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散神不散:生成课堂之佳境

2015-05-25戴继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金岳霖李老师教授

戴继华

至于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金岳霖先生》——这一堂饱蘸“生成课堂”教学思想的课,我是身临其境,亲耳聆听的。该堂课开合自如,从容大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阅读其课堂实录,亦觉义理幽深,情趣盎然。

有人说,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首诗,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仔细思量,此言真矣!李老师的这节《金岳霖先生》,就是一篇美文,“形散神不散”是其显著的境界特征。

先来看看“课之始”。

在正式上课之前,李老师和他的学生有一段对话,对话的展开主要围绕他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同学们紧张不紧张。尽管孩子们说“不紧张”,但斜觑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孩子们的回答声小了些;在仁甫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又大声回答了一遍,逗乐了台下的众人。学生不紧张,老师却“有点紧张”,于是有了仁甫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我紧张的原因就是郑老师是我的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孟玥回答:“因为您怕讲得没有她好。”孩子率真的回答引发了台下听课老师会心的笑。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班的优势在哪里?”孩子们一下子活跃了许多。有的说“上课时的发言很积极”,有的说“保有一种童真的状态”,有的说“都能在课堂上做最本真的自我”,有的说“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有老师带着,我们不怕出错”,有的说“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发言也会被同学尊重”等等。

应该说,这一番谈话,与即将开讲的课文《金岳霖先生》没有任何联系,但实实在在又是一次不寻常的谈话,它彰显了“生成课堂”的基本理念,催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是一次典型的“生成式谈话”。

无论如何,坐在宽阔的舞台上课,台下又坐满听课的老师,或多或少,孩子们会有一丝紧张,李老师深谙此道。为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舒缓学生心头的紧张,他就地取材,攫取“刚刚上了《荷塘月色》的郑老师的几句话、以及郑老师曾是自己的学生”这些资源,开始了谈话启动。一开始,孩子们是“小声”回答,然后呢“逗笑了”下面的观众,接着是一个女生笑着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齐声笑,最后呢是学生们争先恐后表达“我们班的优势”。透过这一系列现场反应,我感到李老师的这一段“生成式谈话”,至少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方面放松了师生的心情,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同学们说说“我们班的优势”,既是日常课堂客观情况的再现,也是给予孩子们温情的心理鼓励,更是对孩子们在即将开始课堂上表现的期待:同学们,你们肯定行!而这一期待,又为课堂上大量“意外和陌生”的出现拉开了强有力的精神铺垫!从这一角度看,这一番谈话可谓神来之笔,它始终指向“生成课堂”的“神”中之一——“增量生成”!

接着看看“课之中”。

以李老师“生成课堂”的理论建构和操作构想来观照,《金岳霖先生》这堂课是一节典型的生成之课。显而易见,这堂课的启动模式是“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准确地讲应该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穿插相融。课堂启动后,“切入、展开、互联、聚焦”四个环节的“叠现”也展示得很明显。“切入、展开”(汇学)主要体现在生生对话中,学生先后提出了五六个问题;在老师的穿针引线下,孩子们紧扣所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维碰撞,对话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互联、聚焦”(助学)主要体现在师生对话中,如金岳霖、林徽因的情感应属于“互联”,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细节描写的理解、品味、改写、摹写等内容,则属于“聚焦”。整个课堂的推进“现场生成感”明显,教学流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李老师认为,把握“生成课堂”,要化“预设”为“预备”,而“预备”是不会设想“全景式教学流程”的。正因如此,“生成课堂”“看起来是信天游,是全球通,是信马由缰,是天马行空,是灵符显灵光,是石猴横空出世”。这一特征颇有点像散文写作中的“形散”。“生成课堂”有“形散”,那么有没有“不散的神”呢?毫无疑问,肯定有,如前文所说的“增量生成”应该就是其精髓之一。

“生成课堂”不设想“全景式流程”,不写传统的“程序式教案”,但是要准备“板块式教案”,也就是要准备若干个“供课堂随机、即时选择的教学板块”,至于哪个板块最终会启用,取决于课堂上的“机缘”。我觉得那些因“机缘”凑巧而被启用的板块上的内容,即课堂上最终“聚焦”的内容(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应该就是“天马行空”背后的那个“神”。“生成课堂”之“神”如同“生成课堂”本身,不是唯一、固定、僵化的,而是多元、变化、灵动的。《金岳霖先生》这堂课的生成流程,很好地彰显了“形散神不散”这个特征。

课堂启动后,孩子们主要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捏跳蚤”和“讲哲学”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写闻一多先生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这与表现金先生的“怪”有何关联?作者为什么给王浩画“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这些比较令人不可思议的东西,而不画一些比较美好的诸如太阳、房屋、花草之类的东西?作者对王浩的态度怎样?

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深度预学后生成的,没有一个是老师预设的。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即“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问题追根溯源都是指向这个“主问题”的。这里有两个“机缘”巧合,它们既彰显了“生成课堂”的理念,又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便利。一个“机缘”是指“学生们的问题之间具有聚焦性”,另一个是“学生们的问题与老师的板块式预备具有聚焦性”。或许有人质疑,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在老师课前预备的板块式教案中有吗?我认为是有的,理由有三:这是一篇写人散文,人物肯定是关键,老师在预备时没有理由将之置于度外;第二,在分析完金先生形象时,李老师和他的孩子们明确总结出人物三个特点并板书:趣、真、爱,看来这也是老师的指向;第三,李老师的课堂总结泄露了天机,他是这样说的:“汪曾祺先生希望我们好好地写一写,我想这种文章写出来后我们要好好地读一读,领悟他们的精神形象,尤其是从细节处体味,慢慢读,欣赏啊!”这里提到“精神形象”和“从细节处体味”,这二者正是以教师为主体而“聚焦”的内容,是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就是“生成课堂”“天马行空”背后的那个“神”。

最后看看“课之末”。

当我听到李老师说“我们第一位同学问金先生哪里有趣,现在我们知道了,一是外貌有趣,二是语言有趣,三是动作有趣,这就是金先生有趣的一面”时,本以为这节课已基本结束,老师要进行课堂小结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李老师居然让学生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彼时彼地,我实在觉得这一做法显得多余,如今思来,这也是一着妙棋。这一环节看似松散,其实仁甫老师将之化为“生成点”,又生成一系列“意外和陌生”,这些“意外和陌生”环环相扣,当然也属于“生成课堂”“天马行空”背后的那个“神”。

课文的最后两节是这样的,共三句话:

“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

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关于这两节的赏析应该属于“助学”的范畴。在这里,李老师抓住的生成点的核心是“好好写一写”。在李老师看来,“好好写一些”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前文花了很多篇幅,侧重表现金先生的“有趣”的特点,这算“好好写”了;一是课文中还有一些作者“好好写”的文字,也写出了金先生的性格,还有待挖掘。

在他的“助学”下,学生很快找到了倒数第四节的一句话,“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在老师的追问下,师生很快提炼出两个字:“真、爱”,这两个字就是新的“意外和陌生”。至此,对金先生的整体把握、形象认识完全到位,他的形象特点就是“趣、真、爱”!

但李老师的“助学”依然没有停止,他又以“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为生成点,进一步启发学生:同学们“觉得其他教授有什么特点啊?”很显然,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没有扣住老师的问题,他的答案并不令人满意,于是李老师及时补充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其他教授也是这样的特点,大家能不能找出依据?学生很快找到第一节的第一句话:“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仁甫老师因势利导,金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那么说明其他教授也是“有趣”的啰!再结合课文注解关于“西南联大”的介绍,师生自然得出结论: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都是“有趣、天真、热爱生活的”,“趣、真、爱”是教授们的群体形象特征。有鉴于此,李老师最后总结说,同学们一定要领悟他们的精神形象,尤其是从细节处体味,慢慢读,欣赏啊!

这里的生成是“由此及彼”式,即由这里的金先生自然引申到那里的其他教授;也属“由个体及群体”式,即由金先生一个引申到其他教授许多个。这两种形式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又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学习领悟这群可爱教授的精神!如果说“理解、摹写细节”属于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抓住细节品味、概括金先生的形象特点”属于“过程与方法”,那么这里“对文章主旨的揣摩、总结和提升”,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因由这样的教学,文本解读得以深化,课堂生成得以升华,真正耐人寻味!

听一堂有境界的课,其实就是与两组智者对话,一个老师,一群学生;听一堂有境界的课,其实就是自身建构的过程,于心智,于才学;听一堂有境界的课,其实就是一场思想洗礼,催生自己的心灵与行为更好指向语文的本真。衷心感谢李老师和他的孩子们!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天星湖中学]

猜你喜欢

金岳霖李老师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该得奖的李老师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刘排教授简介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较真的金岳霖
李老师的心事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