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不容贪腐乱象
2015-05-21廖保平
廖保平
据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从业10年的粮商透露,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散发霉味、质量难保的陈粮就这样走向百姓餐。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依靠国家储备粮库,似类古代的“天下粮仓”,可以方便地调配资源、稳定市场;同时,也可以通过保护价收购,保护粮农的利益、促进粮食的生产,发挥其粮食“蓄水池”的作用。
于2000年成立的中储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其具体定位是:负责中央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调运等业务,确保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安全和质量良好。国家为此花了大钱,每年的补贴不在少数,仅2005和2006两年,中央财政就给中储粮提供了158亿元的财政补贴,却不料粮库管理者监守自盗,吃里扒外,与粮商勾结干起贪腐行为。
按照中储粮粮食储备收购相关法规和规程的规定,每年下达中储粮收购任务,中储粮再把任务分解到各地粮库;各地粮库再委托相关粮商或自行组织收购,这其中各地农发行根据各地收购任务和粮价拨付或贷出收购资金;然后财政、审计、粮食管理部门、农发行、中储粮等再组织验收,确认当年收购粮食的质量和数量,把好各地粮食收购数量关和质量关。
依据这样的制度设计,各地粮库在自行收购或是委托相关粮商粮食的过程中,无论是各地农发行,还是财政、审计、中储粮及粮食管理部门,都可以联合或单独对各地粮库的新粮收购票据、实物进行严格检验,确保新粮入仓。出现陈粮顶新粮,要么是各单位疏于管理,尸位素餐,严重失职、渎职,要么是互相踢皮球,“九龙不治水”,要么是各部门被粮商收卖,故意“放水”,总之,无论是失职、渎职,还是贪腐,都造成了监管的全面失守。
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内外勾结的腐败行为,因为从记者的采访看得出,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是行业潜规则。另一个依据是,2013年9月,中央第一巡视组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巡视后,明确指出它“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的问题。
用词十分谨慎的巡视组,使用了“高发、多发”,绝非冤枉。事实上,以陈顶新只是中诸粮管理乱象之一种,一些地方粮库管理者侵占、挪用、骗取公款,出租粮库,虚报粮食,甚至粮库空转,也时有耳闻,时见报端。2010年6月底,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原库主任任国正、副主任姚宝山等人,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元”;2011年10月,河南周口直属库主任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四川省荣县曾发生国家粮食储备库出租粮库的案件。早在朱镕基当总理时,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峨岭粮站虚报、空转,为了应对朱镕基的检查,5天时间内就花费十几万元,调集了1031吨粮食来充实该粮站,使朱看到“谷满囤、粮满仓‘的喜人景象。这些无不说明,“天下粮仓”已成硕鼠肆虐的乐园。
还有就是2013年5月31日,黑龙江省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烧毁粮食达4.7万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有人说,表面上看这是一起责任事故,但“事情没这么简单”,直指背后可能存在腐败等“深层原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唐代诗人曹邺在《官仓鼠》中的质问至今听来仍掷地有声。是的,是谁让中储粮的腐败屡屡发生?为何久久不能杜绝?说一千道一万,监管者缺乏公众监督,没有各司其职,没有各归其位,遂使自身监管职责形同虚设,硕鼠横行,治理当然也要求治根本,这是无须赘言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