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快乐识谱的生命化音乐课堂
2015-05-25谢丽
谢丽
[摘 要]识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学生一遇到识谱,顿感索然无味,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也变得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的不和谐。教师应追溯学生痛苦识谱的根源,在实践中探寻快乐识谱的密码,激发学生自主、快乐地享受音乐生活。
[关键词]识谱困境 快乐识谱 生命化音乐课堂 以学促教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04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发觉课堂上能充分展现学生生命个性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等环节。可一遇到识谱,学生顿感索然无味,痛苦万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也变得呆板起来,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的不和谐。识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此环节中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呢?笔者尝试着快乐识谱教学,使音乐课堂走出了识谱教学的困境,促进了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和谐发展。
一、识谱教学困境的溯源
1.源于教师的机械训练
教师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中缺乏适当的方法,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至于把识谱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和理论化,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于是兴趣索然,结果导致了学生在识谱学习上的抵触情绪,造型恶性循环。虽然新课改以来,教师对于识谱教学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然而有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不喜欢,索性忽略了,甚至省略了识谱环节,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为了秀“亮点”,怕学生在识谱上“卡壳”,往往将识谱教学一带而过,给广大教师带来了错误导向。
2.源于学生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们唱曲谱却十分困难。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害怕唱歌谱,这是因为歌谱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音,确实乏味,而且在唱的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否则就会唱错。再有,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还不具备一定的音高概念,不跟着琴唱谱,大多会跑调,这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与自信心。而歌词形象生动,富有情感,朗朗上口,可以很轻松、自由地歌唱。所以,学生害怕唱歌谱是必然的,如果教师不想出很好的办法,相信不会有学生喜欢唱歌谱的。
3.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
目前的音乐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的,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给予学生音乐情感的强烈震撼。但是单元体系也有其弊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体系不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歌曲的选择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例如,四年级上册《田野在召唤》歌曲中的难点是切分节奏,而切分节奏是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另外,四年级的合唱曲目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有的单元还不止一首合唱曲,甚至还出现了三部合唱。可到了五年级上册,一共只有三首合唱歌曲。可见,教材在识谱方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差强人意的。
此外,教学内容过多也不利于识谱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共有八个单元,欣赏曲目22首;歌曲21首;竖笛曲4首;还有表演、创作、采集与分享等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一学期除去考试复习,可用大约17周34个课时,大约四节课就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2-3首欣赏,2-3首歌曲,1首竖笛曲,另外还有表演活动等。由此可见,分配给识谱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4.源于升学的功利目的
迫于升学的功利性,很多幼时学习音乐的高年级学生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学生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有60%以上的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音乐课,平时大多只在汽车里听听音乐,绝大多数学生从不看音乐会。据调查,家长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的关心度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
识谱是打开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而上述种种原因却使得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让学生处于痛苦的困境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用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处理识谱教学环节,变痛苦为快乐,让快乐识谱促进音乐课堂的流畅与和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快乐识谱的实践探索
1.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导入法
学生的识谱学习是一个大的工程,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低年级主要是通过节奏联系,掌握音符的时值;中年级开始视唱,能用唱名表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高年级不仅要视唱,还要唱准,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合唱能力。所以,从学生的第一堂音乐课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节奏、读谱知识化整为零,确定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识谱目标,并贯穿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1)合理计划,注重识谱的梯度
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教师要做一名“巧妇”,用好这些素材,依照一定次序分出层次,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食谱”计划,并结合每一课创造性地来做好这份“食谱”,让学生食之有味,常食不腻。
例如,四年级的音乐符号学习计划。
学期初,教师罗列本册的全部的音乐符号:
学期中,根据歌曲内容具体学习,并适当进行调整,启发学生用歌声表现出来。
学期末,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或者融入一两首歌曲中,抑或让学生用这些音乐符号处理歌曲,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化成音乐能力。这样,歌谱知识也就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不易遗忘了。
(2)融入图谱,降低识谱的难度
在识谱教学中,图谱可以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欣赏、唱歌或演奏乐器的方式,把识谱建立在自然美学结构和音乐意义上,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像。这种图像既有音高,又有距离,但它又不是五线谱或简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识谱途径。
例如,二年级《月儿弯弯》一课,在哼唱旋律的过程中,将歌谱转换成“月亮图谱”,图谱在“银河”中弯弯曲曲的。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旋律,再画一画、哼一哼、比一比旋律的走向。这样,图谱简化了歌谱,形象了歌谱,降低了学生视唱练耳的难度。
(3)聘请助教,提高识谱的广度
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师生评价的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识谱的信心与兴趣。结合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测评,既可单个测评,也可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评价,这能够提高学生识谱的准确度。
本学期,我在每个班都聘请了若干的“金牌助教”。他们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分散在课堂的每个“阵地”中,去帮助那些识谱慢或者不识谱的伙伴,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有一个班一个月就消灭了不识谱现象,助教也由三位增加到十一位(全班44人)。有了这些小助教,班级识谱的普及率高了很多。
2.以学促教——个性自由的自主式学习法
识谱教学几乎是所有音乐学习的难点。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学习,容易即学即忘,兴趣不大。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学促教。
(1)自制乐器,自由地创编节奏游戏
低年级识谱教学以节奏训练为主,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可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兴趣。例如,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响,做律动游戏,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对打击乐器非常感兴趣。所以,对于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学生,我就鼓励他们自制打击乐器,来辅助识谱的启蒙教学,他们在情趣盎然的乐器游戏中就能轻松掌握节奏知识。如《过新年》一课中,抓住歌曲中“咚锵”的节奏难点,让学生用自制的锣鼓进行节奏游戏。他们用月饼盒、鞋盒和筷子做成鼓,用锅盖、家里废弃的铁片当锣,在快乐的锣鼓声中感受到了愉悦的过年气氛。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自制了很多乐器:各种材质的沙锤、响板、小铃、手鼓等。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们是非常开心的,节奏难点也能迎刃而解。有时,即使没有音乐课,他们也会带上自己的乐器在课间玩耍,课间“敲锣打鼓”的小乐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2)趣味听辨,自信地歌唱音乐旋律
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学生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节奏训练,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唱名、音高、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注意降低学习难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乐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主要采用了“柯尔文”教学法、竖笛演奏法、情境创设法、旋律接龙游戏法、旋律听辨法等。
中年级的很多歌曲结构规整,旋律相似,可以采用听辨比较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视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田野在召唤》一课我就采用了听辨视唱法,降低了学习难度。
①按节奏练习“梯里通巴”,感受附点、切分音的节奏感。附点音符的运用使田野的召唤更加热情。
教师配上呼唤的动作:“梯·里 通 巴—!梯· 里 通 巴—!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
②听辨旋律,运用上、下的手势表示听到的旋律。
③两段旋律连起来用“啦”演唱。
④比较一、二乐句,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小节。
⑤视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最后填词演唱。
《田野在召唤》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前两个乐句节奏紧凑,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动感。难点颇多: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同音符等。如果直接视唱,很难唱准。由于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句的结尾上稍作变化,节奏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变化。后两个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学生不易唱准确。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可将“召唤”的情境与听辨游戏相结合起来,不仅让难点变得趣味生动,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识谱难点的突破也非常顺利。
(3)大胆创作,自豪地展现音乐才华
高年级的歌曲难度大,识谱难度也大。一首歌曲中,各种节奏组合在一起,音乐的表情符号、力度符号增多,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求他们对音乐结构、形式有所了解,对音乐的形象和表现也要理解。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学生容易出现识谱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力强的学生拿到歌谱就能唱,能力弱的学生因为惧怕识谱,就以听唱、模唱为主。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慢半拍”的现象,能力弱的学生听到别人唱了才开口跟唱。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没有进步,还会丧失以前的识谱基础。
但高年级学生也有其优势,就是自主能力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小曲。此时,创作是很好的途径。在苏教版的高年级教材中,有各种各样让学生创编旋律的练习,如运用旋律重复和用“同头换尾”的方法创编旋律短句,对歌曲旋律的节奏、节拍进行改编,为曲调续编旋律等,对于学生创编的旋律,我鼓励学生自己填词、作曲、演唱,并录制下来,相互交流与分享。
①给学生一段旋律,先分析此旋律的特点,再让学生填词后小组交流,按照旋律唱一唱自己的词,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比比谁写得好。
②出示几小节旋律,让学生编排顺序,并分组讨论,说出原由,看谁编排的效果最合理。
③给出单数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出双数小节的旋律,赛赛谁的好听,再将原曲弹奏给学生听,和作曲家比一比,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有灵感,再懂得一点作曲知识,作个小曲并不难。
④给出个别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更多小节的旋律;给词创作整首旋律;自己作词、作曲等。
唱一唱自己的歌,奏一奏自己作的小曲,让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肯定自我。通过创编,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通过编写节奏、旋律等音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利于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本学期,我收到了不少学生作的词曲,虽然稚嫩,却不乏灵气。
3.多元渗透——家校合作的立体式助学法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0分钟,还应有课前与课后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些学习活动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真心喜欢的,而不该成为占据学生课余时间的负担。学生将识谱的快乐带回家,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共同完成。
(1)提倡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识谱作业针对各个年级,类型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愉悦的,是学生乐意完成的。所以,对于音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要慎思而后行。例如,三年级的《七个小兄弟》一课,就可让学生在家里敲击水杯,听辨音的高低。探究的问题是:相同的水杯,里面水的多少和音的高低有关系吗?几乎每个学生都回家做了这个实验,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音高的概念,学七个音符时,辨其音高就快捷多了。
(2)加强家校的沟通
音乐中的识谱学习有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除了校讯通、QQ群,还可设置专门的音乐邮箱。学期初,将所学的音乐资料、重要的知识点放置在邮箱,供学生下载自学;学期中,和家长密切联系,鼓励学习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期末,也要反馈学生的收获,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感觉到学好音乐的重要性。
(3)留住学生的作品
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然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往往唱过无痕,学生唱得好与坏,是否有进步,自己有时无法准确感知。所以,每学期,各班都要不定期开展音乐展演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表演录制下来与同学分享,好的作品放入班级QQ群,供学生与家长共同欣赏。这种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家长也乐意效劳。
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快乐识谱让识谱教学环节插上了快乐的翅膀,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的愉悦,激发了他们自主、快乐地享受音乐生活,促使音乐课堂奏响了和谐的韵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
[2] 刘斐.快乐识谱[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3] 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07(7-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