰

摘 要: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两个相互矛盾又彼此联系的哲学思维方法,广泛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对写作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当前应用写作学科边缘化的现状,如何合理运用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思维方法,让中文应用写作课绽放教学艺术之花,这是每一位应用写作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中文应用写作 教学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是20世纪中后期的两个成熟的思想理论。二者虽然有共同的理论来源,同时指向“结构”,但在中文应用写作教学中如果分不清二者的关系,或只使用一种思维方法,就有可能对教材的解读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中文应用写作教学需要进行一次哲学思辨。

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顾名思义,是关注结构的学说,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为代表。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的稳定性、整体性、有序性,认为事物是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部分的“关系”就是“结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各部分又“共时性”存在着;先教什么文种,后教什么文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含义、特点、格式、范例、练习、反馈等。结构主义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每一个文种作为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系统,静态地分析文本,只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过分强调文种结构的稳定性、绝对性。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把教材、教师个人的解读作为权威和标准答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布拉格学派出现“结果—功能主义”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主义”,它们认为语言首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写作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语言的功能不能脱离语境,语言表达是一个与语境相适应的过程。

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之后形成的,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解构主义以反传统、反权威的姿态对结构主义进行批判。解构主义强调“历时性”,把作者、文本、读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更加重视读者对文本的意义生成,提出了延异、撒播、替补、踪迹等概念,反对固定不变的中心概念。解构主义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中文应用写作课堂的多元价值,让中文应用写作课不再只是学习写作技法和格式,还要体会隐藏在文种背后的人文、情感、价值观。但如果“过度”使用解构主义,否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又可能会走向应用写作的教学误区,甚至主次颠倒,偏离应用写作的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二、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辩证运用

(一)依结构主义进行知识学习,循解构主义进行启发教学

结构主义偏向知识的理解,解构主义偏向延伸、拓新。其实,任何一个完整知识技能都必须经过这两个阶段。对文本知识结构的学习是应用写作的基础、核心。因此,教师应采用讲授法或读书指导法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写作知识结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出现了教师“一言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尽人意。

文本知识结构是基础,但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除了知识本身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通过学习期待、学习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知识的解构不能仅限于知识本身。例如:笔者在教授书信文种时,重点并不在书信的格式上,而是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想象十年后的自己在什么地方,做着什么。然后写一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学生会在信中写下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当下的迷茫,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学习计划类文书,让学生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将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解构。笔者再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话题,使学生分组辩论,例如:手写书信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再总结。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加入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这样的设计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二)遵结构主义教师要有所为,按解构主义教师要有所不为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运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意义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双方是主体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方式。

语言组合的多样性,使思维同一性不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文种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教材表述也不是唯一的。教师“有所为”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的表述并加以区别;教师“有所不为”就是把知识建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但这不等于教师“不作为”,而是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采取小组互助的形式,要求学生将自主习得的文种知识与写作方法制成幻灯片,利用课前10分钟向全班进行成果汇报,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在旁做引导修正,这样学生对应用写作的结构与方法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教师的“预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否定“预设”是不妥的,这会导致教师“不作为”“放羊式”教学管理,所以教师必须有所为,关键在于如何“预设”,在施教中如何“调节”预设。但不顾学情,照本宣科,也会限制学生思维,使学生主体迷失。教师的有所为,首先体现在及时补充学生未知、生活中实用而教材并未涉及的知识结构,比如书上只介绍了信封的书写格式,而这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知晓,教师无须多说。随着出国旅游的日益常态化,很多学生想在国外邮寄明信片或英文信封,却不知道如何写,教师应在课堂上补充这一内容。其次,教师的有所为体现在让应用写作与新媒体相结合。如在学习求职信、自荐信的写法时,引导学生将求职信、自荐信呈现出新意与创意,让自己在众人中脱颖而出。除了文字的表述,是否可以制作成视频的形式,让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言语和图像。再次,教师的有所为体现在教师需要花心思预设问题情境,如学习行政公文时。

笔者在讲请示这一文种时首先呈现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

从红花村进XX学院校门的这条马路的路面,大坑小坑随处可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现在的真实写照,不仅影响美观,同时也不利于红花村人们的出行,红花村现在想建成生态旅游度假村,修路成了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但由于资金紧张,需要XX市吉阳区政府拨款,现在请你帮红花村向XX市吉阳区政府写一则请示。

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效果会有质的提升。

三、小结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张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运用于中文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辩证思考,正是在充分考虑到教情、学情的基础上,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让应用写作课绽放出教育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胡铁生.结构与解构:基于文本的悖论与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戴夏燕,查荣.后现代写作理论下应用写作教学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3]李攀攀.符号: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演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结构主义教学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