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碰撞与反思

2015-05-26蒙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反思文言文教学设计

蒙启

摘 要:本文就一节市级公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进行了对照反思,通过对照反思,寻找失败原因,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设计 教学实际 反思

作为市级公开课,指定授课文本为《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文见于高教版职高语文教材基础模块第六单元。因为是篇老课文,比较熟悉,按照自己平时对文言文的教法,对该文本的教学需4课时才能上完,第一节课时主要是朗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但在该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为课内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一节课就要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说实话,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有心理障碍的,尤其是职高的学生,这种畏惧心理绝不亚于对外语的学习,用“谈古色变”来形容绝不为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想只能让学生在课前多花时间了,于是马上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内容,要求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大意。认为该文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课文注解也很详尽,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少,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基本是可以读懂的。

最后,在认为学生已做了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并套用教改前沿老师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标准为理念,以“让学生抬起头来,个个动起来,在热情参与下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导思想,制定并拟用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与过程(有课件):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读课题(入课)——断课题(切入)——断句子(引内容)——扩句子(识内容)——讲故事(识人物)——写对联(炼主旨)。

第一步:开门见山,由课文题目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也看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大声点!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反思1:

设计目的:一是为了入课的自然。现在有很多公开课的导入真是不敢恭维,听起来很是别扭、牵强,根本起不到入课的目的。二是为了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下面学生的踊跃发言打基础。因为是高一新生,初来乍到,加之有领导、老师听课,难免要紧张。三是为了在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古文教学的课堂更需要这种营造。

第二步:继续由文章题目切入课文。

(课堂实录2)

师:断成三节读出来!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断成两节读出来!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好!为什么这样断?

生:“廉颇”和“蔺相如”是两个人的名字,“列传”是为他们两个写的传记!(齐声)

反思2:

设计目的:合理断句是诵读、理解文言文的最主要的方法与必由之路。设计目的有二,一是以此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口,因为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古诗文的诵读,而诵读又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很好的佐证。这样切入角度既小又巧也自然;二是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准备,后面要介绍《史记》。

反思3:

以上这两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顺利的实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三步的设计是由老师准备了比较难断又能串联起整篇文章三个故事的九个文言句子,在屏幕上打出,让学生继续断句,在此基础上叫学生就这九个句子进行连缀,变成三个完整的故事并分组讲出。设计第三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教学过程的缜密性。还有:一是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因为只有读懂课文才能由几个句子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讲出来。二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组选代表准备故事、讲故事。

(课堂实录3)

师:恩,不错。老师还从这篇课文中找了几个比较容易断错的句子,来考考同学们,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和断句能力,好不好?

生:好!(热情很高)

(老师放PPT)(正确的断句如下)

1.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使人∕遗∕赵王∕书。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的。

4.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5.其势∕必不敢留君。

6.臣头∕今与璧惧碎于柱矣。

7.召∕有司∕案图。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9.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反思4:

但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临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步骤,由对课题的断句直接进入了分组准备故事、讲故事的环节。因为笔者担心学生在断句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用。说实话,笔者是很怀疑我们职高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的。这样,就留下了一个问题,正如评课时教研员说的那样,给课题断句的目的是什么?是的,听课者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也都会认为本课会以断句引向深入。

第三步(实际教学中的第三步):分组准备故事、讲故事(此做法是我在某老师的新课改市级公开课上学来的,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稍有改变)。

对本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做了难度阶梯处理: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只要求学生能讲出故事梗概;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要求学生讲出细节,讲得生动;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用四字短语串联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以老师提问的方式穿插讲解典型重点的文言词句,朗读重点段落,突出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反思5:

没想到在第一个故事中就出现了问题:虽有七嘴八舌的讨论,但没有效果,连发言代表也没有选出,在没有人主动站起来的情况下,笔者只能指名道姓地请人讲,讲的过程即使是在老师提示的下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好几次都出现了冷场情况。启而不发,疏而不通。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但教学内容毫无进展。不通则变。笔者只能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中草草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耗时25分钟,距离下课时间只剩下10分钟了。原先设想讲解的文言词句、朗读重点段落的教学点也基本没有涉及到。所以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基本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估计过高,在这个过程中,给笔者的总体感觉是学生基本没有预习。二是对学生的文言基础估计太高,这篇文章是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课文注解也很详尽,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少,这也许是教材之所以把它编在自读课文中的主要原因吧?所以笔者想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基本是可以读懂的,但实际上学生可能真的读不懂。三是笔者的课备的不够充分,因为是篇老课文,所以从心理有点轻视,加之时间仓促。四是自己即时处理教学内容、方法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建议笔者应该在课前把译文印发给学生。这点笔者也想到了,但笔者认为如果学生有了译文,那文言文的教学就又会变成现代文的教学了,尤其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学生的眼睛可能只会放到译文上。当然,学生手上有了译文,教学过程可能会很顺利,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或冷场的情况,教学可能会变得比较完美,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了。

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第四步:由学生串联起这三个故事,并体现这三个故事的关系,以突出能力目标。

反思6: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是由老师讲解了。

过渡1(四五步之间):三个故事,一篇文章,二个人物。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与品质呢?

第五步: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反思7:

这点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说明。但在此环节设计的做人情感目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

过渡2(五六步之间):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可以当小说来读,它选自《史记》(学生齐声回答)

第六步:简介作者及《史记》。

由课文的故事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引出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简单介绍,呼应开头课题断句中的“列传”。进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史记》的兴趣。

过渡3(六七步之间):蔺相如廉颇,一文一武,“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有此二人,乃民之福、国之幸也。故,我们有必要写对联以颂之。

第七步:提炼。

结合课文为廉颇蔺相如写一副对联。

反思8:

试图通过写对联的方式对其人其事其课做总结性的提炼。这一步是笔者设计的整节课的高潮部分,也是想出彩的所在。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写对联很感兴趣,可以做到读写结合,听说并举,全员参与。安排10分钟的时间。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只能在下课铃声中由笔者自己在屏幕上打出事先准备好的对联了。将相和(横批) 相如有勇多谋入强秦不辱使命(上联),廉颇知错能改顾大局负荆请罪(下联)。

第八步:作业。

以练习题的形式检查巩固文言词句。

总体反思:

一节课课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笔者摇着头走出了教室。应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究其原因,表面是内容安排过多,备课尤其是备学生不充分;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羁绊,囿于对新课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不认同和不适应,囿于内心深处对表演课的排斥,囿于自读课文的束缚,囿于已经成型的多媒体课件的限制等等。

盲目效仿让笔者在这节公开课上成了效颦的东施。因为自己只是把那些听到的走在教改前沿的新教法,生搬硬套在了这样的公开课上,根本没有消化,没有跟自己能力和自己的教学对象结合起来,这就注定了这节课的失败。

猜你喜欢

反思文言文教学设计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