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2015-05-22马芮胡静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芮 胡静

【摘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理论需要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中论据需要及时更新,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需要深化和细化。

【关键词】唯物主义 世界观 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32-02

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主讲教师的事,而应当渗透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这一点在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但是,多种教育形式并举、充分因材施教所需的物质和资源巨大,而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同时,如何测量、评价各门课程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建成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还缺少科学、精确且经过检验的有效方法。这就使得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理论讲授。当前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获得间接经验,校内普遍缺乏实践,如果家庭和社会再不能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学生就难以认识并深刻领会理论结合实践的涵义,难以对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有切身体会,容易从书本到书本,进而陷入唯心主义的以文字论辩代替实践检验的论证方法。然而这样的实践又总是欠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企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社会化,与课堂讲授内容基本一致,但高度有序的生产使得它们往往因担心受到干扰、牵连太多而不愿意学生进入,更不会让年幼学生实际操作,学生走马观花般的参观只能获得很肤浅的感性认识,不足以支撑抽象程度很高的理论学习。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虽然常出于实际需要去从事社会实践,但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太低,实践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仍是脱节的,不能有效结合。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高度抽象的讲授内容往往缺乏具体材料“根基”,大篇的论证在形式上和唯心主义的文字论辩是一样的,起不到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推波助澜,加剧学生不重视实践检验的倾向。

第二,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的理论讲授,必然需要大量的证据以证明论点,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是认识会随着实践而逐渐深化,所以论据也必然要随着认识的深入而及时更新,这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文科出身,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对吸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成就常感困难,甚至理解的意思与原作者的意图完全相悖。而学生对陈旧与错误的知识又十分敏感,会对“老观点”说明“新问题”的效力产生疑问,认为过去的经典不适合现代社会,也会因为发现教师讲错了而拒绝继续听课程的其他内容。试想:有的课堂只用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对意识依赖于物质这一论点的佐证材料竟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在分子生物学、脑科学的时代还在讲形态学、血清学的证据,这与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到的以及从其他课程中学到的都有很大差距,听这样的课,学生常常不是感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确性,而是感到知识在发展年代上的脱节、老旧,进而影响唯物主义观点的树立。

第三,对如何应对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准备不足,对学生从唯心主义立场提出的各种问题难以机智应对。这一方面是主讲教师自身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涉猎不广,除唯物主义经典引用过的,不知道唯心主義的其他论述,难以辨明唯心主义的一些比较隐蔽的观点,也就不善于发现突破口。比如,接触过“缸中之脑”悖论的学生,可能会就意识第二性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而教师除了反复强调脑的物质性,无以应对。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的问题——唯心主义的论著何以能迷惑、征服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很多人,其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是什么,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发掘原因,对症下药,真正做到科学教育,以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才能实现彻底的有效的教育,而那种试图说教一两次就完成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任务的想法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对教育是十分有害的。

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结合目前课程主讲教师学科背景的实际情况,在大幅度地改善知识结构并不现实的前提下,加强各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渗透或许是可行的办法。具体方法如:教师在各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主动收集可用于世界观教育的素材,在科学课和思政课上都呈现这些素材,甚至可以让学会这些内容的学生来做在思政课上重现这些素材的工作;以及创造思政课教师到生产现场参观、实习、实践的条件,通过集体讨论,探索理论结合实践的有效途径等。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程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