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

2015-05-22杨美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整体创设情境

杨美艳

【摘要】情境—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出发点是促进教师更有效地教,落脚点是推动学生更高效地学,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62-02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点燃这一火把的最好工具就是基于情境背景的有效探究。情境—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而言,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校倡导的“五步”高效课堂模式的引领下,我结合自己《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情境—问题探究式” 教学法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浅析。

1、情境创设要结合教材内容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步入哲学探究的课堂。我主要尝试运用教材中的预设材料和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利用教材的预设材料,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这一节,课本提供了一段材料:“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该如何用这则材料呢?我做了拓展设计,引导学生思考。(1)哲学研究的整个世界可分为几个部分?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在运动?学生回答整个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材料说明自然界的运动。(2)除了自然界的事物之外,其他的事物运动不运动呢?学生回答其他的事物也在运动。(3)邓论和三个代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入说明什么?上述材料与课本内容共同说明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都是运动变化的。至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再由现象到本质思考:什么是运动呢?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运动的概念。我接着提问,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那么,运动能不能离开物质载体呢?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可进一步引用课本上《坛经》中慧能与弟子的对话与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各犯了什么错误?这一问题旨在吧我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在探究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恩格斯的名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进行引申,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此,情境的创设无论是用于新课的导入,还是用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中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探究几个问题:(1)、网和网眼是什么关系?(2)、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整张网能捕到呢?(3)、网和网眼的地位、作用一样吗?这样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首先从感性层面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接着多媒体展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差异。再设置“学以致用”环节,给出两则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所体现出的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差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问题之后,我设置“指点迷津”环节,进一步引导他们结合刚才所学知识试着总结整体与部分功能的三种情况:即(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2)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3)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至此,整体和部分的差异就一目了然。再进入“议一议”环节,展示三句名言:A、“离开人的身体的手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C、“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指导学生思考这些名言说明了整体和部分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分析完之后,再结合课本总结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面。我适时强调对学生人生的指导意义,即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理论形成的基础上,设置“驼背治病”的问题情境和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指导学生思考: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分析课本内容,总结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至此,本节课重点难点突破,目标达成度较好。

3、情境的创设要贯彻“三贴近”原则

课改专家指出:“你要把学生领到你要他去的地方,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在哪里。” 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你要创设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你就必须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选一个情景切入点仅是前提和方向,只是决定了能把学生带入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环境。接着该考虑把学生带进来之后如何活动、何时活动。例如,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节课时,在突破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若靠单纯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根据学生的常识,我用多媒体展示了鲁迅、姚明、赵本山、毛泽东、奥巴马、周杰伦的头像漫画,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热情顿时高涨,热烈讨论。这充分证明这个材料导入是有效的。接下来可以水到渠成地逐层推进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学习(一),“我们之所以能认出这些名人,是因为我们把握住了他们的什么?”期望的答案是他们的特点、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这就引到了第一个重难点上。接着设问,这些名人再出名,为什么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食人间烟火呢?学生不难回答出,这是人的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我再次设问,“这些名人的个性与其所具有的人的共性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讨论是不难得出答案的。自主合作学习(二):阅读教材,总结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这样,通过活动消化抽象的概念、关系,通过学生举例进一步强化检测。这样安排课堂活动节奏,学生自然而然地由感性材料层面进入哲学的理性层面。

猜你喜欢

整体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