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插上能力的翅膀
2015-05-25施泽玉
施泽玉
台湾苏明进老师的这本书由一组生动、简单、轻松、明快、幽默的教育叙事构成。细细琢磨,慢慢领悟,你就会从中读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就会被苏老师人文、诗化的教育艺术所感染,就会为苏老师执著、质朴的事业追求而感动。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像他那样用细腻的心灵和内在的眼睛捕捉教育时机,用博大的爱心和睿智的思想关爱孩子,启迪心智,我们的教室都会变成“希望教室”,困惑家长、教师、学校的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难题将会自然解决,教育的奇迹就会不期而至。
苏老师有智慧的眼睛和发现的心,总是能够抓住最好的教育时机。他利用母亲节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利用学生做错事让他们写“反省单”,并在学生毕业时作为毕业大礼送给他们,教会他们用心反省;利用学生在餐厅随意点餐之机教学生怎样“开源节流”,理性消费;利用考试反思之机让学生与自己深层对话,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利用健康体育课中“与人相处的艺术”一节教学之机,教会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利用早上升完旗之后的班级小活动让学生捡起眼前的垃圾,教会他们净化校园,为地球尽一份心力……
苏老师有超前的理念和独到的做法,总是用简单、特别的小活动让孩子在玩的意境中感悟,认知。让学生在嬉笑中模仿并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在电影的感染下为父母洗脚,教会学生感恩。这种幽默、简单的感恩活动胜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说教,因为感恩是从唤醒内心的感动开始的,这种活动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变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变成学生成长的过程。英国托·富勒说过:“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他让学生绑住双手用嘴巴咬着笔绘制一张海报来理解和体验残障人士的情感和认知,培养他们“拥有同理心”;让学生自己规划、自己买票、坐车、问路,完成一次自助旅行,培养独自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煮一道菜给家里人吃,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自理能力……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是苏老师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别人、认知自己、与人沟通,在体验中感悟帮助别人的快乐,认知自己的愉悦,与人沟通的幸福,在感悟中养成了一生受用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教方法是苏老师提高学生能力的诀窍。苏老师让学生“大笑三分钟”,教会学生自己解压;设计创意作业,让学生自己写出要认真读书的理由,规划自己的复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组织捐献活动,教会学生付出爱心、收获快乐;设计“赞美他人”的说话训练,教会学生与人沟通、融入集体;抽考后进行错题的矫正和评价鼓励,教会学生正视自己;老师坚守诺言,教会学生诚实;在联络簿上剪贴名言佳句,教会学生自信;鼓励学生保持积极的想法,教会学生进步……当今社会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与生活相始终的,苏老师智慧地教给学生应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勤养习惯是苏老师巩固学生能力的保证。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苏老师让学生练习阅读,“不厌其烦”引导,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获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造条件;自己站在走廊里耐心地等孩子们过来敬礼,练习礼貌,养成礼仪习惯,为孩子将来的待人处事打好基础;给孩子们午睡选择权,允许他们在午休时各干其事,互不干扰,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成为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做好准备。苏老师从小处着手,贴近生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老师们都来读一读《希望教室》,从中体味教育的真谛,用智慧和仁心为孩子们长成参天大树及时洒上“润物”的细雨,为他们翱翔蓝天插上能力的翅膀。(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第一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伟林
E-mail:17807242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