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图表解析(人教版)
2015-05-22郇丽娟
郇丽娟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内容包括世界屋脊、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两个框题,主要落实“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两条课标中有关青藏地区的要求。
一、解读图像信息,引导主动学习,发现问题
教材图像所含信息量比文字更丰富,具有文字不能替代的功能。地理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图表为依托,体现学生获取信息,探究实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等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避免单纯记忆文字与结论,所以要培养学生重视解读图像信息、图文结合、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本节教材图像解读如表1。
二、整合图像资源,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问题设计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分析图表信息、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学习的快乐,掌握技能和方法,完成学习目标。本节重难点可确定为:①利用图文资料归纳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②用事例说明自然环境塑造区域生产和生活特色。根据重难点整合图像资源设计如下探究学习活动。
探究活动一: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提供已整合的图像(图1),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①读图归纳青藏地区地形特点。学生通过中国地形剖面图认识青藏地区地形主要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通过青藏地区的草场图可以感受“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地形特点。②比较拉萨与成都的气温差异,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阅读拉萨和成都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以及成都、拉萨气温日变化图,明确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差别很大,拉萨气温明显低于成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比较气温日较差发现拉萨比成都更大,拉萨降水量少于成都,从日照时数可知拉萨光照强,结合地形图可理解当地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等特点。综合以上结论得出拉萨气候特点是“冬冷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较大,降水较少,光照强”等。③总结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受其影响的植被、河流有什么表现?通过对地形和气候的分析,可看出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植被类型为高山草甸,受地势影响这里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最后根据学生的探究结论总结出如下地理要素联系图(图2)。
■
探究活动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该活动设计两组问题,学生分组进行:第一组探究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第二组探究气候对服饰、民居和饮食的影响。
第一组问题要求读图9.11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图9.14雅鲁藏布江谷地,结合文字材料完成。先找到主要畜种、主要农作物和农业区,查阅资料了解为什么这样分布?为什么发展这些品种?畜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农作物产量高?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最后以表格形式总结探究结论如表2。
■
第二组问题要求学生读图9.6藏袍、图9.12酥油茶、青稞酒和糌粑以及图 9.13藏区的碉房,结合文字信息和生活经验描述服饰、饮食、民居的特点并探究原因。在学生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表格总结如表3。
■
完成两组问题后,可以整理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这一环节是对人地关系的解读。从以上探究学习活动中可看出,整合利用图像信息量更大,对问题情境的体现更充分,利于学生系统解决问题。整合图像资源时,首先要充分运用教材图像,再适当补充其它图表;充分搭建问题探究平台,并非图表越多越好,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调动主观积极因素解决问题。
三、运用图表归纳,促进知识构建,提升技能
1.用简笔画总结地理分布
倡导学生用简笔画绘出区域范围、位置和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画出本区域的轮廓,标出重要经纬线,标注本区和其它区域的分界山脉、主要河流、湖泊、主要城市、农业区等信息,教师在黑板上同步画出。
2.用结构图形成知识体系
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始终是区域学习的重难点,科学设计出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图表,对学生掌握区域特征非常重要,如图2就体现出区域地形、气候、植被和河流等地理要素的相互关联,比零碎的知识点更好把握。要鼓励学生积极设计这类图表,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将一个个知识点串成线、编成网、长成树。结构图有很多种,对初中学生而言,不能过于复杂,应选择简单明了的形式,这里针对本节知识点设计两种结构图(图3),以便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
3.用表格比较区域差异
青藏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后学习的一个地理单元,学习内容和方法与前三个区域有异同点,可列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能更全面掌握区域特色,认识区域差异。可以比较一个地理要素,也可以多个地理要素一起比较;可以比较一个区域,也可以多个区域一起比较。西北地区农业与本区农业的比较如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