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燕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5-05-12耿媛媛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教育思想

耿媛媛

摘 要:自1020年开始,常燕生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教育思想,积极尝试教育改革。常燕生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办学理念、学制发展、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研究等方面阐述其教育思想内容,并且探讨其教育思想对促进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对国家社会有用人才,提升公民自我道德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常燕生;教育思想;当代意义

五四运动之前,常燕生在《平民教育》杂志连续发表新诗与论文,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深入批判当时陈旧的教育体制。1919年以后,常燕生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并主要从当时的教育状况出发,研究教育改革问题,发表了《教育上的理想国》与《全民教育论发凡》等有独特创见的文章,认为“从民国十七年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和政策变了好几次,但变来变去,根本的精神是前后一贯的,这一贯的地方,就是以统治的精神贯彻于教育之中。”1并认为要从人才培养、全民化体系建立等角度发展教育。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使常燕生教育思想并没有真正的付诸于教育实践,但那深邃的教育理念、前瞻性的教育战略,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至今仍可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借鉴。

1 常燕生教育思想分析

1.1 办学理念层面

常燕生认为国民党当局教育堕落“是由于十余年来教育当局所执行的错误的教育统制政策的结果,因为要在教育上贯彻统一政策,结果限制私立学校成立。”2教育政策针对公立学校颁布,对公立学校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却是诸多限制,这对私立学校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如果完全执行当时的教育政策,很难建立起一所私立学校。如果实行教育政策改革,放开对私立学校的限制,私立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常燕生认为应该实行办学自由,学校数量增加,学校之间会展开观摩和比较,办学质量较差的学校会吸收好学校的办学经验,改善自身的办学水平,公立学校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日趋改良。

1.2 学制发展层面

常燕生认为,在国家统治上实行统一的学制,虽然在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便利,但是也因此使很多新的教育形式无法生存和发展。与时俱进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实现不同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1922年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可谓是欣欣向荣,当时格里学校制、道尔顿制、蒙台梭利教育法等等不同的学制和教育方法都有机会实验和推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实验是不成功的,但是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1.3 课程设置层面

在《教育改造的途径》一文中,常燕生认为学校课程不能够整齐划一,而应采取多种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时的教育政策,硬性规定全国各个学段的课程,不得擅自增减,没有给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课程设置的自由。以当时的大学教育为例, 前两年课程基本上都被常识功课占据,强迫文科学生学习理科知识,强迫理科生学习历史。常燕生认为,很多课程基本上中学阶段都学习过,重复学习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这种呆板的课程设置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大学的教育水准。常燕生强调,无论何种学校想要提高办学水平,就要给予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程设置的自由。

1.4 教材选用层面

当时的教育政策规定,全国各大中小学要采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版本,没有自由选择教材的自由,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大学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有一定的自由。在常燕生看来,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少数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民情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强行将教育部少数人编撰的教材推行到全国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常燕生认为,要想推行教育改革,首先要恢复编撰教材的自由,除了教育部之外,各地的出版商、学校教师等也有编写教材的自由,各大中小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教材。

1.5 教学研究层面

当时的教育政策对学制、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选择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各地的中小学必须严格执行,没有给教师发挥和创新的余地,久而久之会使教师失去教学热情、产生倦怠感。常燕生认为,大学应该在保证专业课程数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给教师开设选修课程的自由。常燕生认为教育之路有两条:“一条路是回旋的,走来走去到老也逃不出原来的地方;一条路是前进的,走一步进一步;前一条路名叫‘袭故,后一条路名叫‘不疑”。3因此,常常燕生呼吁教师、学生对一切学术、思想,甚至教育本身都要怀疑。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2 常燕生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1 有利于促进当前教育改革发展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常燕生在《新中国日报》发表了《教育改造的途径》。在这篇文章中常燕生指出:“在机械化的教育统制政策之下,一切办学者、教书者没有一点自由创造试验自己的理想的余地,还有什么乐趣?对于教育事业感不到乐趣,还能希望他们对于这种事业发生服务的观念吗?”4 常燕生的核心教育思想是“自由”与“创新”,在他看来,个人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个人变成了死灰槁木、机械,那么国家也将看不到光明。他认为:国家要谋求发展,首先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原则和政策,提倡教育自由,激发人们的自由、创新精神。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教育的束缚不断显现出来,常燕生的教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有利于完善教育体制,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部门的指引下,适当给予学校以“自由”发展的空间,那么我国的教育改革必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 有利于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常燕生的教育思想中有一种家国情怀,认为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国家的公民,青少年一代对国家也有应该承担的义务。国家建立了很多的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并颁布了很多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确保学校教育的顺利推行,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离不开国家和民族,青少年在接受教育之后,应该利用自身所学报效国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全面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3 有利于提升公民自我道德人格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需要依靠教育逐渐提升,教育是塑造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常燕生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认为教育应注重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从而让教育直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道德品格、价值观念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教育者就应该借助于人格教育,不断完善公民自我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与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教育发展的真正目标。

总之,常燕生用自己的学说思想,深刻地指出了当时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极力倡导社会型的教育,他反对狭义的教育观,提倡敢于怀疑的教育精神,并且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常燕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推动了当时教育改革的向前发展,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仍有不少启示启迪。

注释

[1]常燕生:《常燕生先生遗集(第五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376

[2]常燕生:《常燕生先生遗集(第五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365

[3]常燕生:《全民教育论发凡》,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139

[4]常燕生:《常燕生先生遗集(第五卷)》,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365

参考文献

[1]常燕生.常燕生先生遗集[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

[2]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葛兆光.思想史研究历程上薄薄的一页——《常乃德和<中国思想小史>》[J].江海学刊,2004(5).

[4]刘建.常燕生文化哲学探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

[5]李静涛. 常乃德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教育思想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