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2015-05-25吴爱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生会背影笔者

吴爱红

《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

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出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

一、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一问题

曾经奇怪为什么学生会提出这一问题,因为最初的认识可能就是作者为了强调背影这一课文的关键词。而学生的想法却也不复杂:在与父亲相处了那么长时间之后,不能忘记的更应当是父亲的容颜,或者是经历过与父亲相关的某一件事情。作者为什么偏偏说背影是最不能忘记的呢?还有学生带着玩笑的口吻说,作者可不是说的“最”不能忘记的“之一”,没有了“之一”,便是唯一的了。于是问题又转回来了:为什么“背影”是最难忘记的?

以学生所举的“容颜”与“背影”相比,并将这一问题的情境过渡到实际生活当中,然后问一下自己:对父亲最难忘记的是什么?相信真正回答背影的人并不会很多。相反,音容笑貌、趣事谐事,恐怕倒更多地存在于自己的记忆当中。这样一对比,便发现作者说“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倒真的似乎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换句话说,学生之所以问出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将对文本的解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而这正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的一种境界。只有当文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形成一种联系时,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只是此文中有了一个特殊的情形:学生非但没有因为将生活中的“我”引入文本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而倒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看来,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将生活中的我与文本中的我结合起来,才能让生活中的我理解文本中的我何以最难忘记的是背影。

二、对于这一问题应当如何回答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不能照搬标准的参考答案,而应当首先在文本的琢磨中寻找可能的回答。

笔者细细琢磨了全文,发现其中有些字值得咀嚼。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背影》一文中直接引述父亲言语的情形很少,对父亲的印象都是通过笔者自己的笔触写出来的,因此咀嚼文中某些字词,其实就是揣摩作者朱自清内心的情感。不妨先通过几个字词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那年冬天,……,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曾有学生在写这句时误将“正”写成了“真”,这一无心之错却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果将“正”换成了“真”,会有什么变化?于是顺势利导,跟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结果是:“正”字表示家庭正在行祸的过程中,而“真”字则带了明显的悲观情绪。而事实上,父亲所说的“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给作者的正是一种虽淡如水,却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这一句中的“终于”含义丰富,从父亲的角度来思考“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到“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段心理历程,会发现即使作者自己因为“有朋友约去游逛”,但父亲内心却仍在为送不送儿子而“踌躇”和“颇踌躇”。不知道别人阅读此段的感觉如何,笔者每读此段都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因为从这段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读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之间经历着什么样的纠结,一方面是谋生活(已经是谋生活的底线了),另一方面是送孩子,当两者有冲突时,还是放弃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决定去照顾二十岁的儿子——尽管在儿子看来已经不需要了。

猜你喜欢

学生会背影笔者
两个背影
背影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老师,别走……
背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