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诗经》释义商榷二则

2015-05-26石蕾蕾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商榷诗经

石蕾蕾

摘 要: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将《诗经·陈风·月出》中“舒窈纠兮”的“舒”注为“发声字”;将《诗经·小雅·节南山》中“天子是毗”的“毗”释为“厚,优厚。指天子对尹氏的待遇”。笔者认为这二者释义值得商榷,“舒”当释为“舒缓”,形容女子步态举止从容娴雅;“毗”应为“辅助、辅佐”。

关键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诗经 释义 商榷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高校教学中使用广泛,影响深远,所以其注释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诗经》作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开篇,其注释大多精当准确,但亦有可商榷之处。笔者选取《诗经》的两处注释进行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舒,发声字。”

笔者认为此释不妥,“舒”应释为“舒缓”,而并非朱氏所说的“发声字”。“发声字”即“发语词”,一般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虽然此处“舒”用在句首,且与“兮”构成特定的句式,重复出现,但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舒”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并非“发声字”。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诗经》古今注家均有持此种观点的:在《诗经》的古代注释中,《毛传》和《诗集传》是很有代表性的两家,两家均持此观点。《毛传》:“舒,迟也。”孔颖达疏:“舒者,迟缓之言,妇人行步,贵在舒缓。”朱熹《诗集传》:“舒,迟也。窈纠、忧受、夭绍,皆舒之姿也。”

另外,关于“舒”的解释,古代注家还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将“舒”释为动词“舒展”。如杨简《慈湖诗传》:“好色者悦之,故其窈纠之情舒焉,而不可遽得。”第二,将“舒”释为人名——“夏姬之子夏徵舒”。如王质《诗总闻》:“舒,谓徴舒也。”姜炳璋《诗序补义》:“舒,夏徵舒也。”第三,将“舒”释为“柞树”。如高亨《诗经今注》:“舒,读为杼,木名,即柞树。舒,由窈纠、夭绍等字观察,舒当是树名。”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似乎能讲通,但仔细推敲便知该释义不准确。如为动词“舒展”,施为者应是爱慕的男子,表达他舒展了内心的窈纠之情,可这与后文的“劳心”矛盾。第二种观点认为“舒”是“夏徵舒”的简称,也不足为信。虽据史料记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淫于夏氏,徵舒后弑灵公。但诗歌的主旨为揭露讽刺陈灵公的淫荡好色,且“舒窈纠兮”等表现的是徴舒内心的愤恨绞急,注家据此认为“舒”即是对“夏徵舒”的简称,未免不妥。《诗经》并非每首诗歌都使用“春秋笔法”,都具有“微言大义”。其次,如此释义会导致诗义前后矛盾。正如顾镇在《虞东学诗》中指出:“据此则起当言灵公之淫荡不合,但言夏姬之佼好矣,于诗意殊不相应。”第三种观点也与原文意境不和。高亨根据个别字的“古本”“别体”,认为这首诗反映“陈国的统治者杀害了—位英俊人物”。他将“佼人僚兮,佼人懰兮,佼人燎兮”释为英俊的人物被五花大绑、砍于刀下、火烧尸体,把“舒窈纠兮、舒忧受兮、舒夭绍兮”理解为柞树盘曲、风吹叶响、树木摇动。如按高氏新解,这些杀人的场景与皎洁的月光极不协调,诗歌的情境也受到破坏。纵观以上观点,《毛传》和《诗集传》对“舒”的解释最为合理。现代注释《诗经》的学者大多把“舒”解释为“迟也,缓也”。如余冠英《诗经选》:“舒,徐。这句是说‘佼人行步安闲,体态苗条。”程俊英《诗经译注》:“舒,迟、缓慢。”王力《古代汉语》:“舒,缓,指女子举止从容闲雅。”

第二,从诗歌前后意境和逻辑来看,整首诗写的是月下怀人,将美人的美丽妖娆与诗人的忧思重重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先描写皎洁的月色烘托氛围,再表现美人姣好的姿态,最后写自己不得美人的烦恼忧愁,层层递进。所以将“舒”释为“舒缓”,不仅使得月下美人从容闲雅、婀娜窈窕的姿态跃然纸上,也与诗人思念佼人的那份幽思纠愁相得益彰,更符合诗歌意境、情感发展和写作逻辑。

第三,观照《诗经》中使用“舒”的其他诗歌,如《国风·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这里对“舒”的解释历来没有争议,即为“舒,徐也。脱脱,舒迟也。”此处的“舒”,与《月出》中的“舒”用法相同,为后者“舒”的释义提供了佐证。

第四,从“舒”的整个词义系统来看,“舒”是多义词,《汉语大字典》中列有“启、开”“次叙”“宽、广阔”等16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列有“安详、安宁”“伸、伸展、展开”“傲慢”等12个义项。不管所列意义系统如何,都认为“舒”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诗中的“舒”的意义当为“舒缓”,与其后的联绵词“窈纠、忧受、夭绍”结合,意在描写女子步态举止的从容娴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误释的原因在于把“舒……兮”看成是句式,而并未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和语境来理解“舒”的含义。

《诗经·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毗,厚,优厚。指天子对尹氏的待遇。”此释不当,“毗”应为“辅助、辅佐”之义。

历代诗经注家将“毗”主要释为“辅”。如郑笺:“毗,辅也。”朱熹《诗集传》:“毗,辅。”只有毛传曰:“毗,厚也。”其后孔颖达正义:“以毗为毗益,故为厚,亦由辅弼使之厚,义与郑同。但言辅天子于辞为便故易之。”而朱东润直接采用毛传“厚也”的解释,望文生义,错把“厚”当“优厚”之义,进而将“天子是毗”释为“天子对尹氏的待遇优厚”。

我们认为,“毗”应当解释为“辅助”,并非朱氏的“优厚”之说。且现代注经学者也皆将“毗”作“辅助”来看。如周振甫《诗经译注》:“毗,辅助。”王力《古代汉语》:“毗,辅佐。”余冠英《诗经选》:“毗,一作‘埤,辅佐。”程俊英《诗经译注》:“毗,辅助。”

除此之外,“毗”作“辅助、辅佐”解也甚是常见。如《唐宋八大家文钞》:“窃以丞相之职,天子是毗。”《绥民校尉熊君碑》:“河雒挺录,为国毗辅。懿懿其操,穆穆其姿。”《文苑英华》:“有其文武,宏我化理。天子是毗,邦人是望。”等等。

其次,从句子的结构来看,“四方是维”“天子是毗”,结构相同。为了强调“四方”“天子”这两个宾语,不仅宾语前置,同时还借助指示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若将这两句还原为现代汉语的表述形式,即为:“维四方、毗天子”。在这里“维”和“毗”皆为动词,表示“维护”“辅助”之义。

再次,从前后语境来看,“毗”与上文“维”相承,都是讲尹氏大师应该维护四方稳定,建设国家。且句子主语皆为尹氏大师,若理解为“天子对尹氏待遇优厚”,主语则变成天子,与诗中表达的内容不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之所以会误释,是因为直接采用了毛传“毗,厚也”的释义,而未加以比较和联系上下文。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高亨.诗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商榷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人教实验版高中《语文》(必修1)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