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效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5-05-21张建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数学教学作用

张建

【摘 要】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本文从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等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有效问题;作用

有效的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呈现,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波利亚指出:“我们所指出的问题,不是寻常的,它们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能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堂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⑴启发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来设问。

例如,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教学中,可以先由思考题人手,让学生观察方程x2-36=0,并设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解?此时学生尝试用一元二次定义、平方根性质或因式分解方法求解,教师归纳方法,让学生感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有二个。然后给出:“排球队参赛队数”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意义。这样设计暨促进了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⑵开放性: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平行线的判定”教学中,把例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改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有怎样位置关系? 为什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圆锥模型,在圆锥的侧面积的探究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圆锥模型的制作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围绕以下问题独立思考。

(1)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的?

(2)你运用哪些知识可以求出圆锥的侧面积?

(3)在你得到的结论中,需要已知哪几个量?

(4)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设计的问题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眼的观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到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而且还发现了几种不同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的空间很大,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地学习。

二、搭建互动平台,活化课堂探究过程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教学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1.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终生学习至关重要。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认为:“谁提问题,谁就在思考,谁提问题,谁就在形成个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2)给予学生一个寻找“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从某些熟知的数学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数学问题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由此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得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从长远看,学生获得了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总之,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是极富想象力的,他们思维活跃,有探索精神。在教学中,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学”数学逐步走向“做”数学。

【参考文献】

[1]杰基阿克里沃尔什·贝思丹克特萨特斯.《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2]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数学教学作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