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2015-05-21周之良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诚信缺失就业对策

周之良

【摘 要】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应该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立身之本。笔者对诸多大学生就业失信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跟身边一些大学生和辅导员老师进行了访谈交流,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

一、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相关证书或个人简历弄虚作假

目前,不少大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向招聘单位递交一份掺杂水分的个人简历和其他求职材料。

(二)面试时夸大其词,过度修饰自己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得到某一工作岗位,往往在面试中夸大其词、抬高自我能力。如:有的学生实际上没有在公司实习的经历,但当用人单位要求其结合公司实习经历谈谈今后工作打算时,学生往往会进行编造,而不是向用人单位坦言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有甚者,有的毕业生担心自己面试能力不强,竟然请人当“枪手”代为面试,欺骗用人单位。

(三)多方应聘,随意签约、违约

在笔者对随机走访的40位毕业生中,针对“是否会违约?”这一问题,有23位同学表示“如果之后应聘上的单位比之前的更好,即使支付违约金也要选择违约”;有14位同学表示会“权衡利弊,根据个人的发展规划、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因素再做定夺”;只有3位同学表示“既然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就要履行约定,因为违约既会违反个人诚实守信的原则,同时也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

(四)毕业离校后拒交所欠学费,拒还助学贷款

近年来频发的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现象却将银行和高校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根据某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案大幅度上升:2009年,该院共受理拖欠助学贷款案201件;2010年受理此类案件828件,同比上升312%;2011年1月至11月受理此类案件1055件,同比又上升57%。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环境的问题

高校以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诚信道德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和氛围的引导和影响。一个高度诚信的社会环境将会强化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反,一个诚信观念相对缺失的社会,会潜移默化地对个人意识造成负面影响。当前社会失信行为越演越烈,各个领域的利益至上、诚信危机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个不良的示范。

(二)家庭诚信影响不佳

父母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思想观念,家庭教育不仅是子女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更是主导。对于子女就业,父母多是关心用人单位的好坏,很少注重诚实守信的问题。大学生父母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签约违约等方面的“失信”现象时,家长多是从子女个人发展和利益考虑,表示对“失信”行为完全可以理解,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支持。连作为首要和终身导师的父母都没有在平时加强教育或提醒,那么当诚信原则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们做出的选择就可想而知了。

(三)学校教育管理不力

就高校而言,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的诚信危机,高校就诚信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诚信”往往被视为一个只适合作为口号的道德概念,许多高校普遍对其要求泛泛而谈、不够明确,对其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其次,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式,未能结合大学生实际面临的矛盾与困难。高年级学生就业诚信不如低年级学生,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是高校诚信教育乏力的有力证明。此外,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管理中,因为要追求较高的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诚信的要求和规范,这也是导致就业失信的重要原因。

(四)就业竞争激烈与单位要求过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绝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也绝不仅仅只是大学生及其家长个人素质上的问题。除了学校教育的缺失外,它的出现和我们整个社会的信用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要营造环境,夯实诚信基础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尤其是要增强社会大众的诚信观念;二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诚信制度的构建,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起到有效地规范和制约作用;三是要建立诚信化社会、高信任度社会,国家以法律为准绳,以诚信为原则进行制度化管理,对社会和个体进行正确引导;四是在市场经济方面,以信用体系着力构筑诚信化经济环境。没有信用,契约经济就没有基础。加强经济领域的信任度,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同时也能推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二)学生要加强修养,坚守诚信原则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外部环境的构筑和教育的加强等“他律”措施,应该以其“诚信”理念和 “自律”意识为基础和核心。应当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失信”从内在原因来看是源于自身诚信意识的薄弱和实际行动的不足。不少大学生即使将教育熏陶的“诚信”理念根植脑中,但在挫折打击、利益诱惑面前仍会放弃诚信的基本原则。因此,自觉践行诚信原则,维护个人良好信用是诚信行为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就业诚信建设的根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诚信意识,坚持诚信至上。

(三)高校要强化教育,完善就业管理

要改善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困境,离不开高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及就业择业的指导,必要时,还可以适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监督、诚信评级以及诚信奖惩。高校不应只是行使就业信息汇总发布等“中介”职能,应当在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活动中深化诚信就业的观念。

(四)家庭要渗透影响,提高诚信观念

家庭教育作为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应当与高校教育相互结合。首先,家庭应当注重把“以诚为本,以信立人”的育人观念渗透大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注重用言传身教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其次,父母应当对子女进行“后果”教育,教导其子女需要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对于就业择业,理所应当承担“失信”的后果。

(五)用人单位要科学招聘,强调诚信标准

首先,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当结合单位实际,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制定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招聘要求与标准,勿让过高的招聘条件“逼迫”学生造假。其次,在单位招聘宣讲时也要“诚信”,应实事求是地向应聘学生介绍、宣传单位情况及工作岗位,勿用过高的空头承诺“诱使”学生失信。尤其是对于工作待遇、薪酬福利等方面不能一味吹嘘,避免学生到单位工作后因失望而选择“跳槽”。最后,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和重视诚信标准,可以对应聘者的选拔采取“不守诚信”的一票否决制,以杜绝就业失信行为的发生,维护诚信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陆志荣,邓云晓.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制度构建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2]张善斌,张韵雯.从诚实信用原则看大学生就业中的毁约问题[J].大学生就业,2012(22)

[3]段伟伟.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问题研究[J].大学生就业,2012(22)

猜你喜欢

诚信缺失就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