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解读

2015-05-26李营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船中国形象思考

摘 要:新历史语境下对历史的书写已跳脱出意识形态局限,转而从更宏阔的视野中去把握历史。在这种把握和审视中,不仅有“中国”这个所谓的“自我”,“西方”这一“他者”也已融入其中,并成为作家反思历史的重要参照。相应地,现代性也就成为作家抚触、反思历史时无法避开的一大命题。换言之,作家对历史的重述始终伴随着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动思索,而且回望历史有时就是为了更好地思索我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新历史语境 “中国形象” 《古船》 现代中国 思考

历史需要书写,而回望和书写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革命历史的书写,除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那种“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1]的叙写方式以外,上世纪80年代还兴起了一种以“第三视角”[2]来叙写历史的创作动向。这种所谓的“第三视角”既不着力于颂扬共产党人的奋战抗敌,也较少正面肯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贡献,而多以平凡人物,尤其是平凡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讲述置身历史大潮中的平凡人那种近乎本能的反抗和应征,陈忠实《白鹿原》、张炜《古船》便属此类作品,莫言的《红高粱》更是以土匪“余占鳌”作为作品中心人物。本文据以展开讨论的新历史语境就主要是从历史叙述角度而言的。角度不同,透过视角所滤得的影像相应也就存在天壤之别。

如果说,50-70年代那些在既定意识形态规限内讲述“历史”的作品旨在“为新的社会、新的政权的真理性做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3],那么对这一视角的偏离甚至回避则意味着作家思维重心的移位,表明他们已经跳脱意识形态局限,转而从更宏阔的视野中去把握历史。在这种把握和审视中,不仅有“中国”这个所谓的“自我”,“西方”这一“他者”也已融入其中,并成为作家反思历史的重要参照,相应地,现代性也就成为作家抚触、反思历史时无法避开的一大命题。换言之,作家对历史的重述始终伴随着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动思索,而且回望历史有时就是为了更好地思索我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如果说政治意识形态引领下的宏大叙事主要论证了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政权形象,那么新历史视野下的国家形象又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类作品又塑造了怎样的国家形象呢?

为便于讨论,本文拟以作品《古船》为例做具体讨论。

作品《古船》讲述了洼狸镇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历史,中华民族曾经所遭遇的土地改革、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灾难都悉数在洼狸镇上演。对于抗风险能力趋于零的洼狸镇百姓而言,每一次微小的生存挑战都是一种不堪回首的苦难经历,在忍耐、硬抗这些不是办法的办法中,他们艰难地捱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作品主人公隋抱朴是作家精心塑造的一位苦难亲历者代表。幼年时期的他,曾亲眼目睹过用一根铁丝串起四十二人的肩胛骨,见过年轻小伙子被扔进火堆活活烧死,见过地主女儿因为父亲逃跑而被无辜打死,打死后被剥光衣服吊在树上,同时阴部还被插上胡萝卜;如果这些尚不足以震撼抱朴,那么抱朴自己及整个隋家的遭遇足以令其彻底读懂苦难的涵义。土改时兄妹三人一次次地被调查;妹妹含章被赵家“德高望重”的长者赵炳蹂躏;家族产业粉丝制造厂被仇人赵多多夺去;后母茴子的死对抱朴的触动更是毁灭性的,母亲断气后还被赵多多撕得赤身裸体,并从头到脚被撒满尿……目睹了这些惨绝人寰的悲剧事件,抱朴没有进行冤有头债有主的追讨,但内心却留下了永久的裂痕,这从他对感情生活的态度中便可见出。抱朴一生中接触的女性有三个:桂桂、小葵、闹闹,作品集中描写了抱朴与小葵间的爱情,一个在生活面前似乎毫无生气的木头人,也曾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爬窗户与小葵私会,但他的行动也仅此而已,并未再前进一步。等待多年未果后,小葵嫁给了跛四,得知小葵嫁人消息的抱朴痛不欲生,但也仅仅将这种悲伤深深刻在心底,并未从行动上去挽回。他绝望地说,“老隋家的这一辈儿人可以有爱情,但不可以有婚姻。”[4](P60-61)这是抱朴为隋家人念的咒儿,也是对自己的爱情、婚姻的一种定位。可想而知,这种意念支撑下的爱情、婚姻不可能完满。

尽管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期望,但传统宗法观念教他懂得对家族、对洼狸镇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隋家的起起伏伏、洼狸镇的声望、盛衰时时牵动着他的心。当家族利益的实现要以牺牲洼狸镇人的利益为代价时,他会坚决地站在道义立场选择保全洼狸镇,这从弟弟见素同他商量夺回洼狸粉丝大厂的谈话中便可看出。见素觉得粉丝大厂应该姓隋,因为洼狸镇的粉丝制造业是隋家祖辈人做起来的,所以它理应归老隋家后人来经营,而现在却落入仇家赵多多手里。对于这个问题,抱朴说:“它谁的也不是。它是洼狸镇的。”[4](P39)不仅言语上,行动上抱朴也是这样做的,作为洼狸镇公认的粉丝制作手艺最精湛的人,他没有与赵多多争夺粉丝大厂所有权,而是甘心呆在磨房里做着机械性的加料工作,每次“倒缸”时,作为洼狸镇唯一可以让粉丝起死回生的人,他都竭力救场,替粉丝厂挽回损失。按理说,凭借着精湛的粉丝制作技术,他完全可以置赵多多于死地,从而轻松夺回粉丝厂,但是,看过太多灾难的他不愿让洼狸镇人再次经受苦难,它觉得洼狸镇人经受的苦难已经够多了。隋抱朴内心这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使得这一形象充满人性光辉。

但是,人道主义不是一味容忍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总背景下,商品经济全面发展起来,赵多多学会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对于这种现象,隋抱朴内心充满了自责,从父辈身上遗传下来的强烈的忏悔意识使得他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觉得对不起洼狸镇人。此时的他才将赵多多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来与之对抗。最后,在粉丝厂面临破产之时,他毅然决然地担任了粉丝加工厂的总经理,并开始控诉赵多多等人的罪行。一个活的隋抱朴终于站起来了。

有人曾说,“张炜笔下的人物,一方面俗缘太深,苦痛连连;另一方面,这些人中间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分子,又有一种不屈的天性,暗中指引他们经常走出人群的浑浊和喧嚣。”[5]本文以为,用这句话评价隋抱朴这一形象倒十分恰切。

关于隋抱朴这个形象,有研究者认为其可贵之处在于其艰难的蜕变和探求过程上。在这种蜕变和探求中蕴含了深邃的历史和文化反思,“通过他的变化,揭示现实的改革、开放生活对人性的再造,对于人格的增值,对于黑暗的邪恶势力的致命打击,对于一切美好、善良、正直、以至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新生的积极因素的催发。”[6]所以,研究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现实的改革,开放,可以肯定,不但没有《古船》这样的巨构,就连抱朴一类人物,也必将永生永世蹲在那个磨道里。”[7]

本文十分赞同论者的看法,抱朴的内心蜕变是外在社会情势变迁的结果,也可以说,抱朴个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映现了我国普通百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心灵成长史,折射出我国社会生活领域曾经发生的剧烈甚而致命性的各种变迁。不可否认,这些社会领域的变化曾经为百姓带来了种种伤害,有时甚至是流血牺牲。但是,如果没有曾经这一次次掺杂着血与泪的尝试,很难预料,我们的国家、人民还要在黑暗中前行多久。当然,历史没有假设。而且很庆幸,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并成功进入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另外,抱朴这一形象的意义还在于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所遇到的一切。可以说,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自西方这一强势“他者”的到来打开国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艰难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然而,几千年因袭的封建痼疾不可能因为外来者的进入而自行痊愈,相反,有了他者的牵引和比照,我们民族身上的问题才显得愈发明显和亟需治愈。通过小说我们读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宗族观念十分明显。与西方对自由、独立之现代个体的追求相反,人们内心的宗族观念仍然十分强烈,小说开头曾描写过一个地震场景,当时人们为避开余震来到空地,隋不召环视空地后发现,“差不多都是同一族人凑在一块儿,哪里人密集,哪里就会是一个家族。隋、赵、李分成了三大摊儿,老老少少都聚在一块儿。也没有人召集他们,这完全是地皮的力量。”[4](P10)这种不约而同而近乎本能的宗法力量仍然在无形中钳制着人们的思维,成为中国发展前进中的摩擦力。这种观念在抱朴的弟弟隋见素身上也相当明显,它一辈子处心积虑想要做的就是打倒赵多多,夺回粉丝大厂,原因在于祖辈发展起来的事业绝对不能落到外姓人手里。这种宗族观念既不利于现代独立个体之养成,也于商品经济发展无益,因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也许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要一点。第二,小农思想严重。从普通百姓的角度看,对于现代工商业是持抗拒态度的,文中反复出现的对粉丝作坊的回忆就承载着叙述者对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留恋。总之,我国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独立,要走向富强、文明,还需要革新旧有思想观念,重树民族之魂。

最后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以新历史视角创作完成的《古船》,建构了怎样的国家形象呢?

正如名称所表明的,这部小说探讨了一艘古老的船舶如何重新驶向大海,走向世界的问题,易言之,我们这个曾经扬帆远航、英姿飒爽的古老东方大国该如何定位自己并重新加入世界行列呢?关于这个问题,先知们已经思考了一个多世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思索着。小说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意象隐喻出来的:《海道针经》《共产党宣言》《天问》古城墙。《海道针经》是一本航海指南,船舶的航向是依据它来做出判断的,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芦青河河道的逐年变窄,古船失去了赖以出航的水域,无水之舟何谈航行之法,所以,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而言,指导其前行的指路明灯必不可缺,但有些不再合时宜的主张、准则也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取舍的。古城墙之“古”显而易见代表了顽固守旧的旧事物,是严重阻碍中国前行的守旧力量,需要适时清除来为发展扫清障碍。《天问》代表了掌舵人的迷茫,像中国这样一艘超级巨轮到底该驶往何处,每一次的追问都代表着有识之士对中国未来的主动思索。《共产党宣言》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导当代中国前行的必备宝典,当然,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对宣言的解读和操作方式也会不同。在抱朴看来,这是一部“过生活”的书,当然,我们不能把过生活当成个人的事情,那样为了自己就会去拼命,结果又会给洼狸镇人带来灾难。这是以全局为重,以全中国百姓为对象所思考的一种过生活的方法。总之,他以最素朴的方式理解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等核心价值和信条,比照国家发展阶段来思索祖国未来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小说《古船》所展现的是一种正在崛起中的国家形象。虽然不乏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扰,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同在,但是,传统文化孕养下的仁慈、善良也正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抛开宏大叙事的新历史主义视角,讲述历史时虽少了正史的那种严肃与宏阔,但却更加真实而生动。

注释:

[1]郑万鹏:《当代中国文学的第三视角——<白鹿原>、<红高粱>的思潮意义》,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18日。

[2]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4]张炜:《古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郜元宝:《“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社会科学,1994年,第7期,第69页。

[6][7]丁彭:《论隋抱朴——兼与黎辉曹增瑜同志商榷》,小说评论,1988年,第1期,第79页。

(李营营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100083)

猜你喜欢

古船中国形象思考
四大古船复原“大帆船时代”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蓬莱古船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