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的新应用
2015-05-20张亦刚王心心
张亦刚 王心心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双体系教学、多证书教学、双身份教学(订单培养)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运用来论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 双体系教学 订单培养
1 前言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各种问题。
2 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工”和“学”并没有真正地结合,具体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 理论学习与实训的关系很难处理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学习占用了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的时间应如何分配成了各个高职院校的难题。当前的工学结合即所谓的“2+1”模式,让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训。这种模式的初衷很好,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单一的理论学习很难被消化,到企业又发现自己缺乏实训的理论依据,最终知识、能力都收获甚少。
2.2 学校与实训企业的关系很难处理
学校和企业在共同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原因无非以下两点:一,学校和企业发展目标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更大效益,而不是为学校培养人才,这导致对学生实训目的出现分歧;二,企业是以生产为根本目的的,缺乏教学实施环节和手段,甚至根本无法开展教学,学校把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这件事撒手交给企业并不可行。
2.3 学生在实训企业中的定位很难处理
按照学校的想法,学生在企业中的定位应类似于“学徒工”,在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逐步建立起行业各种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但还是由于学校和企业目标不同,大部分企业把实训期间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安排大量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造成学生对实训失望,对行业前景悲观。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新运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走访了大量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收集了行业一线的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新员工定位、工种岗位职责等企业资料。根据当前物业行业的具体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供探讨。
3.1 双体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双体系教学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目前正在尝试推行的,是理论教学体系由企业岗位倒推法进行设置,即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行业的岗位进行模块化设计,每完成一个知识模块,即可掌握一项岗位中的技能,摆脱传统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在探讨当中,我院经过与多家物业企业深入交流,采取“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方式,按以下两个原则来进行实训教学:1.遵循企业生产规律,实训本着为企业服务的目的来进行,充分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生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收益;2.实训教学由学校的指导老师全程指导。
3.2 多证书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证书教学,是指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以外,还能获得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荣誉证书等多个证书,为任职积累更多资源。我院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多证书教学:第一,在課程体系中加入行业资质考试内容,比如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考试的内容,我专业已经着手进行资料收集,并开设相应的课程;第二,我院积极和行业协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洽谈,为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创造条件;第三,我院和兄弟院校、行业协会共同组织一些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获得荣誉。
3.3 双身份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
双身份教学即订单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企业提出用人要求,学校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在入学后获得了两个身份——既是一名在校学生,同时又是某物业企业的“准员工”,学校的课程知识模块均由今后学生需做的工作组成。订单培养模式是最科学合理,也是学生积极性最高,学习主动性最强的。
经过我院不懈地努力,目前已有多家物业管理公司对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兴趣,并已开始和我专业洽谈订单培养事宜。相信在我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开拓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米宝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2011.
[2]曹红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 沿海企业与经济,2009.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机械职业教育,2007.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 教育与职业,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