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2015-05-24董权刘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核分裂危险度危组

董权刘江

6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董权刘江

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SIST)是一种少见肿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文献[1]报道,胃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小肠间质瘤约占GIST的25%~40%[2]。小肠间质瘤病变部位隐匿,症状多样,预后不一,早期诊断困难。首次多就诊于消化科、普外科、普内科、急诊内外科,甚至妇产科及体检发现。本文拟通过对我院近年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历统计分析,了解该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增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4年4月本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6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等查自病例病史、手术记录及病理报告。

1.2 临床特点 发病年龄25~79岁,中位年龄57岁,平均年龄57.06岁;其中男34例,女29例;表现为(反复)黑便或血便34例(占53.9%),(反复)腹痛或合并腹胀17例(占26.9%),腹痛合并黑便或血便7例,典型肠梗阻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肿块7例,头晕乏力纳差2例,单纯上腹或腹胀不适5例(前3项不明显症状合计占22%),黑便合并呕血1例,不知名贫血1例,腰痛或尿痛各1例;术中合并发现2例。拟附件肿瘤术中发现间质瘤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穿孔1例;61例为原发,2例为复发再次手术患者;其中出血病例发病首诊时血红蛋白最低26g/L,平均69.4g/L,中位值66.5g/L;肿瘤部位十二指肠12例,小肠51例。

1.3 病理特点 病理报告细胞大多呈梭形改变,小部分上皮样改变或混合型改变。起源黏膜下8例,浆膜或浆膜下10例,浆膜外3例,其余病例病理资料起源未描述不予分类。病灶大小按NIH标准分类≤2cm 2例,~5cm 29例,~10cm 24例,>10cm 8例。发现CD117阳性62/63,CD34阳性52/63,Desmin阴性59/63;SMA阳性48/63,S-100阳性35/63,Ki-67指数阴性占5/63,≤5%占38/63,5%~20%占13/63。

1.4 方 法

1.4.1 根据我院病理科对胃肠道肿块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选用CD117、CD34、Desmin(结蛋白)、SMA(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Ki-67标记。

1.4.2 肿瘤危险度分级方法 根据Joensuu等的美国国立卫生署(NIH)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原则判定小肠间质瘤危险程度。肿瘤直径<2cm,核分裂数≤5个/50HPF提示危险程度很低;肿瘤直径2cm~5cm,核分裂数≤5个/50HPF提示低度危险;肿瘤直径≤2cm,核分裂数>5个/50HPF为中度危险;肿瘤直径>2cm,核分裂数>5个/50HPF或肿瘤直径5cm~10cm,核分裂数≤5个/50HPF或只要肿瘤直径>10cm或只要核分裂数>10个/50HPF或任何大小的肿瘤破裂即视为高度危险。见表1。

表1 原发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

1.4.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样本采用校正的χ2检验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63例发病中位年龄57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或)腹痛(占80.9%)。其中出血病例发病首诊时血红蛋白最低26g/L,平均69.4g/L,中位值66.5g/L。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贫血症状严重。小肠间质瘤病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病例达50%以上,轻微不适症状或无症状占约20%,消化道出血和(或)腹痛总和占80.9%。部分病例误诊为附件肿瘤或手术中合并发现。

2.2 病理特点 间质瘤细胞大部分呈梭型改变,绝大多数CD117呈阳性。联合CD117、CD34、Desmin、SMA、S-100、Ki67指数检测可提高检出率,但不能鉴别危险度。根据NIH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主要分成低危组27例(占42.8%)和高危组34例(占53.9%);其余极低危组2例和中危组0例不适合统计学分析。按此分级系统对术后个体指导用药可以较明确区分。见表2。

表2 63例小肠间质瘤病理特点(例)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可以从良性至恶性。GIST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60%)和小肠(30%),结直肠和食管各占约5%[3]。胃肠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基因学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组织学上70%呈梭形细胞型,30%呈上皮样或混合型。

由于小肠检查如CT、胶囊内镜或小肠镜作为常规检查开展少,故小肠间质瘤病变早期发现较食管或胃间质瘤发现低。小肠间质瘤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胃肠道外间质瘤在肿瘤较大时也可无明显症状,一部分患者体检或自己触及包块才发现。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和双气囊小肠镜可提高诊断阳性率。研究及实践表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较普通腹部增强CT更能早期发现病灶及定位诊断[4-5]。范嵘等[6]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和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为91.18%和90.06%。因目前双气囊小肠镜还不普及且检查过程繁琐,大多数医院仍首选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一些症状较重不适合大量饮水做小肠CT患者采用普通增强CT可造成较小病灶漏诊。本组病例中有1例胃镜、结肠镜及普通增强CT检查未发现病灶,急诊采用DSA腹腔动脉造影发现2.5cm小肠占位并手术确诊小肠间质瘤。

本组资料显示,小肠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段患者,男女发病率差异小,男性略高于女性。小肠间质瘤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或)腹痛。小肠间质瘤引起的小肠出血往往症状严重,本研究发现入院血红蛋白中位值为66.5g/L,严重出血患者多伴有冷汗、心率加快甚至低血压休克。往往需输血治疗。部分病例出血凶险甚至需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治疗。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需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联合,部分困难病例需基因突变检测。免疫组化主要检测CD117阳性率为94%~98%和DOG1阳性率为94%~96%,其中CD117与DOG1具有高度一致性,因CD117阳性率高于DOG1,临床上通常用CD117作为GIST的特征性标志物。但部分非GIST肿瘤也表达CD117或DOG1如贲门、腹膜后、盆腔、子宫平滑肌瘤等故需联合检测其他如 CD34、desmin、SMA等鉴别。对于组织形态学考虑但CD117阴性病例在排除其他类型肿瘤后可作出GIST诊断必要时行c-kit和或PDGFRA基因检测。

CD117是GIST细胞中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ckit基因突变所导致编码表达的蛋白。CD34是较早应用于GIST研究的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GIST中阳性率约为70%~80%,但特性性不高。Desmin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的Z盘以及平滑肌和非肌肉细胞的中间纤丝中的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在维持细胞内结构和胞外基质联结中起重要作用,在平滑肌瘤中表达强阳性。S100蛋白是一组低分子量的钙结合蛋白,近年来发现在肿瘤组织,特别是神经外胚层起源的肿瘤组织中有S100的异常表达,而且与疾病的分期和预后具有相关性。Ki-67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反应细胞分裂和增殖活动的标志物,提示不良的病理学特征和侵袭行为。有研究表明Ki-67可作为判断GIST危险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7-8]。他们对Ki-67蛋白分析分别采用以>5%为阳性标准,阴阳对比法和图像灰度值法。本研究未体现Ki-67与小肠间质瘤危险度关系可能与对Ki-67的研究方法不一样有关。

小肠间质瘤预后较胃和其他部位间质瘤差,恶性程度亦高。本研究根据Joensuu等的NIH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原则判定小肠间质瘤危险程度,危险度分组中主要分成低危组和高危组。极低危组和中危组病例极少。范嵘等[6]研究得出根据Fletcher原则[9](2002)对89例原发小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统计,低危险程度组与中、高危险程度组间DFS(无病生存期)有统计学差异,但中、高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支持将原Fletcher分级中肿瘤直径<5cm,核分裂数6~10个/50HPF或直径5~10cm核分裂像<5个/ 50HPF视为中度危险改为肿瘤直径≤2cm,核分裂数>5个/50HPF为中度危险,其余部分归为高度危险。

小肠间质瘤首选手术R0切除治疗,小肠间质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除非有明确的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情况下不必行常规清扫。推荐极低危、低危患者随访。对于术后中危患者至少给予伊马替尼400mg/d辅助治疗1年,高危患者伊马替尼400mg/d至少3年;发生肿瘤破裂患者应考虑延长辅助治疗时间[10]。根据NIH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原则,对小肠间质瘤术后个体化指导用药可以较明确区分。

[1]Singer S,Rubin BP,Lux ML,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KITmutation type,mitotic activity,and histologic subtyp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J Clin Oncol,2002,20(18):3898-3905.

[2]荣维淇,王黎明,吴凡,等.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2):157-161.

[3]刘雨桃,冯奉仪.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1,5(2):228-233.

[4]王智宏.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2):1202-1203.

[5]李改芹,徐永涛,李宁.内镜及CT检查术前诊断胃肠间质瘤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0):993-994.

[6]范嵘,钟捷,王正延,等.原发局限性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5):289-292.

[7]李鹏,徐文通.CD117、CD34、Ki-67在胃间质瘤的表达及其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6):393-395.

[8]黄天生,王天宝,伍虹,等.Ki-67和survivin蛋白在胃肠间质瘤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8):645-646.

[9]Fletcher CD,Berman JJ,Cod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consensus approach[J].Hum-Pathol,2002,33(5):459-465.

[10]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1):1025-1032.

(收稿:2014-10-31 修回:2014-12-18)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杭州 313000)

董权,E-mail:dongquan0572@qq.com

猜你喜欢

核分裂危险度危组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如何正确运用χ2检验——高维表资料相对危险度分析与SAS实现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