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化与“知道吗”的功能*
2015-05-15胡建锋
胡建锋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 200234
前景化与“知道吗”的功能*
胡建锋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 200234
在篇章中,前景信息一般在自立小句、主句中,有自己的时体特点,有时会出现焦点标记。“知道吗”具有前景化功能,可以将其指向的信息标示为前景信息。其来源于具有引发功能的“知道……吗”问句,在具体的语境中疑问度减弱甚至消失,“知道”的宾语不再出现导致疑问悬空,引起语义虚化,“知道吗”成为一个话语标记。疑问句失去疑问性后,焦点后移,突显后面的信息,使“知道吗”产生了前景化功能。
知道吗 前景化 虚化路径
1 引言
1.1 语义前指和语义后指的“(你)知道吗”
在现代汉语中,“(你)知道吗”常有以下用法:〔1〕我们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查找以“知道吗”为关键词的例句,从中遴选出233个属于讨论范围的用例,文中举例都来自于此,不再注明出处。
(1)我说我看看您来啊!他说不要到这边来呀,我是右派分子你知道吗?我说您是右派我才想来,右派不能接近吗!右派也是人哪!
(2)蒋寒十分严肃地对老向说:“今天应该冷静一些了。你知道吗?她在门外等了一夜,你们见面很难。希望你抓紧时间,我们下午等你,最后再好好谈谈。向书武,你该意识到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例(1)中,“(你)知道吗”语义指向前面的信息“我是右派分子”,例(2)中,指向后面的信息“她在门外等了一夜”。刘丽艳(2006)认为它们是话语标记“你知道”的三个变体之一。据我们考察,这两个“(你)知道吗”表达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别。首先,语义前指的“(你)知道吗”一般可以省略,而语义后指的“(你)知道吗”不能省略。如例(1)中,去掉“(你)知道吗”不影响原文的表达,但例(2)中,去掉“(你)知道吗”,变成“今天应该冷静一些了。她在门外等了一夜,你们见面很难……。”上下文就不连贯了。所以语义后指的“你知道吗”还有篇章衔接功能,但语义前指的没有。其次,有的“(你)知道吗”前后位置虽然可以互换,但互换后表义有差别。例如:
(3)a.亲爱的读者,你知道吗,这位受到国际权威学者肯定的侯永庚副研究员,竟是一个双目失明已达13年的人!
b.亲爱的读者,这位受到国际权威学者肯定的侯永庚副研究员,竟是一个双目失明已达13年的人,你知道吗?
(4)a.我不管你想杀谁,我只想看事实。帝国主义有洋枪洋炮你知道吗?
b.我不管你想杀谁,我只想看事实。你知道吗?帝国主义有洋枪洋炮。
例(3)中,从告知读者信息的角度看,b的说法似乎不太礼貌;例(4)中,b的说法在这里也不合适。所以语义前指和语义后指的“(你)知道吗”的表达功能也有区别。
1.2 话语标记“知道吗”
有的时候,“知道吗”前的“你”不出现,或者出现的是“你们”、“您”等,另外“知道吗”前也可以加入“不”等。例如:
(5)孟良天真地笑了。“怎么啦!我们正要找你去呢。知道吗,我特别欣赏你那四川口音。来段四川清音怎么样?我敢打赌,就凭你这嗓子,一唱准保红。”
(6)一位看上去并不虚弱的老人伸手向他要胡萝卜,他不愿给,他说:“您知道吗?我们一个月只发十五根胡萝卜,这是我带进城……给我妈的礼物。”
(7)直到有一天,指挥说:“你们知道吗?许多独唱的人才,都是在放炮的时候被发现的。”(8)警官对打扮入时的女士说:“小姐,你不知道吗?在这海滩上,不准穿两截的泳装。”
例(5)中,“你”未出现;例(6)中,出现的是“您”;例(7)中,出现的是“你们”;例(8)中,“知道”前出现了“不”,所以“你”在这个话语标记中还没有完全固化,虽然刘丽艳(2006)把“你知道吗”看作一个话语标记,但我们认为固化的是“知道吗”。
由于语义前指和后指的“知道吗”功能有区别,来源也可能不同,以下主要讨论语义后指的“知道吗”,探讨其信息配置功能及虚化路径。
2 前景信息的篇章特点与“知道吗”的前景化功能
2.1 “知道吗”语义指向的句子与前景信息
2.1.1 自立小句与前景信息
叙事语篇中,构成事件主线、直接描述事件进展的信息属于前景信息。围绕事件主干进行铺排、衬托或评价的信息属于背景信息(Hopper 1979;Tomlin 1985)。
Hopper&Thompson(1980)将信息属性与小句的句法特征和及物性联系起来,指出前景信息所在小句往往具有一系列高及物性特征,背景信息所在小句则常具有一系列低及物性特征,在小句层面上分别具有以下特点:自立小句(independent clause)常用于表现前景核心信息;依附小句(dependent clause)常用于表现背景信息。
“知道吗”辖域内可以是一个小句,其语义指向这个小句内的某一个信息,这个小句一般是自立小句。例如:
(9)在影剧院的台阶上,王岭全身已经湿透,他满面笑容地看着白树。“你知道吗?”王岭说:“地震不会发生了。”
(10)周恩来一到越南,就对驻越大使王幼平伤心地说:“知道吗,国华同志死了!”
(11)谭震林动情地向大家介绍说:“你们知道吗?这就是真正的阿庆嫂!”
以上三例中的小句“地震不会发生了”、“国华同志死了”、“这就是真正的阿庆嫂!”都是自立小句。陈满华(2010)指出,作为句法单位,不同类型的小句有不同的句法属性,有的小句具有独立性,承载的是前景信息;有的小句具有依附性,承载的是背景信息。以上小句都是自立小句,具有独立性,说明其承载的是前景信息。在所有用例中,有136例“知道吗”辖域内是自立小句,占总数的58.4%。
2.1.2 主句与前景信息
2.1.2.1 两个小句的情形
方梅(2008)指出,小句与背/前景信息的关系大体为:从句是背景,表示事件过程以外的因素,主句为前景,表达事件过程。在句法上,主句可以不依赖其他小句而进入语篇。“知道吗”后的小句,有两种情况:
1)等立关系。方梅(2008)采用Foley&Van Valin(1984)对小句句法等级的划分方法,根据“依附”和“内嵌”两个基本参项,把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分为等立、主次、从属三种。表示前景信息的两个小句常常是等立关系,“知道吗”辖域内的两个小句也可以是这一关系。例如:
(12)老周,你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了,你们湖南也和平解放了……
(13)母亲!您知道吗?您的残废儿子,不是弱者,更不是无能的人。
例(12)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了”和“你们湖南和平解放了”是等立关系;例(13)中,“不是弱者”和“不是无能的人”也是等立关系。
2)主次关系。“知道吗”辖域内的两个小句,也可以是主次关系。例如:
(14)医院大夫得知他要走的消息,含着眼泪挽留他:“你知道吗?你才47岁,可是你的脑部组织的检查结果表明,你的大脑已萎缩成60多岁的样子了。……”
(15)你们知道吗?遵义这个城市不大,可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这两例中,“知道吗”后两个小句似乎都在其辖域内,但实际上两个小句的信息地位不同。这点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证明。
首先是看能否省略。“知道吗”后主句必须出现,但次句有时可以省略。如例(14)中,可以说:“你知道吗,你的脑部组织的检查结果表明,你的大脑已萎缩成60多岁的样子了。……”例(15)可以说:“你们知道吗?遵义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两个例子中,“你才47岁”和“这个城市不大”可以省略。
有时候,主次关系的两个小句的次句在后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16)我记得,格瓦拉从未在我们面前谈及自己的功劳,惟独对他取得古巴国籍十分在乎,不止一次对我们说:“知道吗?我享有古巴公民的一切权利,包括可以当选总统,尽管我不会有此奢念。”例(16)中,“尽管我不会有此奢念”这个次句不出现,也不影响主句的自由使用。次句可以省略,证明“知道吗”所指向的信息所在的小句可以不依赖其他小句进入语篇。
其次是看是否具有启后性。张伯江(2009:245)指出,典型的新信息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引出一个即将在下文中成为引述中心的事物或人物”,具有“启后性强”的特点。在语篇中,前景信息具有典型新信息的功能,制约后续句。如例(15)的后续句是:“长征的时候,为了牵住蒋介石的牛鼻子,我们曾两次经过这里。”内容表明遵义“具有历史意义”。再如:
(17)您知道吗,要是那个老头子真把我弄去当他的小老婆,我就咬下他的耳朵来。我真能那么办。例(17)中“真能那么办”是指“咬下他的耳朵来”,与主句“我就咬下他的耳朵来”直接相关。
以上用法共75例,占总数的32.2%。其中等立关系的46例,占这类用法的61%;主次关系的29例,占39%。
2.1.2 .2 三个或三个以上小句的情形
有时候,“知道吗”的辖域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小句,这些小句之间的第一层次可以是等立关系,也可以是主次关系。等立关系的几个小句都承载前景信息,但内部存在主次关系的几个小句内部,情况稍微复杂一些。例如:
(18)他对女友说,你知道吗?婚姻其实是一只巨大的圈套,|只要你钻进去,||生活就变得莫名其妙。
(19)杜小姐,你知道吗?这批货是块大肥肉,||谁都想吃,|许多客户踏破门槛我都没有答应。今天你来了,我给你面子,但……
(20)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不停地为我们的敌人效劳!
例(18)中,“婚姻其实是一只巨大的圈套”是第一层次的次句,第二层次的次句是“只要你钻进去”,主句“生活就变得莫名其妙”是全句的前景信息,所以其辖域是“次+主[次+主]”,辖域到主句;例(19)中,虽然第二层次内部存在着主次关系,但第一层次主句“许多客户踏破门槛我都没有答应”是一个紧缩复句,其中“我都没有答应”是前景信息,辖域范围是“次[次+主]+主[次+主]”,辖域到主句;例(20)中,第一层次是并列关系,第二层次前面部分为并列关系,后面部分为转折关系,辖域范围是“等立[主+主+(次+主)]”,最后的主句在辖域内。这类用法共22例,占总数的9.4%。
以上按照“知道吗”辖域内小句的数量的不同考察了其前景信息的特点,在所有的用例中,一个和两个小句的一共211个,占总数的90.6%,而从表达功能上看,在一个或两个小句中,“知道吗”的前景信息突显作用都比较明显。
2.2 时体特征与前景信息
Hopper&Thompson(1980)认为,小句的及物性越强,充当前景的可能性越大。屈承熹(2006:63)讨论了他们给出的十个及物性特征中与汉语体标记有关的三个:动作性、完成性、时点性,并得出汉语体标记能够充当前/背景的可能度大小的序列:
“知道吗”所指向信息所在的句子中,也会经常出现这些体标记。例如:
(21)你知道吗?那天我去了码头,我到的时候你已经走了。
(22)当年桑桑太小,她不能了解。现在呢,你也卷进去了。知道吗?当年,我见过万老太太。
例(21)中出现的是体标记“了”,例(22)是体标记“过”。在所有的用例中,出现体标记的45例,占总数的19.3%。其中用“了”的32例,占全部有体标记用例的71%;用“过”的10例;用“在”和“着”的分别是1例和2例,占整个用例的9.4%。而且出现在“在”后、“着”前的,不是动作动词。例如:
(23)知道吗?我在想你,每天只想你一次,每次都是从早到晚。
(24)你们知道吗,这长青的缅桂,记着他的恩惠呢!
例(23)中出现在“在”后的是“想”,例(24)中“着”前的动词是“记”,都是心理动词而非动作动词,所以其体标记性不强,由此可以看出,“知道吗”辖域内的句子排斥容易进入背景信息的体标记,换句话说,就是其体标记分布的情况,符合前景信息的特点。
2.3 焦点标记与前景信息
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者注意的地方,是说话人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地方(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 94),所以焦点很自然会成为前景信息。在汉语中,有很多焦点标记,可以直接出现在“知道吗”语义指向的小句内。例如:
(25)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26)“不远。”田大瞎子说,“你知道吗?中央军的势力,现在可大多了。”
(27)知道吗?寒冬就只能吃那个。
例(25)中,“是……的”具有突显焦点的功能,例(26)中,“可”具有突显“大多”的功能,例(27)中,“就”具有突显“只能”的功能。“知道吗”语义指向的小句可以出现焦点标记,也证明其所指向的信息具有前景信息的特点。由于自立小句中焦点标记功能一般比较单一,我们主要考察136例自立小句中的用法,其中有焦点标记的38例,占总数的28%,说明这一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
从以上两点分析可知,“知道吗”语义指向的小句,排斥充当前景信息可能性小的体标记,却可以出现具有突显功能的焦点标记,也从反正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些小句具有前景信息的特点。
2.4 前景化与“知道吗”的前景化功能
屈承熹(2006:170)指出,尽管信息状况和信息值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是承载已知信息的某一成分常可以放到一个特定位置,以提高其信息值。有的语言形式,可以突显相关信息,使其成为前景信息。把一个信息标记为前景信息,可称作前景化。从前面分析可知,“知道吗”所指向的信息都是前景信息,其具有前景化功能。例如:
(28)她笑的时候格外美丽。“老宋,知道吗?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以这种方式构筑着某种平衡,让所有人都能生存,都有活路。”
(29)这时,邓颖超同志慢悠悠走上前,慢条斯理、轻声低气地指着总理说:“你们知道吗?他的大名叫周恩来,小名才叫总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区别,就是不能让他到了哪里,都叫老百姓立刻躲开……”
例(28)中,“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以这种方式构筑着某种平衡,让所有人都能生存,都有活路。”是一个可及性比较高的信息,用“知道吗”突显,将其标记为前景信息;例(29)中,“周恩来是总理”也是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已知信息,在这里用“知道吗”把它们标记为前景信息,表示特殊的含义。
3 “知道吗”的虚化路径及动因
从语料上看,以上讨论的“知道吗”用法主要是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所以我们从共时平面研究“知道吗”的虚化路径。张伯江(1997)认为,共时的语法化跟历时的语法化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只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共时语法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的规律。
考察“知道吗”的虚化,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吗”的语义虚化,即如何从承载疑问语气到不表示疑问语气;2)“知道”语义的虚化;3)“知道吗”前景化功能是如何产生的。
3.1“知道吗”的虚化路径
3.1.1 目的不同的两类“吗”问句
刘月华(1987)提出“S吗”问句的询问意义类型有三种:1)问话人预先没有倾向性的答案,问话的目的是为了从对方得到答案;2)问话人预先有倾向性的答案,问话的目的是为了从对方得到答案;3)答案对问话人并不重要,或问话的目的不是求答案,而是另有目的。
从说话人是否寻求答案的角度,可以把“吗”问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寻求答案的,也就是希望听者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以上的1)和2)属于这类;第二类主要不是寻求答案,而是有其他目的,以上的3)属于这类。与我们讨论的“知道吗”相关的主要是第二类,例如:
(30)有一天,康生碰到贺龙,问他:“你知道杨植霖这个人吗?”
贺龙说:“我知道。”
康生说:“他到伪军里工作,是叛徒。”
贺龙反驳说:“他不是叛徒,是组织上派他去的。”
例(30)中,使用“你知道杨植霖这个人吗”这个问句的目的不是想知道贺龙是否知道这个人(实际上问话人知道听者知道),而是通过这个问句自然过渡到告诉贺龙“杨植霖是叛徒”。
3.1.2 “知道……吗”问句的引发功能
“举动”(move)是会话中最基本的单位,包括言语举动和非言语举动,会话则是由这些举动构成的一系列引发“应答的连续组合”,对话的单位不光是两个举动构成的对答,还常常是二个举动构成的一组“引发、应答、反馈”(沈家煊1989)。第二类含“知道”的“吗”问句就具有引发功能。例如:
(31)过了一个星期,张常人急急忙忙打来电话问:“你知道程思远先生吗?” (引发)
胡友松答:“知道,报纸电台常出现他的名字。” (应答)
“好,知道就好。你下班后赶快换上一身漂亮衣服,等会儿程思远先生来接你。” (反馈)
例(31)中,问句“你知道程思远先生吗?”具有引发功能,“知道”等是应答,同时还希望了解“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你下班后赶快换上一身漂亮衣服,等会儿程思远先生来接你。”是对听者疑问的反馈。
话语举动的构成一般要符合篇章信息配置的要求,而篇章信息的排列常常是从背景信息到前景信息。Givón(1987:176)指出:一个篇章n点位置上的命题(前景),在“n+1”点位置会变成预设(背景)。例(31)就是用“吗”问句形式配置背景信息和前景信息:背景信息“你”→(前景信息“程思远”→背景信息“程思远”)→前景信息“来接你”。
3.1.3 引发功能与“吗”的疑问性的减弱
由于“吗”问句的主要功能是引发,在有的用法中疑问性减弱,这时,说话人可以在答句还没有出现时就直接引出后面的信息。例如:
(32)本来,我只是因为我爸爸整过他,感到对不起他,才想办法了解他,帮助他。后来我就喜欢上他了。你知道我爸爸吗?他就是这个学校的党委书记奚流,是他把何叔叔打成右派的。
(33)但是,当有客初来此地,人们总是热情地介绍:“你知道文天祥吗?你读过他的《过零丁洋》吗?这就是伶仃洋里的外伶仃岛。桂山有他的雕像。”
例(32)中,问句的功能是引出“他就是这个学校的党委书记奚流,是他把何叔叔打成右派的”;例(33)中,问句的功能是引出这里就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提到的“伶仃洋”。这两个例句,都直接通过问句引出前景信息,疑问对象(如“我爸爸”、“《过零丁洋》”等)变成了背景信息。在这种用法中,会话的“引发、应答、反馈”系列中的“应答”被省略了。
陶红印(2003)提到,这类用法的“知道吗”中的“吗”常常不用上升语调说出,同时,其与“嘛”、“吧”之间很难说有什么差异。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吗”问句的疑问性开始减弱。
3.1.4 “知道”语义的虚化与“知道吗”话语标记的形成
当说话人使用“知道……吗”问句引出前景信息,同时又认为“知道”的对象是听者已知信息的时候,“知道”的宾语常常被省略。例如:
(34)“知道吗,”娟子走在宋建平身边,侧脸仰视着他,“今天杰瑞说我是伯乐。”
(35)他一口又喝干一杯,说:“你知道吗?茅台性极烈,浓度又高。如果一个人喝了过多的茅台,饭后再点起一支烟卷,那他马上就会爆炸!”
例(34)前有这样一段话:下班了,宋建平走在医院的林阴道上,娟子从后面赶了上来,兴高采烈的。院长杰瑞今天又一次夸她,为她引荐了宋建平。所以“杰瑞”是听说双方已知的信息,说话人又希望用“吗”问句引出前景信息,“知道”的宾语“杰瑞”就省略了;例(35)中,“茅台”也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所以也不会出现“你知道茅台吗”的用法。再比较以下两个例句的用法:
(36)我是一个魔术师。我的职业是包装和制造偶像。隔一段时间,我就设计出一个穿着大红袄的角色,给世界带来一次激动。知道巩丽吗?她的那件大红袄,就是我给设计的,她一穿上它就红透了半边天。
(37)倒是有一天,三爷爷院里的四先生风风火火地跑来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你们知道吗?王丝丝小姐的那桩官司,人家宋燕芳小姐‘私了’了。……”
例(36)中,说话时“巩丽”还只是在一定范围中有名,所以说话人用了“知道巩丽吗”;例(37)中,听说双方都知道“王丝丝”,所以“知道”后未出现。这两个例句,听者发生变化,其表达就可能变化,例(36)中,当说话人知道“巩丽是什么人”是听者已知信息时,一般是如下说法:
(36’)知道吗,巩丽的那件大红袄,就是我给设计的……
例(37)中,当说话人认为听者不知道“王丝丝”这个人时,一般是如下说法:
(37’)你们知道王丝丝吗?她的那桩官司。……
所以说话人对听者信息状况的判断直接影响其选择何种表达方式,“知道”的宾语是听者的已知信息时一般会被省略,这一点也可以从本文讨论的“知道吗”语义所指向小句的主语等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在233例用法中,主语或者主语中心词的定语是“你”、“我”等人称代词的130例,是“这”、“那”等指代词的14例,是听说双方都知道的一般名词的77例,共221例,占总数的94.8%。其余用法主要是通指或全指或主语隐含等。
这一用法中,“知道……吗”问句内部出现了一些变化:
1)“知道”的语义开始虚化。陶红印(2003)指出,这类用法中“知道”作为一个通常认为能够带各类宾语的多能动词在谈话中呈现出许多正在走向固定化的有重要意义的结构式,这些结构式一方面排斥宾语,另一方面却跟其他句法现象(尤其是主语和否定)密切相关。由于这类问句承担了配置信息的功能,而且“知道”排斥宾语,所以表示心理感知的语义开始减弱,语义虚化。
2)“吗”的疑问性消失。由于“知道”的宾语不出现,问句失去了疑问点,相应的“吗”的疑问性也随之消失。在实际使用中,一般也不需要回答。
3)“知道吗”的辖域扩大。吴福祥(2005)指出,在主观化的过程中,话语标记的辖域也会发生变化,从以命题为辖域变成以话语为辖域。据我们统计,一般的“知道……吗”问句中,“知道”所指对象最多是两个小句,但“(你)知道吗”的辖域可以是多个小句。例如:
(38)刚要开口告辞,却听雪瑛幽幽地凄凉地说道:“胡管家,你知道吗?小时候翠儿唱歌可好听了,就是因为她的嗓音好,唱歌像个百灵鸟那样动听,我爹才将她买来服侍我。那时还是孩子的我夜里睡不着,她就趴在我枕头边上对着我的耳朵唱歌,什么《走西口》呀,什么《站在高山瞭哥哥》啊,她都会唱呢。”
例(38)中,“知道吗”后面的几个命题都在其辖域内。这种用法的“知道吗”以话语为辖域,其中“知道”的语义虚化,“吗”的疑问性消失,“知道”与“吗”之间不能加入其他成分,而且不影响其后命题的真假与否,是一个固定化的结构,成为一个话语标记了。
刘丽艳(2006)认为这种“知道吗”具有开启一个话轮或在对话中重新开启一个话题的功能,就与它的来源有关。因为,这一用法的“知道吗”由“知道+吗”固化而来,其功能从“引发、应答、反馈”的第一个环节“引发”变成直接“引发+反馈”,“应答”省略了。由于引发的话语的主语或话题一般都是已知信息,其仍然符合语言信息配置的规律。
3.2 焦点转移与“知道吗”前景化功能的产生
一个句子常常都有一个焦点。吕叔湘(1985)指出,是非问句一般是对整个陈述的疑问,但有时候也会集中在某一点,形成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在说话中可以用对比重音来表示。例如:
(39)a.你去过纽约吗?
b.你去过‘纽约吗?
例(39)a中,疑问的对象是整个陈述“去过纽约”,例(39)b中,“纽约”是用重音表达的,成为句子的焦点。
“知道吗”中“知道”失去了宾语后,问句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焦点成分,由于其后有与省略或隐含的部分相关的信息,问句的这个焦点就自然转移到后面的信息上,而由于是非问句的疑问点可以是一个陈述,也可以是一个点,所以焦点可能转移到陈述上,也可能转移到一个点上。例如:
(40)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当再有外地人来到耀邦的家乡时,家乡人便将那句话改成了:“你知道吗?杨勇就是胡耀邦的表哥哩!”
(41)亲爱的妈妈和妃妃: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许我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你们知道吗,是我卖掉了你们,钱全被我吸毒吃了。
以上的用法中,“知道”没有宾语,疑问句的焦点后移,由于其后的部分可能是听者不知道的,所以从语义上来说命题或某个成分都可能是“知道”的宾语,也就都可能是焦点,如例(40)中,焦点是后面的命题部分(划线部分),例(41)中,焦点是“我”。从提供信息量角度看,“知道吗”具有提升信息值的功能,将其指向的信息前景化。
综上所述,“知道吗”的虚化路径大致如下所示:
具有引发功能的“知道…… 吗”问句→“吗”的疑问性减弱,答句可以不出现→“知道”的宾语省略→“知道”语义虚化→ “知道吗”成为话语标记→问句焦点后移,产生前景化功能
3.3 “知道吗”虚化的动因
3.3.1 “吗”问句的“双功能”及其分离
“吗”问句最初都具有疑问和引发话题这两种功能。由于汉语中存在疑问句不表示疑问的用法,所以这两个功能可能被分离,即不具有疑问义的疑问句可能仍具有引发功能,这为“知道吗”虚化提供了可能性。
3.3.2 语境压制与疑问悬空
李宗江(2010)在讨论“我说”类词语变为话语标记时,认为其动因是语境。“知道吗”的语义虚化的动因也是语境的变化。Grice(1975)提出的“合作原则”下有一条数量准则,内容之一就是给听者足够的信息量,但在使用疑问句时,情形恰好相反,就是需要向听者索取一定的信息量。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当“知道”所指向的信息可能是听说双方共享信息时,如例(36’)和例(37),语境就压制了问句的疑问功能,出现了疑问悬空现象,即有疑问的形式,但没有疑问的功能,这种情况下“知道”的宾语也不再能出现,“知道”的语义自然发生虚化,“知道吗”失去疑问句的索取信息的功能,成为一个话语标记了。
3.3.3 焦点转移与功能固化
话语标记形成后,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定的功能。“知道吗”虚化后,在保留引发功能的同时,作为疑问句失去疑问性后,由于其疑问句的形式仍然保留,其焦点自然后移,在篇章中突显相关的信息,体现为前景化功能。
4 “知道吗”与其相关格式
4.1 语义后指与语义前指的“知道吗”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知道吗”的前景化功能及其来源及变化过程。从语义后指的“知道吗”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其不太可能后置变成语义前指的“知道吗”,它们的功能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
(42)今天我(万美辰)想坦率地告诉你(尹小跳),他本来就应该是你的。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挡我对他的爱。离婚之后他把房子留给我,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看见他了,我也知道他现在在南方。我于是特别想看见你,只有和你在一起才能使我显得和他近了一点儿,并且安全,安全你知道吗,你使我感到安全。
冉永平(2002)指出,在听话理解中,听者可以在信息处理时直接根据话语标记语的解码信息,获知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类型,比如会话修正、会话转移、信息追加等。如例(42)的段落后,有这样的文字:尹小跳完全没有料到万美辰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万美辰用“你知道吗”将“安全”与自己为什么说出上面出乎尹小跳意外的话关联起来。再如例(1)中,用“你知道吗”将“我是右派分子”与“(我为什么说)你不要到我这边来”关联起来。从表达角度看,例(2)中的“你知道吗”似乎也可以变成语义前指的用法:
(2’)蒋寒十分严肃地对老向说:“今天应该冷静一些了。(你知道吗?)她在门外等了一夜,你知道吗?……”
但这样后置后,说话人就带有责备听者“不冷静”的口气,而例(2)本来没有这个意味。所以语义前指的“知道吗”主要功能是将其标记的信息与语境中的某一信息关联起来,起提示、突显作用。
从来源角度看,语义前指的“知道吗”来源于一个命题后表疑问或反问的“知道吗”。例如:
(43)酒喝多了,自然话也就多了。顺子咧斜着红红的眼睛盯着戴崴骂起来:“你说,你有什么能耐,比我强在哪?凭什么我为公司辛苦这么多年,你一来就占个位置,你以为你在这里能呆多久?我要想干你,你根本到不了现在你知道吗?”
戴崴毕竟比他清醒一些,耐着性子说:“我知道,论动手我不如你,但是凡事得学着动脑筋。”
例(43)中,顺子使用“知道吗”并不是寻求戴崴的回答,但戴葳也可以回答,如果这个回答不出现,则可以看作语义前指的话语标记“知道吗”。前指的“(你)知道吗”关联功能的产生,也与“(你)知道吗”焦点功能转移有关,由于这类“知道吗”焦点只能前移,所以具有焦点指示功能,强调前面所指内容,表示这个事件与语境中的某一个事件相关。两者的关系见表1。
表1 “知道吗”的功能
4.2 “知道吗”与“不知道吗”
刘丽艳(2006)指出,在话语标记中,“你知道吗”和“你不知道吗”有语义中和的趋势,只在语用方面有细微差别。它们的差别在前景化功能方面有所体现,“你不知道吗”主要把说话人原以为是听者的已知信息表达为前景信息。例如:
(44)安萍和妹妹们欣喜若狂,谁知那中医后来竟见不到人影儿了。安萍去询问介绍人,介绍人说:“你不知道吗?他治好你妈妈的病是有条件的,就是让你嫁给他儿子啊。”
(45)肖飞又问田春成:“你们谁的枪打得最好?”田春成没有回答。田有来说话了:“喝!你不知道吗?俺们中队长就是神枪手!他打了半辈子兔子,没有打过一个‘死卧儿’,还是尽打甩枪儿,别人谁也比不了。”
例(44)中,介绍人原本以为那老中医已经告诉她们来治疗的条件,安萍去问后才知道她不知道,用“你不知道吗”引出这个条件;例(45)中,“俺们中队长是神枪手”是全中队都知道的,肖飞问这个问题说明他不知道这个信息,田有来用“你不知道吗”引出后面信息的同时表示他以为肖飞应该知道这个信息。“(你)不知道吗”与“知道吗”在前景化方面存在细微差别,与它们的疑问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否定式的疑问度比较低,也就是这种用法中说话人对疑问点的确信度比较高(郭锐2000),成为话语标记后功能方面也存在着以上区别。
5 结语
在使用频率方面,“知道吗”前有“你”、“你们”等的用法占绝大多数,这也与其功能有关,作为一个话语标记,必须体现交际中“互动主观性”的特点,即体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沈家煊1998)。周筱娟(2004)研究过广告语中的人称选择问题,认为在礼貌等级方面:使用人称代词“您”的>使用人称“你”的>不使用人称的,所以使用“你”等,常常表示对听者的尊重,是表达礼貌的需要。
“知道吗”辖域内有三个及以上的小句时,其前景化的功能有时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其辖域越长,引发功能越明显,削弱了凸显功能。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信息类别突显角度讨论“知道吗”的功能,其实“知道吗”在表达过程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将进一步系统进行研究。
Chen,Manhua(陈满华).2010.You beijinghua chufa de fei fanzhi lingxing zhuyu xiaoju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The non-cataphoric zero subject clause motivated by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ackaging].Zhongguo Yu 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2010.5:31-43.
Chu,Chauncey C.(屈承熹).2006.Hanyu Pianzhang Yufa汉语篇章语法[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translated by Wenguo Pan et al..Beijing:Beijing Yuyan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Fang,Mei(方梅).2008.You beijinghua chufa de liangzhong jufa jiegou:Zhuyu lingxing fanzhi he miaoxiexing guanxi congju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Two emergent grammatical structures motivated by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ackaging:A case study on the cataphoric zero subject clause and the descriptive relative clause].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2008.4:291-303.
Foley,William A.,&Robert D.van Valin.1984.Functional Syntax and Universal Gramma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vón,Talmy.1987.Beyond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ed.by Russell S. Tomlin,175-188.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Grice,Herbert 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ed.by Peter Cole&Jerry L. Morgan,41-58.New York:Academic press.
Guo,Rui(郭锐).2000.“Ma”wenju de quexindu he huida fangshi“吗”问句的确信度和回答方式[The credibility degree and answered way of ma-questions].Shijie Hanyu Jiaoxue世界汉语教学[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000.2:13-23.
Hopper,Paul J.1979.Aspects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Discourseand Syntax,ed.by Talmy Givón,213-241. New York:Academic Press.
Hopper,Paul J.,&Sandra A.Thompson.1980.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Language 56:251-299.
Li,Zongjiang(李宗江).2010.Guanyu huayu biaoji laiyuan yanjiu de liangdian kanfa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On the origin of discourse markers with wǒshuōas an example].Shijie Hanyu Jiaoxue世界汉语教学[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010.2:192-198.
Liu,Liyan(刘丽艳).2006.Huayu biaoji“ni zhidao”话语标记“你知道”[The discourse marker ni zhidao].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2006.5:423-431.
Liu,Yuehua(刘月华).1987.Yong“ma”de shifeiwenju he zhengfanwenju yongfa bijiao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用法比较[The comparison of yes-no questions with“ma”and A-not-A question usage].Juxing he Dongci句型和动词[Patterns and Verbs],ed.by Modern Chinese Research of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117-138.Beijing:Yuwen Chubanshe语文出版社Beijing:Language&Culture Press.
Lü,Shuxiang(吕叔湘).1985.Yiwen·fouding·kending疑问·否定·肯定[Interrogatory,negation and affirmation]. 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85.4:241-250.
Ran,Yongping(冉永平).2002.Huayu biaoji“you know”de yuyong zengliang bianxi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you know”].Jiefangjun Waiguoyu Xueyuan Xuebao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2002.4:10-15.
Shen,Jiaxuan(沈家煊).1989.Bu jia shuoming de huati:Cong“duida”kan“huati-shuoming”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Topic without instructions:From“reply”see“the topic-description”].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89.5:326-333.
Shen,Jiaxuan(沈家煊).1998.Yuyongfa de yufahua语用法的语法化[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pragmatic principles]. Fujian Waiyu福建外语[Foreign Languages in Fujian]1998.2:1-5.
Tao,Hongyin(陶红印).2003.Cong yuyin,yufa he huayu tezheng kan“zhidao”geshi zai tanhua zhong de yanhua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Phonological,grammatical,and discourse evidence for the emergence of“zhidao”constructions].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 the Chinese Language]2003.4:291-302.
Tomlin,Russell S.1985.Foreground-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ntax of subordination.Text 5:85-122.
Wu,Fuxiang(吴福祥).2005.Hanyu yufahua de dangqian keti汉语语法化的当前课题[Curren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Yuyan Kexue语言科学[Linguistic Sciences]2005.2:20-32.
Xu,Liejiong(徐烈炯),&Danqing Liu(刘丹青).1998.Huati de Jiegou yu Gongneng话题的结构与功能[Topic: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Shanghai:Shanghai Jiaoyu Chubanshe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Zhang,Bojiang(张伯江).1997.Yiwenju gongneng suoyi疑问句功能琐议[Comment on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97.2:104-110.
Zhang,Bojiang(张伯江).2009.Cong Shishou Guanxi dao Jushi Yuyi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From“Agent-patient”Relation to Constructional Meaning].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Zhou,Xiaojuan(周筱娟).2004.Guanggao dier rencheng limao zhidai biaoji广告第二人称礼貌指代标记[Second person courteous designation labels in ads].Jianghan Daxue Xuebao江汉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2004.3:74-77.
胡建锋,男,1968年1月生,安徽宁国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篇章语言学等,曾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当代修辞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出版著作1部。
Foregrounding and the Function of“zhidao ma”
Hu Jianfe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The foreground information,generally located in independent clauses or main clauses, is sometime characteristic of a tense-aspect or focus marker.“Zhidao ma”(知道吗)shows a foregrounding function.The information label marked by its orientation could be regarded as foreground information.Originating from an initiation function of the“zhidao...ma”questions,the interrogative degree of this structure weakens or even disappears in some specific contexts and its object is no longer present.This situation results in zero interrogative and semantic abstraction,and“zhidao ma”turns into a discourse marker.After losing the interrogative property,the focus of this question is backshifted to highlight the information that follows,so that“zhidao ma”implies a foregrounding function.
“zhidao ma”;foregrounding;abstraction path
H146.3
A
1671-9484(2015)02-0194-12
2013年5月23日 [定稿日期]2014年3月25日
10.7509/j.linsci.201403.028506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YY126)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4ZS114)资助,《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