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于教文道结合
2015-05-19李利河北大厂北坞回民小学
李利河北大厂北坞回民小学
育德于教文道结合
李利
河北大厂北坞回民小学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把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是渗透和强化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但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思品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也不是抛开载体随意发挥,牵强附会,而是含蓄、潜移默化的进行的。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又是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根据学科特点,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融合点,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春雨润物般的感染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以读为本,激发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课文可谓是文学宝库中智慧的结晶,他们不但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精彩样本,而且是每篇课文都体现着作者的喜怒爱憎和是非评价,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努力创设读的氛围:如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等等,使学生的口、耳、眼、心协调并用,使学生对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速度的轻慢、停顿的长短有内心的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的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文章的艺术魅力,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的产生崇尚真善美、鄙夷假丑恶之情。这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的,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紧紧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情感主线,精心设计这一朗读形式:同学们,让我们跨越时空,一起来到这所光复不久的台湾乡村小学,你们就是那群学生,我就是那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接着,我“严肃认真的”、“富有感情的”、“不太熟练的”、“教”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同学们如临其境,深受感染,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词析句,体会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优,作者常通过文中的字、词、句、标点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树立某种典范、或提示一定哲理。大纲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文眼、句眼,要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找准触及学生意识领域和精神需要的词、句、段,让学生在细读品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紧扣“纹丝不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1)什么是“纹丝不动”?(2)为什么要“纹丝不动”?(3)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这说明什么?这样设计,引导学生从文眼切入,以高层建筑之势把握文章中心。学生在揣摩咀嚼之中读、划、议,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感人心魄的悲壮情景不断地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自然激起学生对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思想境界产生敬佩之情。又如《苦柚》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也会变甜的。”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品读这句话,并讨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学生经过思考、体味,明白了是因为小姑娘诚实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老华侨深受感动,所以内心倍感甜蜜。
三、适当点拨,润物无声
语文课渗透德育最具优势,因为一篇文章、一段话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只有教师抓住教学时机,适时点拨就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教学《丰碑》一课时,刚出示完课题,我就提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再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面会怎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布置实践作业,做一个保护环境提示牌,把它放在小区的草坪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内,更不应该拘泥于就文讲文,要注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受、实践的过程中升华内化,深化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学完了《只有一个地球》,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你们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请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书,学生深入社会、细心洞察,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中欢腾流动的时候,之时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育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要根据学科教材特点找准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在情不自禁中点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育德于教,文道结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