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且变且思且行

2015-05-22孙尚楼

地理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改革

孙尚楼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考改革的变化要求、对高考改革的深入思索和高考改革的积极应对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处变不乱,且思且行,迎接高考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综合素质评价;走班选课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方案备受关注。本文谈谈对高考改革的一些思考,与同仁分享。

一、高考改革之变

本次高考改革主要内容: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这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将由上海和浙江率先试点。浙江省教育厅要求,高中要统筹安排三年课程的开设,实行长课和短课、大班和小班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不盲目增课时赶进度,不增加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挤压选修课程课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性选择修习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决不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逐步改革单一行政班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选课走班教学,积极扩大开展必修课程走班教学。

同为试点的上海市教委则表示,将对考试内容形式、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进行综合改革,推进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增加学生选择性,分散学生考试压力,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近年来,我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积极探索,近期教育厅出台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意见,对国家相关政策作进一步落实,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挥棒”,深入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学分管理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我省中考改革的举措,也为我省在2017级高一学生进入新一轮高考改革做好准备。

二、高考改革之思

高考“指挥棒”影响高中教学。高考指向哪里,学校教育教学就指到哪里。新一轮高考,关系我国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亿万学生切身利益,改革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考量的维度要宽,思考的深度要大,尽量使高考改革少走弯路。

1.对文理不分科的思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高校录取将以“3+3”模式成绩为主要依据,除统考的语数外三科成绩以外,还要加上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自选三科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进行选课,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由此,引发笔者如下思考。

是否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文理不分科,可能会出现学生为有更多时间复习,提前选定参加高考的学业考试科目现象,不必等到高三再选课,甚至在高一下学期就选定三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集中时间和精力主攻高考科目,其它学科花费时间较少甚至放弃,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学业负担能否减轻。学生减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近几年安徽高考少数科目难度居高不下,选修课在高考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学生负担并未减轻。新高考模式为减轻学生负担采取一些措施,如减少教材内容、减少考试科目、降低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权衡比例。这些措施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要想达到真正减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把学业水平考试升级为高考,意味着学生提前进入高考准备状态,学业负担加重提前到来。选课决定学生高考报考专业,专业决定学生将来就业,这于无形中加大学生心理压力。多次考试、等级考试、高分的偶然性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学生为取得更好成绩,不会放弃每一次学业考试机会,可能会从过去的“三年一考”变为现在“一考考三年”,这样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负担便会加重。

是否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如果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任选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依据,学生偏向选择容易得分的学科。如果出现选学容易得分学科的学生过多怎么办?这就彻底违背了高考改革的本意,部分学生会回避物理、化学等学科。如中国科技大学招收高考成绩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优秀学生,而学业考试单科成绩15%的学生都是A等,区分度太小,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如果文化课成绩依据语、数、外和其它三科分数录取,具备理工科方面优势的人才显现不明显,不利于选拔智能较高的拔尖人才。

选课时间、科目的不平衡是否会引起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由于现实中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高中会提醒学生选择优势科目,鼓励学生集中选择并集中开设科目,这样会出现学生选课失控失调,并导致对不同学科教师需求的失衡,出现有的学科教师富裕,有的学科教师紧缺的现象。加之,不同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不同,会出现不同学习阶段教师“潮汐”和“阶梯”现象。另外,学生选课对一些弱势群体学科(如地理、生物)会产生危机,对一些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也是挑战。

2.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思考

高考改革按“3+3”计分,选择学业水平考试三科的成绩“导入”高考总分作为录取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设置区分度应合理,体现毎分必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分转换应合理,怎样才能避免学科等级分的不可比性?这要求进一步细化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组织、阅卷、考风考纪等工作,严格按高考要求标准执行,维护考试的公平性、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

3.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内容,其作用和地位仍然较为模糊,加之当下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体制不完善、监督不力、操作繁琐,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令人担忧。期盼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方案,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

三、高考改革之行

高考改革决策已定,顶层设计方案已出台,高中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都要积极行动,主动应对,自觉适应,科学安排,认真领会落实高考改革的精神。思易行难,讲易做难,在高考改革的路上,教师应抓铁有痕,踏石有印,切实把高考改革的各项方案和配套措施落在实处。

1.校长应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高考在改革,镣铐在松动,高中教育如何转型,是抱残守缺,穿新鞋走老路,还是顺应改革,大胆创新,是每位高中校长需认真考虑的。为适应高考改革,促使中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校长应有清晰的指导思想、较高的领导能力、理性的科学认知。要在提高高考成绩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之间找到平衡点。校长要树立威信去带动高考改革,做到躬身实践。要增强高考改革的执行力,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等工作,细化教学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2.认真做好学生“走班选课”工作

高考改革涉及课程选择问题,包括何时选、选择的依据等,这要求高校要及早公布专业选择涉及的学科,同一专业之间各高校要保持相关学科的稳定性。学科选择的时间应适时,学校可组织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构成的指导组。根据学生自身基础、能力、兴趣、优势、职业规划等,在家长及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保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实行教师“双岗管理”,任课教师为教学班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也要承担学生管理责任,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全面管理。

3.积极探索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新途径

课程和教学的设置及实施应充分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着力学生未来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学业质量标准,重新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各学科学分比例应做相应调整。科学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对于教学和管理都是一个挑战,涉及到教师的调配和学科时间的安排问题。学校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开设应确保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共有13门学科,分为等级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学校必须开齐开足课程,尽可能开设好选修课,使学生特长得以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硬件、软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学校应做好课程计划编制、学科组合、走班组合、教师双职能的指导工作,积极探索教师走班、走校可行性做法。

4.开发开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高考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设仿佛是带着镣铐跳舞,在用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需认真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地方优势,整合校本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注重团队建设。校本课程其实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应体现出灵活性、自主性、严肃性、趣味性,并加大资金投入。还需注意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兼顾不同层面的需求。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高考改革大潮正涌,一条宽阔的通向高校的金光大道已经铺就,高考改革我们在路上,处变不乱,且思且行,张开双臂迎接高考的又一个明媚春天的到来!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改革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育学的影响探析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