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睡眠生理的不同认识

2015-05-20郭利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睡眠现代医学

郭利平

[摘要] 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由中枢内发生主动抑制过程而产生的,中枢内有产生睡眠的中枢。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在脑干尾部存在着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而且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控制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现代医学从睡眠中枢、脑电图时相和中枢内递质的释放,阐述了睡眠的生理过程和生理机制。传统医学从圆运动理论的阴阳平衡、营卫和心神等方面,解释了睡眠的生理机制。传统医学认为睡眠的维持主要依靠三方面:即阴阳之气相对平衡;脉道经络滑利通畅,邪不阻道,气行得畅;相关脏腑相生相克,正常有序的协同作用。虽然它们认识睡眠的角度不同,但本质是相通相同的。

[关键词] 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睡眠;认识

[中图分类号] R2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4-35-03

睡眠是机体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需要。通过睡眠可以让机体完全放松,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1]。睡眠功能有障碍时,常会导致大脑活动失常,发生幻觉、记忆力和工作能力下降等,可见睡眠对机体是十分重要的。

1 现代医学对睡眠的认识

1.1 觉醒与睡眠

觉醒和睡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从事各种体力和脑力劳动,觉醒状态的维持有赖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此作用减弱到一定程度,可致睡眠发生。睡眠状态下,感觉功能减退,意识逐渐消失。骨骼肌松弛,肌紧张减弱[2]。植物性功能也发生变化,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变慢等。这些变化,能随着觉醒而迅速恢复,即睡眠具有可唤醒性,这是睡眠不同于麻醉或昏迷之处。好的睡眠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人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因年龄和个体不同,成年人每天需7~9h,儿童约10~12h,新生儿睡眠时间略长,每天可达20h,老年人睡眠时间较短,为5~7h,睡眠占据人类生命活动1/3左右的时间。

1.2 睡眠的两种状态(时相)及生理变化

睡眠可分为两种时相,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快波睡眠。慢波睡眠时表现为一般熟知的睡眠状态,睡眠期间人的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肌紧张减弱,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减慢等[3]。慢波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体力恢复。快波睡眠时脑电图表现为去同步化快波,与觉醒时相似,但行为表现却处于熟睡状态,所以又称为异相睡眠。这期间,人体的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致唤醒阈值提高;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睡眠也更深。动物实验观察,快波睡眠时,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所以,快波睡眠与幼儿脑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1.3 睡眠的生理机制

睡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抑制过程而完成的。中枢系统内存在有产生睡眠的中枢。动物实验观察,在脑桥中部离断脑干时可以增加大脑皮质的觉醒活动,动物处于长期觉醒状态而很少睡眠;如用低频电刺激脑干尾端,可致脑电慢波出现[4]。由此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并和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在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中发现,慢波睡眠可能与脑干内5-羟色胺、腺苷、前列腺素等递质有关,快波睡眠可能与脑干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2 传统医学对睡眠的认识

2.1 传统医学对睡眠生理机制的解释

传统医学认为,觉醒与睡眠是人体阴阳动静之间对立统一、相互交替的两种不同的功能状态,是人类长期为适应自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心身活动规律。睡眠和阴阳升降的圆运动、营卫以及心神有关。圆运动理论是清代名医彭子益所提出,是指正常人体气机的升、浮、降、沉如圆环无端的运动[5]。在正常的情况下,肾火温动肾水而上承,得肝木之肋而升泄,以养心火,则火气温润,昼得精神;心火、相火得肺金之降而沉潜于肾水中,则心肾相交,相火温煦肾水故夜得安睡[6];中焦脾胃为轴,脾升胃降,枢转中焦气机,使升降协调,阴阳平衡,故昼精夜暝。圆运动是整体的运动,阴先升而后阳乃降,阳能降而后阴转升。营卫之气的周期性运行是人体阴阳出入的物质基础[7]。二者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中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最密切。人体的阴阳盛衰及营气卫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盛衰保持一致。睡眠不仅是生理过程,也是心理过程。睡眠和觉醒均受心神的主宰,一方面神受阴阳出入的影响,当卫气入于里则神安而入睡,卫气出于表则神动而苏醒[8-9];另一方面神又能控制和影响阴阳出入、营卫运行,人们由于某种需要,可以控制睡眠而连续数日不寐。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气功锻炼等方式,使意念内守,调整气血和营卫运动,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10]。

2.2 正常睡眠生理的维持

良好的睡眠使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可解除疲劳,恢复精力。睡眠不足,则头脑昏沉,身体疲倦,久之神智异常;睡眠过多,导致气血凝滞,正气耗伤,也会感到头昏、乏力、食欲不振,甚至消瘦[11]。失眠和嗜睡都是异常睡眠。正常睡眠的维持主要靠以下几方面:阴阳之气的相对平衡,水火合抱才能合二为一,乃得静谧;脉道经络、肌肤腠理滑利通畅,邪不阻道,气行得畅。中医认为,心脾两虚、心虚胆怯、肝肾不足是病机之根本,并且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因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而致心神不安,阳不入阴之不寐常见[12-13]。一切影响气机的升降、阴阳相交的因素都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保持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相交,才可得安眠。

2.3 睡眠的影响因素

脏腑和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卫气运行及心神动静,进而影响到睡眠质量。若禀赋不足,耗伤阴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导致心肾不交,神不守舍,患者可出现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心烦不寐。由饮食不节致肠胃不和的患者,因阳明失调,阴阳二跷脉满溢,影响卫气正常出入于阴分[14-15],因此除感到脘腹胀满,还出现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思虑过度可耗伤心脾和阴血,神不内藏,患者则感到心悸健忘、体倦神疲、出现多梦少寐[16]。

3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认识睡眠的相同与不同

3.1 相同

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认为睡眠是机体的生理需要,好的睡眠是恢复精力、体力的重要途径。睡眠不是孤立的生理过程,是在机体自身功能的协调统一,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过程中才能实现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睡眠的认识本质是相通、相同的。

3.2 不同

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医学认识睡眠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借助先进医疗技术,对引起睡眠的物质基础描绘得更具体更确切。传统医学则是以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去认识睡眠,它注重睡眠和其它功能之间的联系。现代医学是从睡眠中枢、脑电图的时相变化和神经递质的释放[17],来研究睡眠的生理过程。传统医学是运用阴阳平衡和圆运动理论气机的升、浮、降、沉,以及睡眠与营卫的关系、睡眠与心神的关系中来阐述睡眠生理的[18]。

4 结语

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睡眠的认识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良好睡眠的维持,不仅需要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更需要传统医学的理论作指导。积极工作,合理运动,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睡眠的基础。乐观的心态,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休息和睡眠可以解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疾病的恢复。工作后,改做另一种有趣的事情,如读书、散步或参与文娱活动等,可使大脑皮层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断轮换,保持动态平衡[19],促使大脑得到积极休息,从而加速疲劳的恢复,减少疲劳对身体的损害。积极休息不能完全代替睡眠。睡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睡眠能使机体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普遍降低,整个机体均处于休息和恢复状态[20]。因此,睡眠是一种全面的休息。

[参考文献]

[1] 丁玉琴.生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1-194.

[2] 刘桂萍,高明灿.正常人体学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32-333.

[3] 白波.正常人体功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2-293.

[4] 刘英林.正常人体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5.

[5]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38.

[6] 李董男.中国传统情志养生道法[J].中医杂志,2013,2(54):357-360.

[7] 余海鹰,崔庶,王宏,等.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1):23-25.

[8] 杜文东.中医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44-48.

[9] 王雅丽,黄俊山,曾雪爱.门诊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0):2435-2437.

[10] 许红.失眠症1018例相关因素调查分析:附553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14-115.

[11] 张孝娟,黄小玲.中医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372-387.

[12] 梁晓春.失眠抑郁与疏肝安神[J].中医杂志,2013,7(54):1243-1245.

[13] 胡崎.生理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4-135.

[14] 李振宗.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14-326.

[15] 王靖.大学生睡眠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1):56-58.

[16] 潘集阳,黄俏庭.《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11-13.

[17] 黄春华,周雯,杨志敏,等.杨志敏教授从阳虚论治失眠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3):156-157.

[18] 郭克峰,关菊香.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康复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2-953.

[19] 王光亮,孙玉锦,张敏.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61-262.

[20] 郭岳.理气解郁宁神汤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症53例[J].陕西中医,2010,31(2):166-167.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睡眠现代医学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
从邻国传统医学现状谈中西医并存医学模式
睡前玩手机是否对大学生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睡眠呼吸暂停胃潴留影响的临床研究
ipillow健康睡枕
组织公平对员工睡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