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预期话语标记“怎么”*
2015-05-15焱黄丹丹
刘 焱黄丹丹
1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83
2无锡八佰伴商贸中心有限公司 江苏 无锡 214000
反预期话语标记“怎么”*
刘 焱1黄丹丹2
1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83
2无锡八佰伴商贸中心有限公司 江苏 无锡 214000
文章主要考察话语标记“怎么”。指出它是一个反预期标记,具有“惊异或意外”和“批评或嗔怪”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这两种不同的“怎么”在其语篇构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怎么”还具有开始话题和切换话题的语篇功能。话语标记“怎么”是由询问原因的“怎么”语法化而来的。
怎么 反预期 语用功能 语篇功能 语法化
1 引言
在自然口语中,疑问代词“怎么”的使用频率很高,可以用来询问情状、方式、原因等,句法位置可在句中,也可在句首。对在句中的“怎么”,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吕叔湘(1944,1999)、刘月华(1985)、邵敬敏(1995)、郭继懋(2001)、蔡维天(2007)、邓思颖(2011)等。而对于独立出现在句首〔1〕邵敬敏(1995)认为是语首。为区别起见,本文把话语标记的“怎么”的出现位置统称为“语首”。并且其后有语音停顿的“怎么”,吕叔湘(1999)、邵敬敏(1995)和张斌(2001)都有所提及,但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描写与解释。我们认为,出现在语首的“怎么”的功能已经完全不同于句中的“怎么”。试比较:
(1)“这怎么是坏消息?这是好消息呀。也该让人家到咱家来了。怎么,你们已经进了一步?”〔2〕“怎么”有时会重叠出现,如“我说:‘怎么怎么,你爸爸介绍的朋友,还要面试不成?’”,但这种用例较少。
在例(1)中,前后出现了两个“怎么”,前一个“怎么”(记作“怎么0”)是疑问代词,在句子中作状语,与所修饰的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在句法上不可删除。而后一个“怎么”有如下几点不同:第一,“怎么”后面有明显的语音停顿;第二,“怎么”在句中相对独立,与相邻成分不构成更大的句法单位;第三,“怎么”在句法上没有强制性,它的有无不影响后面语句的命题内容和真值条件。第四,“怎么”没有明确的词汇意义或命题意义,只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由此可见,后一种“怎么”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本文即专门讨论话语标记“怎么”的语用意义、功能及语法化的历程及动因。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13YJA740037)。邵敬敏教授、张谊生教授、王健教授和《语言科学》匿名审稿专家都对本文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2 话语标记“怎么”是反预期标记
话语标记“怎么”是一个反预期标记。Heine等指出,反预期信息标记的功能是表示一个陈述在某种方式上与特定语境中说话人认为是一种常规的情形相背离。言谈事件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the states of affairs)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该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参看Heine et al.1991;Traugott 1999;Traugott& Dasher 2002)。
在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对象对于同一个信息的信息量掌握得并不相同。从言谈事件参与者的预期(expectation)的角度,言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被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counter-expectation)和中性信息(neutral)三种。新信息与预期信息方向一致,即为预期信息,不一致则为反预期信息,受话者没有预期的新信息的属于中性信息(转引自齐沪扬和胡建锋2006)。
很多语言常常用一些专门的语法手段来标示反预期信息,汉语也是如此。反预期的情形大体可概括为:“语句U2非给定的语句U1所预期”(转引自吴福祥2004)。一般来说,反预期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主观认识与事物发展实际状况存在距离,二是客观事物发展超出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或事理逻辑。“怎么”也体现了这两种反预期类型。
1)主观认识与事物发展实际状况存在距离。这是“怎么”最常见的反预期类型。这类“怎么”的功能即为刘月华(1985)、吕叔湘(1999)、邵敬敏(1995)和张斌(2001)等所说的“惊异”。例如:
(2)我就试探着问他春红的名字,谁知他露出来一副惊讶的表情。“怎么,你们不认识?春红可
说过你是你们东北老乡里的才子呀。”
(3)爸爸问:“究竟为什么抓你呢?”弟弟倏地站起来,惊愕地直视着爸爸:“怎么,你不知道?!”
(4)过门未满月,就哭着跑了回来,说家里已揭不开锅,父亲惊讶地问:“怎么,那么高的稻囤子被人偷了不成?”
2)客观事物发展超出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或事理逻辑。吴福祥(2004)指出,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通常体现为某个言语社会普遍接受或认可的“先设”,它是人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常规”,在认知语言学中这种“先设”或“常规”通常被称为老套模式(stereotypes)。而某些“怎么”正反映了某一事实与这类老套模式的不同。这类“怎么”多在非对话或独白中见到。
(5)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
(6)走在外滩马路上,广州人会很惊讶,怎么,万吨巨轮可以与人比肩同行,驶进闹市中来?
综上,“怎么”是一个反预期标记。
3 “怎么”的语用功能及句法表现
3.1 “怎么”的语用功能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标记的首要功能在于指明语境特征和语境效果,最大程度地提供话语信息,从而引导听话人的理解话语,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或代价。“怎么”的作用便是说话人向受话人明示自己的反预期心理。说话人面对与自己的预期相反的信息时,一般有两种心理反应:一是惊异或意外,记作“怎么2”。当信息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时,说话人的心理反应是“惊异”,当信息与预期差距不大或者说话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信度时,说话人的心理反应只是“意外”。二是批评或嗔怪。第二种反映是第一种反映的延伸,因为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的预期相反,说话人在“惊异”或“意外”之余,会因为信息与自己的预期相反而感到自己的面子受到了威胁,由此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并因此对信息来源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或嗔怪。当接收信息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时,说话人主要是“批评”,当预期差距不大或者交际双方的关系比较亲密时,则是“嗔怪”,记作“怎么3”。
3.1.1 “怎么2”——惊异或意外
因为某一信息与自己的预期相反,说话人自然产生某种情感反应,比如“惊异”。吕叔湘(1999)、刘月华(1985)、邵敬敏(1995)、张斌(2001)和邓思颖(2011)一致认为,句首“怎么”表示“惊异”。我们基本赞同这一看法。例如:
(7)“我说的是人家公安人员有本事,不包括你。你不行,这事你查了半天不也没查出来。”“怎么,你已经在厂里开始查了。”单立人大为吃惊,“是那个分局长给你打电话了?”
(8)党委书记贺玉梅进来了,脸上血拉拉的好几道子。吕建国吓了一跳:怎么,又干仗了?
(9)“只卖二千八百元。”售货员彬彬有礼地答道。“怎么,二千八百元?”杨文青瞠目结舌,差点叫了起来。
上述几个例句中,都出现了“大为吃惊”、“吓了一跳”、“瞠目结舌”等词语,从侧面说明了“怎么”是说话人“惊异”的情感外现。但考察更多的用例后发现,有些“怎么”表示的情感还达不到“惊异”的程度,至多是有点“意外”。例如:
(10)“我跟你去。”南希坚决地说。“怎么,你今天走单了?”于德利开句玩笑。
(11)这时,邻桌过来一个既和我们认识也和那伙人熟识的小个儿,满脸堆笑对高晋和那人说:“怎么,你们还不认识吗?我给你们介绍一下……”
(12)“你的男朋友呢?”他问道,“怎么,难道你还能没有位漂亮的骑士么?
在上面几个例子中,说话人有的是“开玩笑”,有的是“满脸堆笑”。此时,说话人对于反预期的新信息还算不上“惊异”,充其量是有点“意外”。因为,我们认为,话语标记“怎么”表达的是说话人“惊异”或“意外”的心理情感。
3.1.2 “怎么3”——批评或嗔怪
当说话人接收到与自己的预期相反或者不在自己预期内的新信息时,说话人除了感到“惊异”或“意外”,更有甚者,会由此产生不满,对反预期的信息来源进行批评或指责。当接收信息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时,说话人主要是“批评或指责”反预期信息来源的责任人;当新信息与预期差距不大或者交际双方的关系比较亲密时,说话人则主要是“嗔怪”该信息来源的责任人。例如:
(13)吕建国骂道:怎么,你们不该打是怎么着?厂子穷兮兮的你们还鸡巴偷,偷谁啊?
(14)他自动要求停止工作,说“免得组织上被动”。有人拍桌子说:“怎么,清队清到你老婆头上,你不干了!”
(15)“不是当面请示过您吗?!”谁知康生大怒,在电话里喊:“怎么,你连中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吗?!”
以上例句主要是说话人因为某一信息的反预期而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或指责。例句中都出现了“骂”、“拍桌子”、“大怒”等批评或指责的话语或身体语言。而下例更能说明问题:
(16)萍(抬头,惊讶):爸!您还没有睡。 朴(责备地):怎么,现在才回来。
写作者直接把说话人的心理情感(责备地)描述出来了。以下则是表示“嗔怪”的例子:
(17)献忠望望两行众将,又回头望望闯王,笑着说:“怎么,还来这一套?嗨,你们真是多礼!”
(18)靳开来斜觑着梁三喜,“怎么,要早躺下梦中会‘春妮’呀!”
(19)大娘故意把脸一嗔指着贾正:“怎么,大娘说到你心眼里去啦?到那时你要真的那样对待我,看我撕了你的嘴。”
例句中的“笑着说”、“斜觑”、“嗔”等话语说明说话人并不是真的批评受话人,而是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的“嗔怪”。当然,“惊异”和“批评”不是截然对立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有时二者难以区别,例如:
(20)“我不想陷进去,我不想丧失也不想看别人丧失独立的人格。”“怎么,你害怕了?”晶晶看着我大惊小怪地喊,“吓成这样,简直面无人色了嘛。”
上例很难区分说话人是“惊异”还是“批评”,也可能兼而有之。
3.2 “怎么”语篇组成部分的句法特征
话语标记“怎么”的语篇模式可以标记为:“S1。怎么,S2。S3。”S1是反预期信息来源,〔3〕信息来源有两种:话语和场景。虽然话语和场景的性质不同,但它们所引发的效果是相同的,因此,为方便起见,我们把二者统一标记作S1。“怎么, S2。”是说话人面对反预期信息的心理和话语反应。S3是听话人的反应。表达不同语用功能的“怎么2”和“怎么3”在形式上也有不同的表现,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词汇不同外,更重要的是,“怎么”所系联的语篇组成成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同。
3.2.1 S2的语义内容不同
在“怎么2”语篇中,S2主要是对反预期的信息进行求证或确认,其内容主要是事实层级的。例如:
(21)“是吗?跟我说正经的?可我今儿还就想当会儿流氓。”马锐严肃地望着爸爸,“怎么,心里不痛快?是不是又想起你那个小情人了,觉得对不住她?”
(22)“我说的是人家公安人员有本事,不包括你。你不行,这事你查了宋天不也没查出来。”“怎么,你已经在厂里开始查了。”单立人大为吃惊。
(23)姑乙(惊讶地):哦,今天三十?——那么楼下的也会出来,到着房子里来。
姑甲:怎么,她也出来?
以上例句中,S2都是针对事实层级的内容进行求证或确认。在“怎么3”语篇中,S2主要对反预期信息来源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或嗔怪,其内容主要是针对事理层面而发的评价,且多为消极的评价。例如:
(24)都说话呀?怎么,哑吧了一个个儿的? (25)我嘻嘻笑起来。“怎么,你看不起人。”
(26)怎么,还不相信我这个市委书记?
3.2.2 S2的句类不同
在“怎么2”语篇中,当“怎么2”表示有疑问的“惊奇”时,S2主要是带“吗”或不带“吗”的是非问疑问句,也有部分正反问句。〔4〕S2也可以是特指问。例如:(i)曹纯之睁开眼,见是副部长的警卫员,便问:“怎么,出什么事啦?”(ii)急匆匆地来到家里,庄先生一看我脸色不对头,马上不安地问着:“怎么,有什么事吗?!”说话人只看见某一外部形式(副部长的警卫员、脸色不对头)与预期相反,但还不知道反预期的具体内容(原因),因此要使用特指问询问原因,但这里的“什么”多为虚指用法,可删除。故S2这一用法不影响本文的立论。形式上表现为句末使用问号。例如:
(27)怎么?我要回来的消息传得这么快吗?
(28)见到衣衫褴褛,形销骨立的段文杰,常书鸿的眼里涌出了泪光:“怎么,你还在这里等着?”
(29)她指着照片笑着问我:“怎么,你和张小姐都喜欢这套服装,是吗?”
(30)当然也包括你们的领导,怎么,你们监狱的领导是不是还不知道这件事?
或者是回声问,如例(23)。还可以是设问句,例如:
(31)“怎么,不说话了,不说话就是不愿意。”
(32)“怎么,不服气?不服气,就干一次试试啊。”
当说话人的确信程度较高而疑问程度较低时,S2则体现为陈述语气或感叹语气,形式上表现为句末使用句号或者感叹号。例如:
(33)繁(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34)浅色的窗帘衬出她乌黑油亮的一头短发——怎么,她竟将长发剪了。
(35)远处有一个人跑着、跳着,偶而随风传来一阵阵的呼声。“是东尼!怎么,他疯了!”尼奥叫着。(36)江涛说:“怎么,你今天起得这么早!”
在“怎么3”语篇中,S2主要是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反问句。例如:
(37)找我干什么?现在是前方吃紧,可有人却在后方紧吃!怎么,难道还要我去陪他们吃吗?
(38)你是你们单位的大红人。是工会主席,是区人大代表,是先进,是模范,是标兵。怎么,到了你有实际困难的时候,这些荣誉都一钱不值啦?……
3.2.3 “怎么”的答句功能不同
“怎么”语用功能的不同还反映在答话上。“怎么”多用于对话中,不同的“怎么”引发的答话是不同的:“怎么2”答句的主要功能是释疑或附和,“怎么3”答句的主要功能是辩解或道歉。
针对有疑问表示“惊异”的“怎么2”,答话人的主要任务是释疑,根据说话人的疑问进行回答。由于S2主要是是非疑问性的,故答话人的回答也是以肯定或者否定为主。例如:
(39)姑乙(惊讶地):哦,今天三十?——那么楼下的也会出来,到这房子里来。
姑甲:怎么,她也出来?
姑乙:嗯。(多话地)每到腊月三十,楼下的就会出来,到这屋子里。
(40)刘利全点点头:“噢,原来是这样。怎么,他们已经追究你们了?”于德利很难地点点头。
(41)“怎么,他老毛病又犯了?”“那倒不是,他倒是学聪明了,……他表面是对我尊重了,但骨子里,那些不良品质并没有得到改正,又用另一种形式从其它方面不断地露出头来。”
(42)“怎么,你害怕了?”晶晶看着我大惊小怪地喊,“吓成这样,简直面无人色了嘛。”
“没有,我根本就不是怕,我是在坚持我的原则——我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针对“信大于疑”的“怎么2”,答话人也明白发话人这一心理,不是给以肯定或否定的正面回答,而只是为了维护发话人面子的礼貌性的附和。例如:
(43)繁: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凤:“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44)傅老:和平,怎么,都歇着了。
志国:没事,您坐您坐。
上两例中,说话人对反预期信息的确信程度大于疑问程度,答话人也明白自己不需要释疑。但根据礼貌原则中“尽量与对方保持的准则一致”,答话人还是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附和。
与“怎么2”不同,“怎么3”的答话主要是辩解、道歉或者自我解嘲。例如: (45)朴:(责备地)怎么,现在才回来。萍:不,爸,我早回来,我出去买东西去了。(46)傅老:怎么,又哄着我玩儿呐!和平:您瞧这是怎么话儿说的……儿媳年幼无知,说话没有深浅,还请公公海涵。(47)张守敬俏皮他说:“怎么,老五,你不怕田玉峰把这匹牲口留下么?”
“今天我可放心。就让三哥骑一匹金马去,田玉峰也不会留下。”
此外,“怎么2”和“怎么3”语用功能的不同在语音也有所体现,二者在发音时有细微的差别,“怎么2”的语调是上扬的,“怎么3”语调是下降的。“怎么2”与“怎么3”的差别总结如表1。
表1 “怎么2”与“怎么3”的差别
4 话语标记“怎么”的篇章功能
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体现了交际主体对交际活动自身连贯性的关注,话语标记在语篇的形式连贯和内容连贯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话语标记“怎么”也是如此,它既有形式连贯作用,也有内容连贯作用。前者主要是标示交际活动的开始,后者主要是标示话题切换。详述如下。
4.1 开始话题
“怎么”常常出现在会话的首轮,它的作用除了表示上述所说的语用义之外,还有标示话题开始的作用,主要是提示听话者会话的开始,达到吸引听话人注意力的目的。例如:
(48)我抖了抖身上的水,拐弯往楼后门里走,正碰见拎着竹椅去乘凉的吴胖子他妈。老太太一见我愣了一下,瞅天:“怎么,落雨了?”
(49)马英清楚地看到他身后小窟窿里透出的光亮,这不是梦,莫非这一切都是真的,他的心跳起来。“怎么,你好些了吗?”肖阳见他醒过来了,关切地问道。
(50)“怎么,中午了,饭熟了吗?”余永泽狸猫一样又偷偷地跳进来了。
以上三例中“怎么”都是在首话轮中出现,作为起始语出现的,此时,“怎么”主要是个注意力吸引语,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从而与其建立一种互动关系,提醒听话人注意后面的信息。
4.2 切换话题
切换话题是指把当前的话题从交际中撤出,换上一个新的谈论对象。“怎么”可以在对话中充当话题转换的提示词,提示接受前后的话题不同,以给听话人一个心理缓冲的过程。例如:
(51)嘿,王晓燕怎么没见,你见着她了吗?怎么,你的脸色白得这么难看?
(52)(张献忠)叫着说:“好小子,老子一年多没见你,你往上猛一蹿,差不多跟老子一般高,长成大人了。怎么,双喜儿,箭法可有长进么?
(53)我才去,还没发军装,再说,我有个盟弟当司务长,还不是自由兵么!怎么,你这遭儿来有事吧?
“怎么”的转换话题功能在形式上还有其他佐证。说话人在话题转换的“怎么”出现之前会有语音上的停顿,反映在形式上就是使用省略号或破折号。例如:
(54)老驴头说:“又是去问他字儿!闺女家不做针线,老是看那闲书干吗?要是看慌了心……怎么,他还带回老婆孩子来?”
(55)“不太好,离了婚了。”她苦笑,“我们说些快乐的事——怎么,你还没娶太太?”
或者不同的话题分别位于说话人的两端,例如:
(56)“我这次来是想了解一下马锐在学校的近来表现。”马林生找了把椅子坐下,神情沉重,“怎么,李老师不在?”
(57)冯大狗看了他一眼,笑了说:“算了吧!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能拉车!”仔细一看,又问:“怎么,你在这儿落了户?”
在这几个例句中,“怎么”正是对话题转换起到了提示作用,有了“怎么”,听话人会有一个心理准备和缓冲的过程,对话题的转换也就比较能接受。而如果没有的话,听话人不免会觉得突兀,话语理解的连贯性也会受到影响。
5 “怎么”语法化的机制
话语标记“怎么”无疑是语法化的产物,下面主要分析其演变机制。
5.1 功能变化——由“问因”到“否定”再到“反应”
一般认为,“怎么”为疑问代词,主要用于疑问句中,可以询问性质、状况、方式等,记作“怎么0”,也可以在句中或句首询问原因,记作“怎么1”。例如:
(58)你是怎么来的上海? (59)你怎么来上海了?
例(58)是询问动作的方式,例(59)是询问事件的原因。“怎么”询问原因的功能已经得到学界公认。与现代汉语中另一询问原因的疑问代词“为什么”相比,问原因的“怎么”有其不同之处。事实上,这两个代词是各有分工的。试比较:
(60)a.你为什么来上海? b.你怎么来上海了?蔡维天(2007)指出,情态词前的“怎么”是关于起因、来由的问题;而“为什么”则是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world knowledge)有关。也就是说,当人们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时,“为什么”可以完成这个任务。此时,说话人只是想得到某一知识,这一知识对于说话人来说是未知的,是新信息,因而说话人对该知识的情感倾向性较小。如例(60)a说话人只是想知道“你来上海”的原因。而例(60)b则不同,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而言,说话人一定知道听话人此时不应该在上海(预期),当听话人出现在上海时(反预期),说话人感到奇怪,因而发出了疑问。韦纳(Weiner 1985)指出:“对原因的搜求是有意外的事件引起的”(转引自刘永芳2010:110),刘永芳(2010:111)也指出,在对某种行为事件进行归因时,人们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为什么这种行为产生了”,而是“为什么这种行为事件和头脑中的某种标准不相符合”;人们要解释的不是目标事件本身,而是它与主观标准之间的差异。
可见,“怎么”询问原因的初始就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在内。对于一个新信息来说,说话人对于该信息是未知的,但对于其相关的背景信息则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即预期),当新信息本身与其背景不符即反预期时,而说话人更加关注自己的预期时,“为什么”就不能完成这一特殊的要求,而只能使用“怎么”来实现这一功能。当“怎么”的这种“反预期”话语义反复使用后,就被规约化并进一步语义化了。
不同的“怎么”的句法功能和形式也有显著变化。“怎么0”的主要功能是“询问”,是针对动词而产生的特指疑问,即有疑而问,属于真性疑问。听话人一般要针对疑问点进行回答。例如:
(61)“你怎么来的?”“坐飞机来的。”
问询原因的“怎么1”也是有疑而问。但疑问的同时还包含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即反预期心理。“怎么1”的主观性(人际功能)有所增强。例如:
(62)刘丽娜……说:“其实,这套房子不是我买的……是我老公给我买的。”我有些吃惊,在我的印象中,刘丽娜连男朋友都没有,怎么突然就冒出了个“老公”?
例(62)的“怎么”为有疑而问,这个疑问主要是事件的反预期造成的:说话人心中已经有了预期(在我的印象中,刘丽娜连男朋友都没有),但当前发生的事情又与自己的预期不同(是我老公给我买的)。这里“怎么”询问原因的同时还带有外显说话人“吃惊”这一主观心理的人际功能。再如:
(63)谁说是清账?那全县都在清账,怎么没杀别人单杀你呢?
(64)老弟呀,你没搞错吧,这儿可是我的地盘哟,我刚回趟老家,怎么就被你占了?
(65)你过来,你这畜生,怎么不来向我请安了?
此时,“怎么1”问因的功能减弱,反问或质问的语气更强了。与普通疑问句相比,反问句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这一点学界已达成共识,详见邵敬敏(1996)、郭继懋(1997)、刘娅琼(2004)、冯江鸿(2004)、殷树林(2009)、胡德明(2010)。尽管各家归纳的语用功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与普通疑问句相比,反问句往往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反问的“怎么1”主观性更强了。而就礼貌程度而言,反问句往往带有否定意味,礼貌程度往往低于疑问句,这为“怎么”表达不满这种威胁面子的不礼貌功能提供了句类支持。
独立于句首的“怎么2”、“怎么3”的疑问程度更低,很大程度上为无疑而问,更主要的是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
就人们的常规认知心理而言,面对反预期的事件,说话人往往会自发地询问事件原因(问因:怎么1);反预期事件的结果也往往会使说话人产生惊奇或意外的情感(反应:怎么2);而当反预期的结果损害说话人的利益或威胁到说话人自己的面子时,说话人自然会因此产生不满并采取行动,后果就是对反预期信息来源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或指责(评价:怎么3)。可见,“反预期”是话语标记“怎么”形成的最关键的语义基础。张秀松(2008)也曾指出:“怎么”询问原因是“带有言者不满或惊讶的主观情态,……是一种假性疑问,真正的话语功能是责备或惊叹”。
至此,可以说,“怎么”由疑问代词演化为话语标记的主要机制是转喻。根据沈家煊(1999):转喻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是两个相关认知范畴往往属于同一个“认知框”之间的“过渡”,以一个概念为参照点建立与另一个概念的心理联系。一个事件可以包含许多层面:比如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后果等等。“起因——结果——后果”都属于“事件”的同一个认知框架。由问起因(怎么1)到反应(怎么2)再到评价(怎么3),主要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由事件起因转喻事件结果;进而转喻事件后果。
“怎么”语法化过程也伴随着“主观化”,即语法化后的形式的语法意义偏于说话者对事物、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情绪。“怎么”由表示“问因”到“表达吃惊”再到“表达不满”正是客观意义向主观的延伸。“怎么”询问原因是基于说话人的反预期心理而发的,带有了说话人的主观性。因此,相对于询问方式的“怎么”来说,询问原因的“怎么”的主观性较强。二者的主观性在句法上也有所表现。邵敬敏(1996:186-187)指出“怎么”询问原因时有如下几种句法形式:1)VP开头有助动词“会、能、肯、放、要、可以”以及副词“还、也、又、再、老”等出现;2)VP末尾有语气词“了”;3)VP是否定式;4)VP为形容词,前面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来指称。刘月华(1985)、蔡维天(2007)也持类似观点。从上述共现成分可以看出,问原因的“怎么”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问方式的“怎么”一般可以跟“究竟、到底”等副词或表示确认的语气词“的”,说明其客观性较强。
5.2 位置变化——由句中到句首再到语首
询问方式的“怎么0”的位置比较固定,一般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充当状语。而询问原因的“怎么1”有较多的出现位置,可以出现在句中,这种用法较为多见。例如:
(66)你怎么这么晚才来?
(67)好好的他怎么哭了?
也可以出现在句首,而且出现在句首的“怎么”只能询问原因。例如:
(68)我禁不住问:“田总,怎么你生病在家,还搞科研?”
(69)怎么你没话说了?同意了?
肖治野(2009)曾指出,问方式的“怎么”只指向句子中心的某个特定成分,而问原因的“怎么”的疑问域是整个句子,因而问原因的“怎么”可以出现在句首。这一分析非常精准。由于句首是句子最高的层次,属于句子的“边缘位置”,正是句法与语用接口(interface)的地方。这个位置比较容易进入语用领域,获得较强的特殊语用意义(邓思颖2011)。句首位置也为“怎么”进一步脱离出来提供了句法条件。
“怎么”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前移,由句尾到句中,再到句首,其独立性逐渐加强,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也渐渐疏远。最终导致“怎么”脱离句子而独立出来。
综上,话语标记“怎么”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如表2所示。
表2 “怎么”的演变过程
6 “怎么”语法化的历时考察
6.1 反预期疑问的“怎么”
通过考察历时语料,发现询问原因的“怎么”最早出现于南宋。〔5〕限于个人能力和篇幅,本文不讨论“怎么”的来源,只简单梳理“怎么”成词后的历时过程。例如:
(70)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待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南宋《话本选集1》)
(71)姐姐则管听琴怎么?张生着我对姐姐说,他回去也。(元《西厢记杂剧》)
(72)夜来老夫人说,着红娘来请我,却怎生不见来?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
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怎么不见红娘来也呵?(元《西厢记杂剧》)
早期问原因的“怎么”甫一出现,即包含了反预期的主观情感在其中。以上三例都是针对反预期事件而产生的疑问:如例(70)“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听到的事实却是丈夫要把自己卖掉。“怎么”引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反预期事件客观描写。
清代该类用例增多,不同的是“怎么”较多出现在句首位置。〔6〕吕叔湘(1985)指出句中问原因的“怎么”的出现时间比句首的“怎么”要早得多。例如:
(73)又听那人道:“啊呀!怎么他脖子上有个口子呢?敢则是被人杀了。快快报与员外说小姐还魂了。”(清《七侠五义》)
(74)“怎么你这外甥生得如此体面,不似你们村庄中的样子么?”(清《七剑十三侠》)
6.2 反预期反问的“怎么”
说话人因对方的言语举动不合预期而反问。例如:
(75)员外道:“我是他公公,怎么好说他?也罢,待我同他讨茶吃,且看怎的。”(南宋《话本选集1》)
(76)你着我来,却怎么有偌多说话!(元《西厢记杂剧》)
此时“怎么”不再作为会话交际的始发语出现,而是作为话语交际的应答语出现:主要是对会话交际中另一方的反预期言语举动进行否定。
6.3 表示惊异的主观性标记“怎么”
清末,表示惊异/意外的“怎么2”独立于语首出现,依然是作为话语交际的应答语出现,对会话交际中另一方的反预期言语举动做出反映,但不再是否定性反映,而更多表达说话人惊异/意外的主观情感。“怎么2”后面引导的内容主要是对反预期的信息的进一步验证或确认。例如:
(77)金生道:“我是要‘尖上尖’的。”小二却不明白。金生道:“怎么,你不晓得‘尖上尖’?就是那青笋尖儿上头的尖儿……”(清《七侠五义》)
(78)沈仲元道:“此是何人?”智化道:“怎么,贤弟忘了么?他就是馆童艾虎。”(清《七侠五义》)此时,“怎么”的疑问代词的功能消失:不是询问起因,不期待对方的回答或解释,而主要表明说话人自己惊异/意外的主观心理。如例(77)是金生对小二不明白“尖上尖”感到奇怪。同时稍晚,“怎么3”出现,其后引导的内容主要是说话人反预期事件而引发的负面评价。例如:
(79)那和尚登时翻转面皮,说道:“呸!我将酒敬人,并无恶意。怎么,你把我的酒也泼了,盅子也摔了!你这个人好不懂交情!”(清《儿女英雄传》)
(80)如玉不回答。那汉子发话道:“怎么,我让你吃酒,你装聋推哑,你真个当我沾你的光么?”(清《绿野仙踪》)
从历时角度看,疑问代词“怎么”演变为话语标记的“怎么”,最关键的是看它所引出的话语内容是对反预期事件(包括言语行为)的客观求解还是对反预期事件(包括言语行为)的主观否定,抑或是对反预期事件的主观反应(惊异或不满)。也就是说,“怎么”的用法与说话人的主观心理有直接关系。当说话人客观求解的心理占优势时,“怎么”体现为反预期的疑问,为疑问代词;当说话人不认同的心理占优势时,“怎么”体现为反问,为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当说话人的主观反应占优势时,“怎么”作为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减弱,人际功能的程序性增强,从而逐渐成为表示“惊异/意外”或“不满”的话语标记。“怎么”主观性增强的同时伴随出现的是位置的不断前移。
7 结语
在自然口语尤其是对话中,“怎么”已经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其语用功能有两种:一是表达说话人的惊异或意外,二是表达说话人因惊异或意外而不满的批评或嗔怪。“怎么”的语用功能的不同在其后续句及答句中都有所体现。话语标记“怎么”具有开始话题和话题转换的语篇功能。“怎么”的话语标记用法是语法化的产物,是由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怎么”虚化而来的,虚化的机制主要是转喻和主观化。询问原因的“怎么”位置从句尾到句中最后到了整句句首,这为话语标记“怎么”的形成做好了形式上的准备。从问因(反预期的事件起因)到表达吃惊(反预期事件的结果)再到表达不满(反预期事件的后果),背后主要是转喻的机制在起作用。在演变过程中,“怎么”表示“真性询问”的客观功能弱化,无疑而问甚至反问的主观性功能增强,引导听话人理解交际话语的人际功能增强,从而实现了话语标记的转化。
Feng,Chuntian(冯春田).2000.Jindai Hanyu Yufa Yanjiu近代汉语语法研究[Research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Ji’nan:Shangdong Jiaoyu Chubanshe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Ji’nan: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Guo,Jimao(郭继懋).1997.Fanwenju de yuyi yuyong tedian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hetorical question].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97.2:111-121.
Guo,Jimao(郭继懋).2001.“Zenme”de yufa yiyi ji“fangshi”“yuanyin”he“qingzhuang”de guanxi“怎么”的语法意义及“方式”“原因”和“情状”的关系[Grammatical meaning of“zenme”and relations between“manner”,“reason”and“situation”].Hanyu Xuexi汉语学习[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2001.6:7-17.
Hu,Deming(胡德明).2010.Xiandai Hanyu Fanwenju Yanjiu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AStudy on Rhetorical Question of Modern Chinese].Hefei:Anhui Renmin Chubanshe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Hefei:Anhu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Liu,Yaqiong(刘娅琼).2004.Shi xi fanwenju de fujia yi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Additional meaning of rhetorical question].Xiuci Xuexi修辞学习[Rhetoric Learning]2004.3:74-75.
Liu,Yongfang(刘永芳).2010.Guiyin Lilun jiqi Yingyong(Xiuding ban)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修订版)[Attribu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Revision)].Shanghai:Shanghai Jiaoyu Chubanshe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Liu,Yuehua(刘月华).1985.“Zenme”yu“wenshenme”“怎么”与“为什么”[“Zenme”and“weishenme”].Yuyan Jiaoxue yu Yanjiu语言教学与研究[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1985.4:130-138.
Lü,Shuxiang(吕叔湘).1944.Zhongguo Wenfa Yaolüe中国文法要略[An Outline of Chinese Grammar].Shanghai: Shangwu Yinshuguan上海:商务印书馆[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
Lü,Shuxiang(吕叔湘).1999.Xiandai Hanyu Babai Ci(Zengding ben)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Eight Hundre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Lü,Shuxiang(吕叔湘),&Lansheng Jiang(江蓝生).1985.Jindai Hanyu Zhidaici近代汉语指代词[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Shanghai:Xuelin Chubanshe上海:学林出版社[Shanghai:Academia Press].
Peng,Kejun(彭可君).1993.Shuo“zenme”说“怎么”[About“zenme”].Yuyan Jiaoxue yu Yanjiu语言教学与研究[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1993.1:114-125.
Qi,Huyang(齐沪扬),&Jianfeng Hu(胡建锋).2006.Shilun fu yuqi xinxi biaoji geshi“Xshi X”试论负预期信息标记格式“X是X”[On under-expected information of the marked“X is X”structure].Shijie Hanyu Jiaoxue世界汉语教学[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006.2:31-39.
Shao,Jingmin(邵敬敏).1995.“Zenme”yiwenju de yufa yiyi ji gongneng leixing“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The grammatical effects and function types of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initiated by“zenme”].Yufa Yanjiu he Tansuo语法研究和探索[Studies and Explorations of Grammar]7:185-199.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Shen,Jiaxuan(沈家煊).1999.Zhuanzhi he zhuanyu转指和转喻[Metonymic model of transferred designation of de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Dangdai 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 Linguistics]1999.1:3-15. Shen,Jiaxuan(沈家煊).2001.Yuyan de“zhuguanxing”he“zhuguanhua”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A survey of studies on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Waiyu Jiaoxue yu Yanjiu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1.4:268-275.
Tang,Sze-Wing(邓思颖).2011.Wen yuanyin de“zenme”问原因的“怎么”[On causal how in Chinese].Yuyan Jiaoxue yu Yanjiu语言教学与研究[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011.2:43-47.
Tsai,Dylan W.-T.(蔡维天).2007.Chongwen“wenshenme wen zenmeyang,zenmeyang wen wenshenme”:Tan Hanyu yiwenju he fanshenju zhong de nei、wai zhuangyu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谈汉语疑问句和反身句中的内、外状语[“The hows of why and the whys of how”revisited:On inner and outer adverbials in Chinese interrogative and reflexive sentences].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2007.3:195-207.
Wu,Fuxiang(吴福祥).2004.Shishuo“X bubi Y·Z”de yuyong gongneng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On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X bu-bi Y·Z”].Zhongguo 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 the Chinese Language]2004.3:222-231.
Xiao,Zhiye(肖治野).2009.“Zenme1”yu“zenme2”de jufa yuyi chayi“怎么1”与“怎么2”的句法语义差异[On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analysis of“zenme1”and“zenme2”].Hanyu Xuexi汉语学习[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2009.2:44-49.
Yin,Shulin(殷树林).2009.Xiandai Hanyu Fanwenju Yanjiu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AStudy on Rhetorical Question of Modern Chinese].Ha’erbin:Heilongjiang Daxue Chubanshe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Ha’erbi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Press].
Zhang,Bin(张斌).2001.Xiandai Hanyu Xuci Cidian现代汉语虚词词典[Contemporary Chinese Function Words Dictionary].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Zhang,Xiusong(张秀松).2008.“Daodi”de gongshi chayi tanxi“到底”的共时差异探析[An exploration of the synchronic variation of“daodi”].Shijie Hanyu Jiaoxue世界汉语教学[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008.4:32-43. Zhang,Yisheng(张谊生).2000.Xiandai Hanyu Xuci现代汉语虚词[Contemporary Chinese Function Words]. Shanghai:Huadong Shifan Daxue Chubanshe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刘焱,女,1971年1月生,江苏邳州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黄丹丹,女,1987年7月生,江苏泰兴人。江苏无锡八佰伴商贸中心有限公司职员。
The Counter-Expectation Discourse Marker“zenme”
Liu Yan1Huang Dandan2
1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083
2Wuxi Yaohan Trade Co.,LTD,Wuxi Jiangsu 214000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scourse marker“zenme”(怎么).As a 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zenme”has two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indicating“surprise/unexpecteness”and“criticism/blame”.These functions are found in all aspects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s where they occur.“Zenme”could also serve to initiate and switch topics in discourses.This marker emerges fro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interrogative“zenme”to inquire about causes.
“zenme”;counter-expectation;pragmatic functions;discourse functions;grammaticalization
H146.3
A
1671-9484(2015)02-0181-13
2013年7月4日 [定稿日期]2014年10月24日
10.7509/j.linsci.201410.02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