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育人体系建构和实施策略
2015-05-25张正君刘天瑜
张正君+刘天瑜
自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课程的内涵阐释有了一系列变化。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增加了“语文课程”之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概括为三点:首先,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次,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三,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巢宗祺就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有关“人文性”作了对比和系统的说明。
他认为,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坚持“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具体而言,就是保持如下方面的内容不变。
1.坚持语文教育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和目标系统。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人文性“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
3.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目标和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发展。
4.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人文性、实践性以及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及汉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修改、调整了如下内容: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其次,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人文精神成长。
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调整,“语文课程人文性”得到了凸显。
二、语文新课程人文性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一)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专家提出语文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这客观反映了语文课程教育的辨证关系。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教书”实际上就是践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任务,而“育人”则是侧重在教书的过程中如何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书(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育人(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感化”和“引导”功能)从初始阶段看,传授知识在前,育人在后,随着教学的持续进展,“育人”的作用也在逐步加强。因此,教书和育人的关系随着语文教学的进展也在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哲学辨证关系。语文教育本身具有人文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语文课程人文特点的突出体现。
(二)语文教育要熏陶感染塑心灵
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除了对课文中文学作品鉴赏之外,还要通过教师的美声阅读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美声阅读能力,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赏析,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导向,其本身就说明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视。人文性强调“以学生为本”,从语文课程内容的角度分析,就是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美”“道”的和谐统一。
三、基于语文新课程人文特点的育人价值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学课程,它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母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人文价值教育虽然非常重要,它毕竟只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通过语文教学(主要是听说读写)来显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寓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如何处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刘国正总结为“文道统一,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他认为,文道统一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妨碍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是培养语文能力所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基于语文新课程人文特点的育人价值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寓道于文的育人价值。即通过经典的文章、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具有丰富的经典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人文性阅读载体,促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诵、鉴赏和启发引导,使学生获得人文方面的给养和启迪。
(二)熏陶感染的功能价值。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上的显著特色就是熏陶感染作用。于漪归纳为“熏陶感染塑心灵”。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除了在学前和初小阶段以识字教学为主外,多数时间是通过阅读、赏析、写作来达到识字目的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大量的读写听说实践来达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个过程不是简单靠死记硬背,机械阅读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老师的朗诵示范,美读引导,品味鉴赏等一系列有效、有趣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进而促使他们通过自主阅读使知识得以丰富,思想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
(三)潜移默化的提升价值。语文课程与政治、历史或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比,具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价值。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文理学科,主要靠老师的教学、点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以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语文课程则不然。虽然起始必须从“人之初”开始,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不少学生就会产生“飞跃”性学习,成绩会迅速拉开距离。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的提升”。有些知名的作家、文章大家,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比别人长,相反,有的是自学成材,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方式优化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
四、语文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内涵分析
鉴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育人价值等因素,建构语文课程人文特点基础上的育人价值体系亦是切实可行的。基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的语文育人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课程内容结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课程教学上,大致可以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基于此,语文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亦由“阅读”、“写作”两部分构成。这里重点探讨阅读教学中育人体系建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同时又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接着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弊端,提出了警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阅读教学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既是老师的职责,又是指教的责任,由此构成“一体三位”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特感悟是框架的基石,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构成了框架的支柱,阅读教材和阅读教学过程就是高效阅读体系建构的整体呈现。在这一体系中,学生自主、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为高效阅读提供了保证,教师引领、学生自练是阅读教学的必走之路,教师点拨、画龙点睛、排除障碍使高效阅读过程得以优化。而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从三个维度框定了高效阅读教学体系建构,从而使整个高效阅读教学体系圆融和谐,科学实用。
五、语文育人体系实施策略
(一)阅读教学体系建构策略:处理好四个关系
整体而言,“一体三位”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其策略上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快速阅读与精读并重,以精读为主;课外训练与课内训练相结合,以课内训练为主;自主阅读与教师引领相结合,以自主阅读为主;美声阅读与默读相结合,以美声阅读为主。
1.快速阅读与精读并重,以精读为主。语文课程中高效阅读教学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快速阅读训练,它属于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快速阅读目的是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整体把握所学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布局。精读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夯实课文的精华,落实课文的主要学习目标。如学习《荷塘月色》等散文,其结构、线索的感知要靠快速阅读,品鉴课文的语言艺术,领悟课文的抒情内涵要靠精读。只有坚持快速阅读与精读并重,以精读为主的学习理念,才能使高效阅读名实相符。
2.课外训练与课内训练相结合,以课内训练为主。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课堂学习为轴心的,高效阅读教学理所当然以课堂阅读训练为主。课外阅读训练虽然很重要,它只能是课堂阅读训练的重要补充。
3.自主阅读与教师引领相结合,以自主阅读为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内因,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虽然很重要,那毕竟是外因。老师的指导、引领、点拨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方法、技巧,为学生高效阅读提供保障。因此,如果学生只依赖于老师的引领,没有充分发挥自主阅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这种所谓高效阅读必然是虚的。
4.美声诵读与默读相结合,以美声阅读为主。所谓美声诵读,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诵读,即依据不同风格、特色的课文,读出文章的风格或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教师的美声诵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默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熟悉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艺术格调,为美声诵读作铺垫,是提高美声诵读的基础。高效阅读只有做到美声诵读与默读相结合,以美声阅读为主,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二)阅读体系特征: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训练
基于指导、引领、点拨阅读理念的高效阅读教学体系,其阅读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即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训练。整体而言,学生是高效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益所在。从阅读效益的取得和提升层面分析,学生的阅读实践是催生阅读效益的“内因”,而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只强调学生阅读实践,忽视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那么多数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阅读效益很难提升。
(三)阅读教学体系标准
首先,有高效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大致维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如果生成目标大于预设目标,就说明目标的要求过低,而非高效目标。反之,如果生成目标小于预设目标,即学生课堂学习超过教学目标,同样说明目标的制定存在失误。这里可以借鉴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首创的语文复盘式评课模式。该模式源于围棋的复盘概念而来的评课新模式。其操作过程是:通过课堂回归、审视对照、剖析研讨等步骤,对课堂进行细致、高效的参与式的评价,凸显了目标、内容、活动设计、活动效果四位一体的评价,关注学生活动及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实现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大致维合。
其次,阅读教学过程定位:两个示范、两个带动、两个指导。高效阅读教学应突出“美声诵读”,强调融学生的自主美声诵读和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为一体。通过教师的美声诵读,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进行美声诵读,以提高学生美声诵读能力;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文章)、鉴赏(文学作品),示范、带动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以此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第三,高效阅读教学效果:诵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同步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诵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是高效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构成高效阅读的能力内涵。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诵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同步提高的阅读教学才是高效的。
第四,高效阅读教学话语体系: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分野。所谓高效阅读教学话语体系,是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应注重使用与阅读文本相适应的语言描述阅读的活动内容。而阅读教学文本虽然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不外乎文章和文学两大类型。因此,在文章阅读教学中,应使用诸如“阅读”“分析”等词语;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一般使用“赏析”“鉴赏”等。阅读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文本的教学,只有使用与阅读文本相适应的话语,描述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然进入阅读文本的阅读情景。因此,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话语体系的分野,能自然导致学生在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分野。
本文是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育人价值体系建构和实施策略》(2014-gh-287)核心文章
[作者通联: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