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研究报告
2015-05-19田海学武安二中分校
田海学武安二中分校
《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研究报告
田海学
武安二中分校
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指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和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进行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和批判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应用价值。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背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名作,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最终却很少有人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及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固定,千文一面”、肢解文本”、“统一答案,抹煞个性”的弊病.学生在阅读中缺少反思和批判意识。
二、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分析
国外较早研究反思的是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洛克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省自照,是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1]第一个真正系统论述教育与反思关系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ey),他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1933年)一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2]美国学者恩德·舍恩(D.A.Schon)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如何在行动中思考》(1983年)、《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年)这两本著作中,阐明了他对反思性实践的理解。[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首次引进国内,至今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文也不断涌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将外部结论式知识强硬塞进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理解从而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1.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3.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缺少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没有自己的反思和见解,没有对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内容研究。
具体研究结合文本阅读、课堂生成、课后总结
文本阅读,指的是7-9年级语文文本中包含的能激发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课文。
课堂讨论,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和课堂交流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这其中包含着学生的质疑和思考。
课后总结,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课堂学习之后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能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这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反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或作者观念的批判。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创新点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反思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批判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当前关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多,而没有就中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专项研究,如果能形成研究成果,将会以点带面,促进区域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存在的问题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的情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前期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评能力的效果极其不好,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
2.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过程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践努力,认为可以从“文本阅读——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来实现过程的合理有效性。
3.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方法研究。
(1)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3)在课后总结中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
八、研究成效的分析
1.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
(2)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3)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
2.效果。
经过对初中生在阅读中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现状分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
九、课题研究问题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情况,而不充分观注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自我体验,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和批判上方法上的指导略嫌不够。今后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思维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任教而道远。
十、主要参考文献
[1]章晋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1):53-55.
[2]张翠萍.关于英语专业口语教材编写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104-106.
[3]莫再树.英语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03,(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