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2015-05-25刘党桦

江西教育B 2015年4期
关键词:玛蒂尔想象阅读教学

刘党桦

修订后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现新的阅读策略,改变以往强加式阅读教学的陋习。让阅读如阿拉伯的神灯一样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一是引导想象,熏陶情感

引导想象。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透过文字“看到”意境,透过语言看到生活哲理,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感悟。而文本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一篇篇汉字,如果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懂得丰富文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阅读的兴趣,更别提理解作品的情感意蕴。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按这样的要求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形态,添上色彩、组成画面,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加细致逼真。例如,在教授王维《山居秋暝》时,让学生先大声朗读,然后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勾勒秋天雨后的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这几个具体意象的形态,然后分别给这几个意象涂上色彩,最后再进一步用动态的语言进行引导……一会的工夫,学生不但对全诗有了较深的理解,而且完全背诵了下来。

熏陶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很难想象到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杜甫的生活状况,这就需要教者加以引导,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村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他们的爱国情怀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是彰显个性,引领价值

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的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思考方向,限制学生的想象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大众阅读代替个性阅读而提出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而不是培养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模仿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心灵,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从而超越文本,建构新意,获得发展。

如在教读莫泊桑的《项链》这篇小说时,我按照教师辅导用书提供的观点,对玛蒂尔德作了这样的定位:玛蒂尔德是一位爱慕虚荣、崇尚上流社会生活,为了一个晚上的风光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具有小资情调的人物。可是在分析探讨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学生并没有像我预设的那样,被我的观点所信服,反而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赞同玛蒂尔德的做法。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用习惯性的定位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是否真的准确、全面?

在课堂上我与同学们一起探讨玛蒂尔德身上的另外一面:一是她的善良诚实守信,二是她的勤劳坚韧勇毅,三是她的平静平和谦忍,四是她的自尊自重纯洁。客观来说,玛蒂尔德的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不富裕,但她不甘现状,憧憬和向往上流社会的豪华与高雅,理想虽然不够高远,但她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并不为过。更为可贵的是,她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后,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这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学生用现代观念多元化地解读玛蒂尔德这一形象,也给老师上了一课。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时刻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成活动和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就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我们一方面要倡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理解,一方面又要以丰富多元的教材主体内容为依托,弄清一篇课文的人文导向。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等又各有差异,对同一语文材料的理解和感悟难免参差不齐。当学生的理解出现片面性或不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或纠正。同时教师要发挥引领的作用,提倡多元解读,但这样的解读要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不忘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是实践多读,升华悟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和《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四遍八步读书法”中的跳读,是让学生抓主要内容、记梗概、记主要人物,培养他们筛选信息、集中注意的能力;速读,让学生复述内容,有利于阅读速读的提高,而且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文本的具体内容;细读和精读则是整理知识,分析鉴赏了。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文中的情感感悟自得,而且阅读的各方面能力都会提高,学习兴趣自然就浓。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由“感”而“悟”,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永远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谛。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学生只有驰骋想象、尽显个性、实践多读,才能真正获得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才能热爱阅读、升华悟境,才能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幸福地栖居在美的语文课堂上,才能主观感受到阅读原来是如此快乐、美好之事。(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

猜你喜欢

玛蒂尔想象阅读教学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