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5-05-25陈娟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人物形象

陈娟娥

[摘 要]“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刘备的这个行为,教师就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和张飞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关键词]三顾茅庐 人物形象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3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2.通过朗读体会刘备和张飞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3.学习寓景于情的写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诸葛亮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初步仿写。

4.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等名著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了解人物故事的积极性。

5.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渗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诚信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品质。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寓景于情的写法。

2.潜移默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品质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为了实现统一中原的梦想,各路诸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知道,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对人心和杰出人才的笼络。刘备的谋士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幽禁不得已要离开刘备,临行之际,他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才有了“三顾茅庐”的美谈,才有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上节课,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一般人可能就会埋怨而归,而刘备作为当世的英雄豪杰,他爱慕人才,求贤若渴,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三顾茅庐”。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刘备请诸葛亮时的态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语文教师精彩的语言表述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导入一下子就为学生创设了三国时代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的情境。诸葛亮隐匿在卧龙山间,慧眼识得经天纬地之才,“三顾茅庐”的时代背景,就像一个磁力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诚心诚意”。

二、过渡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地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承上启下的过渡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句段之间,动笔墨眉批正是学生自学领悟的绝佳机会,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的实践,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三、精心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学生读书思考)

师:你们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师:你们怎样把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大家?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表演也是很好的办法。

师点拨: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仅仅是预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提倡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大概念到具体的表达方法,教师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自愿组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拘一格。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1:我认为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1: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不顾关羽、张飞的反对,坚持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与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见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是啊,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教师朗读张飞的话:“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

生1:(朗读)“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点拨: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

师:好!谁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

师:你们注意到刘备说这话前面的提示语了吗?是哪个字词?

生2:“生气地说”。

师:那应该怎么读?同桌互相练读这个对话。哪一组愿意展示一下?

(生展示朗读)

过渡:你们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他如果不来,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读出了张飞的鲁莽和无礼、粗暴和率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塑造两个人物形象时选择语言的典型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提示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和提示语,教会学生朗读注意事项,同时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也是学生很喜爱的形式。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使得能力迁移成为现实。

师:你们还能找出其他句子吗?

生3: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门外,诸葛亮却在睡午觉。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寒气袭人。谁来给我们看看恭恭敬敬等候的刘备的样子?(学生表演,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动作。)

设计意图:理解对比的妙处,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品质。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愿意表演,愿意尝试,教师因势利导,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

过渡:是呀,刘备等了半晌,诸葛亮翻了个身,又呼呼睡去,刘备又等了半个时辰。谁知道半晌有多久?半个时辰又是多长?

点拨:我们知道等人的人感觉时间过得最慢,最容易急躁。没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诚心是绝对做不到的。刘备看起来是傻傻地一直站着等,可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把学生疏忽的地方和拿不准的地方干净利落地点拨到位,同时,引导学生把课本没有的空白补充出来,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本的空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把学生模糊的地方准确点拨到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会刘备耐心等候的诚意。这就是用足教材和点拨到位的教学理念的实践。

学生可能会答: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这样诚心诚意而诸葛亮却在睡大觉,他该不会是故意考验我吧?万一我的诚心诚意他就是看不到,还是婉言谢绝我的邀请该怎么办?不,他不会无视我的诚意的,我一定要打动他的心!不是有句话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

生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2:不下马步行,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3: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这就更说明他是真的诚心诚意。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4: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这说明他怕耽误诸葛亮的时间,迫切想见到诸葛亮。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说明自己的个性解读,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预设仅仅是预设,课堂精彩纷呈的回答可能令我们目不暇接,但是,我们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找出关键句子和词语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走进人物内心深处,挖掘教材隐形的东西,帮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品质,可谓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相得益彰,彼此呼应。

师:刘备是什么人?他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这样尊敬诸葛亮,而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1:读书人

生2: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见到诸葛亮后竟然和他同桌吃饭,同榻睡觉,和他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当时刘备有多大?诸葛亮又有多大?诸葛亮才27岁,而刘备已经47岁。一个47岁的皇亲国戚、一方郡守,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地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诸葛亮后,和他同桌吃饭,同榻睡觉。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补充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关键人物的年龄和身份来深入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纲举目张,切中要害,效果十分显著。

师: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统一国家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21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刘备的诚心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他才一心一意辅佐刘备,无怨无悔。那么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以后,又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课件出示:“我有了先生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军团打了哪些著名的胜仗?(生答)

教师点出赤壁之战最有名,诸葛亮巧借东风,草船借箭,孙刘联军合谋巧定诈降计策,火烧曹营八十万大军,以少胜多,成为千古美谈。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出师表》的朗读成为语文味十足的课堂亮点,诸葛亮亲笔证明正是因为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才使诸葛亮感激涕零,才有了“千里马”誓死效命“伯乐”的二十一年。学生可以在历史资料的华美文字里感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意义。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师: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真是一条卧龙啊!文章还有一段文字,也说明了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请大家找出来。

学生找出后,指名朗读,大屏幕出示描写卧龙岗景色的一段文字:“只见卧龙岗蜿蜒起伏,来到……”

师: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文人墨客以它们的精神象征人品的高洁和坚毅。这就是以景写人的方法,希望大家今后在写人叙事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种方法。现在就让我们用文章里的“只见……来到……”开头,写一种景物。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教学难点的突破应该顺应文章的学习进程,不必刻意。此处,教师不留痕迹地由朗读到点拨,仿写景物的选取点又是学生十分熟悉的景点,利于学生描写抒情,难易适度。

四、总结积累

刘备用诚心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成了辅佐汉室的核心力量,这就是课题——“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贤达的人干某事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师点拨:“礼贤下士””求贤如渴””屈身下士”……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题目,积累词语。围绕课题,学生丰富了词语库,同时明确了课题的深意,实现了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1.读了课文,你对刘备、诸葛亮、张飞等人的故事一定很感兴趣,他们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详尽的描述。请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更多的人物形象,了解更多的故事情节,一个月后,我们举办“三国故事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几个人分角色来合作读。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把课内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很喜欢活动,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得益彰,学生兴致勃勃,效果十分显著。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