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到底应该怎么读?

2015-05-13乔望松

课外语文·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宝丰读经国学

乔望松

【摘要】一方面是应该读,另一方面又不能大大方方地读,孔老夫子境地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当前的学校里也确实尴尬。这就涉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经典到底怎样读,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又不至于受人诟病?笔者愿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粗浅认识。

【关键词】国学经典;读经典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前不久在孔子像前举行跪拜仪式引发社会热议。该校规定在校学生每天6点之前以及下午大课间等两个时段组织学生诵读《论语》《道德经》《孝经》等传统经典每次诵读30至40分钟,该校校长称“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并且声称“读经能上北大清华,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这种主张和做法确实有些不妥。

穿汉服,诵经典,跪先贤不算宝丰一中首创,在几年前社会上的大小国学班、读经班、孟母堂就已经以传统文化的名义招收大量的学员,已引发过多次社会性的大讨论,最终也没有什么定论。但是宝丰一中的事例可以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教育界必须要重新认真思考经典在学校里到底应该怎么读的问题,否则还会有更多的学校陷入迷惘。

该不该读的问题是不必讨论的,一阵阵国学热,一个个国学辅导班,一场又一场的有关国学讲座以及一期期相关的电视节目,还有领导人脱口而出的经典名言,国际上愈来愈多的孔子学院都在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今天,应该重新发挥经典的价值。但是中小学12年间我们的教材上选了几篇“国学文章”呢?我们大致可以数得出来:《论语十则》《寡人之於国也》《鱼我所欲也》《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劝学》《逍遥游》《非攻》……这些数量实在太少,并且所选文章被分散在中小学12年间。这种零敲碎打式的学习充其量使学生达到应付考试的程度,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知道一些而已,根本不能形成传统文化基础。社会上的各种国学班和国学热,实际上反映了学校在国学教育上的缺失,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满。

一、读经典的目的指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士子的健全人格。传统经典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兼容并蓄的精神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索精神,孟子的“舍我其谁”的勇于担当与大丈夫的自信,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大智慧,庄子“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自由……学生诵读经典时如能深刻领会经典中的这些伟大的人格魅力,用这些精神品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己的人格,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但是,我们又必须明白一点,读经不是万能的!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绝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诵读经典。章士钊当年就提倡读经救国也没有什么结果,董仲舒独尊儒术乃至唐宋明清以来的读书人哪个不读经,但是还是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读经典本身不应该成为目的,读经典的目的应指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都应该围绕这一目的。

二、读经典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符合时代要求

教师要有批判精神,传统中的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性的就一定要大胆地舍弃,比如穿汉服、跪拜礼这些早应进入博物馆的礼仪绝不应该在现代学校里出现了。我们要学习的是几千年来传统经典的精髓,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经典的意义是“立人”,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像宝丰一中以及其他要求学生跪拜的做法能培养出学生的什么品质?是独立的人格还是不敢仰视圣贤的奴性?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只能表明组织者对于经典并不甚明了。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史子集浩如烟海。仅仅局限于论、孟、老、庄,未免显得过于狭隘,所以对于经典的选择应该从更宽泛的范围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采用独立阅读、小组研讨、专题研究性学习、集体讲座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开设选修课,组织对传统经学史学等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举办诵读大赛、举办辩论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组织每日诵读活动,但是绝不能像宝丰一中一样走到另一个极端。

笔者曾经在学校组织学生开办过一个国学班,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参加,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读《论语》、议《论语》,热闹非凡,后来还有的老师也参与了进来。当时的盛况显示出很多学生是很愿意认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的,只是我们教育者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式,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已。

三、经典的学习应该形成科学的序列

我们发现,现在国学教育搞的最热的是小学,初中次之,高中再次之。小学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以诵读为主,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到《弟子规》就基本结束了,能诵到《论语》的就很少了。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孩子大约在15岁就进入“大学”学习阶段,而大学就要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层递性。而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入学年龄恰恰是十四五岁,正是进入古人之“大学”时期。而我们似乎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阶梯形的,能不断提升层次的阅读序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仅仅推荐了几本书,当然包括《论语》之类的经典,但是怎么读,什么阶段读却没有做出说明,只能凭借语文老师安排了,而实际上语文老师也只是简单地将这些阅读书目介绍给学生而已。读不读,怎么读,只好听天由命了。如果考试涉及这些书目的内容,学生可能会读一读,如果不涉及,学生可能就不会去浪费时间了。所以教育界实在是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国学学习的序列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实施方案,不至于让一些本来想弘扬传统的学校再走弯路。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中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绕不开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如何让经典在现代发挥应有的价值,将是我们教育界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宝丰读经国学
宝丰酒的1989
“垂”改成“掉”,好不好?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