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5-05-25薛愉灵
薛愉灵
[摘 要]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与否,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情境 数学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4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与否,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引路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实践的机会。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校长交给我一个任务——准备在学校的一块平行四边形空地铺上草坪,让我算出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可怎么算出这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面积呢?同学们能帮帮我吗?”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并在探索中提出了新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与它的什么有关?”问题引路,学生探究的目标明确,探究欲望强烈,他们通过摆弄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模型,悟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同时,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等。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断产生解决新问题的动力。在学生通过数平行四边形的格子图,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乘积关系后,我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等于它的底乘高呢?”学生继续在小组里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顺利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由于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巧设悬念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且持续的刺激作用。数学课堂中,巧设悬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深刻。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我告诉学生,只要在盒子里摸出黄球,就能获得奖励。可是,很多学生只摸到白球,摸不到黄球。这时,学生脑中就会产生悬念,并积极思维和想象,猜测盒子里没有黄球。通过打开盒子验证,发现盒子里面果然全是白球,所以摸到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这样教学,使学生对“一定”和“不可能”的理解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接着,我往盒子里添加黄球让学生再次摸球,使学生体会到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自然地理解了“可能”的真正含义。
三、联系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把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连乘问题”一课时,我围绕教学目标,以“六一”儿童节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先从“六一”前的庆祝活动——体操比赛拉开序幕,然后进行“六一”购物和游园活动,最后呈现“六一”儿童节中的精彩相片。这里的生活情境是围绕学生最高兴、最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创设的,使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整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
四、故事激趣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有趣的故事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活动中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喜欢的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太阳当空照,四人汗流浃背。孙悟空好不容易找来了一个西瓜,嘴馋的猪八戒恨不得全吃光,悟空却说:‘每人只能吃这个西瓜的1 / 4。’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悟空就想逗逗他,说:‘八戒今天辛苦一些,你就吃这个西瓜的1 / 8吧。’八戒一听乐开了花,他想8是4的两倍,我吃得最多。可是后来,八戒拿到的西瓜却比别人小了一半,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诱发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