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新途径
2015-05-20刘遥钟慎斌
刘遥 钟慎斌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本课题从研究生培养思想观念的转变出发,确立其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的优化、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站实践基地的拓展三大块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 培养模式 改革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学术型人才培养已不能简单满足社会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愈来愈被重视。然而,相对于研究生学位的学术化,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于专业应用能力上,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都会把实践作为其重要的培养手段。在培养过程中,各地方大学也会根据自身学科特色,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强化其大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助力。
一、以培养方案改革为契机,强化应用型研究生专业素养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课程特点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教学开始,更多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应构建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其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首先应该对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来系统整理,将一些设置不合理的课程进行改革。
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不同于学术型,其不会要求研究生牢牢掌握各学科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能在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具体管理实务中去发挥所学并逐步完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国际视野、战略思维、执行能力等综合素养。因此,其课程设置上要明确每一门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是属于基础理论课还是实践操作课,合理划分学时与学分,除此,还应把案例分析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二)调整学习年限,根据学科特色弹性修业
学制是标,学质是本。学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根据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制,再围绕着学制的变化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修整。我校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以 2 年为基础,根据学科差异、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例如,从2014级开始,我校所有的工程硕士都调整为3年制,这样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能更好地兼顾学术与实践,强化专业技能。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在培养中通过修习一定数量的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参加生产管理实践,切实锻炼综合应用能力,并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目前,我们当务之急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根据社会发展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区别学科差异、生源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来调整管理制度,因材施教,让研究生在校期间都能充分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二、以管理机制改革为中心,保障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严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个工作量很大的工程,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学校这个大环境而言,有效的管理制度能更好地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例如,教学改革试点、案例教材申报、培养方案改革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生培养中来发挥各自优势。对于学科领域,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应用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培养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依循,完善的制度让学生更清楚自己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学校也应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监督,保障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创新考核机制,建立考核标准
首先要对现阶段各学科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有一个系统地了解,再结合近几年该标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因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其培养过程中的各项考核指标也适时而变。应用型研究生的考核标准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上,理论知识主要通过论文形式表现出来,实践方面则是与研究生的社会实习联系在一起,不同学科要求各异,制定相应的评判细则,归根结底还是要能突出应用型研究生的社会价值,使其理论与实践课题相互联系,并能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三)完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可持續培养
奖助贷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奖助体系能稳定和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队伍,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从2014年秋季起研究生全部自费,各大高校都根据这一政策调整研究生收费制度。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校就读,学校在生活补助、科研津贴、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而为了鼓励学生选择应用型研究生进行攻读,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的奖助金额保持一致,以示公平,也打消了应用型研究生经济上的顾虑,提升导师和研究生的信心及工作学习热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工作站为载体,扩展应用型研究生实践平台
(一)完善运行机制,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为确保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富有成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规范工作站建设,不断完善工作站运行机制。一是政策保障,制定相应的工作站管理办法,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双方责任,细化日常管理条例,加大对企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技术开发等智力支持,确保工作站可持续发展。二是制度完善,在建站过程中设立申报评审制度、出站考核制度、导师考评制、成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制度等,对于进站企业严格把关,认真遴选进站研究生团队,落实培养工作细节,定期考核评估。三是合作模式的创新,鼓励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与社会各类组织良性对接,把“校企合作”扩大到学校与社会各类组织的全方位合作,更进一步发挥了我校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
(二)整合校企资源,开辟人才培养新渠道
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生工作站的功能。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地域与学科优势,依托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将企业文化与特色学科相结合,建设具有学校鲜明特点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二是将工作站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积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进站工作,与企业一起探讨企业需求研发的可行性,以“课题”的形式实现校企的合作对接。
(三)扩大建站规模, 拓展技术交流新平台
近几年来,随着工作站申报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作站申报单位的增加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学科、种类与地域也进一步拓宽。一是学科领域,从最初的电子信息、现代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到所有需要设立并适合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的学科领域和经济发展领域,加大人文社科工作站的建站比例,丰富建站学科门类。二是社会组织类别,与我校联合建站的社会组织类别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更有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及高等院校参与其中。三是设站地域,设站单位突破地域限制,以苏南地区为中心向全省、全国扩展。
工作站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研究生实践创新、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其肩负着为国家提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稳步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培养形式单一、师资队伍不足、与国际脱轨等。而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混淆,更是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之间不对等的后果。我们应该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难点和突破口,将其与高校和地方经济相结合。与此同时,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要设置不同的目标,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政策调整来促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福莹.论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3(02).
[2]张翔,蒋军成,巩建鸣.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7).
[3]赵丽娜,从学制视角探究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
[4]王博超,盧占会,尹成群.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2(06).
[5]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 高教探索,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